(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
1.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全面育人之基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劳动知识、劳动技术素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对人的发展极为重要,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具体而言,劳动精神、劳动素养的培养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创造性劳动有利于促进智育的培养;践行工匠精神,在钻研和奉献中进行劳动锻炼,也有利于促进身体美、情操美的和谐发展。
2.新时代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之魂
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要注重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劳动精神和观念的培养,强调确立尊崇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只有树立劳动意识,认可劳动价值,通过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地以劳树德。
3.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创新发展之源
新时代是改革创新的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劳动技术的提升。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重任,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劳动则是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原动力。新知识、新技能的创造源于辛勤劳动,新时代必须秉持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新思维、劳动促进人类进步的理念,将劳动教育与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深刻认识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个人的生存技能,而且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劳动中激发创新精神,夯实创新能力。
4.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人才评价之本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因此,教育评价必须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引导学生成长的评价标准不能狭隘。因而,大力提倡和加强劳动教育,是构建多元教育评价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
5.新时代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生产力提升、技术革新、文化进步和教育发展,劳动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劳动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劳动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创造性、协作性、非物质性的特点。新时代劳动教育,一方面,仍然要重视物质劳动教育的价值,引导学生通过“有汗水、有老茧、有疲乏”的体力劳动,以获得技能、磨炼意志、提升自我;另一方面,还要澄明劳动教育新意蕴,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彰显劳动教育新价值,以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着劳动的光辉
中华民族以勤劳、善良著称于世,中国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家。战国时代,秦国的李冰父子兴建了都江堰水利设施,利用岷江河水将成都平原开发成天府之国,至今仍在为民造福;西汉的蔡伦改造了造纸术,为文化的广泛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隋朝时期,中国人民将大运河贯通南北,成为南粮北运的战略要道;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赵州桥、长城、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景德镇瓷器、景泰蓝等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也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创造了古代中国灿烂辉煌的文明。中华民族也是崇尚劳动的民族,鲁班、张衡、沈括等一系列优秀人物也是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的民族特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需要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要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踏踏实实的接续奋斗。新时代的事业需要新时代的劳动者,劳动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是劳动的精神实质没有改变。在新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淡化劳动精神的培养和传承,而且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未来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不败也需要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未来的发展,不仅需要出类拔萃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更需要大国工匠,需要千千万万的优秀劳动者。(www.daowen.com)
历史已经证明也将继续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途径。劳动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也将创造灿烂的未来。一穷二白是旧中国留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局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拥有了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迈入小康,从骑自行车到开上汽车,从使用固定电话到使用智能手机,从听广播看报纸到互联网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今天的中国人开启了日常生活的无现金时代,从载人飞船到“嫦娥”探月,从“悟空”上天到“蛟龙”下海,从“墨子号”到超级计算机,中国人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属于自己的成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更加注重劳动精神的传承,更加需要开展劳动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奋斗,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所以,劳动教育非但不能因为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弱化,还要不断加强。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德行的养成、奋斗精神的培养始于辛勤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辛勤劳动并以此为荣,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信念,这是劳动教育的重点与方向。
拓展阅读
新时代的劳动不是为了让学生吃吃苦、淌淌汗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各类工具日益发达,知识的价值也越来越凸显。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已经可以被机器、人工智能替代。在这种背景下,有家长并不是十分理解,今天强调劳动实践教育,必要性何在?当下我们所说的劳动观念和此前有什么不同?
在人类历史上,劳动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极大地解放了人本身,促进生产效率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渔猎时代及农业社会,人工劳作是生产生活的主要力量;进入工业社会,大机器生产取代人的体力劳动,人类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很多人却被终身固定在某一生产环节,导致教育与劳动相分离;信息化时代,智能机器人开始部分代替人的脑力劳动,又一次刷新了人类对于劳动的认知。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两个观点今天看来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越发显现出时代意义和未来价值。劳动具有双重价值:一是生产性价值,即劳动的外部性指向,它可以创造产品或提供服务,为社会发展带来实用价值;二是发展性价值,即劳动的内部性指向,可以推动人的智力和体力全面发展。机器可以代替劳动,却无法代替劳动对人的发展性价值。离开了劳动,人的片面发展将成为不可逃避的历史宿命。无论在当下还是未来,劳动都是人的第一需要,人们从事劳动不只为了生产目的,更是为了人自身全面发展的目的。
劳动不是为了让学生吃吃苦、淌淌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参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拥有敬劳动、爱劳动、会劳动的情感和技能。从德智体美劳的内在逻辑看,劳动可以立德、增智、强体、育美,一个不尊重劳动人民、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更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新时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便利,可劳动实践教育的必要性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凸显。劳动实践教育不仅是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更是深层次的价值观教育。学校的劳动实践,可以促进相互理解、形成合作意识;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双手和大脑,养成“手里有活,眼里有光”的劳动习惯;通过适度体力劳动可以增强体质;经常参与社会公益劳动,有利于提升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生活审美情趣。
劳动实践教育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但不少教师和家长对其内涵有所误解,劳动实践教育有时候会沦为日常教学中简单的任务、单纯的体力教育、技艺学习,甚至异化为娱乐活动、惩罚手段。新时代的劳动范畴不能局限在体力劳动范围,应拓展为通过艰苦的体力、脑力和情感付出,创造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现代科技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虽然会给劳动者带来阵痛,但通常也会创造出新的劳动需求。今天,人工智能会对劳动过程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简单的操作型劳动可能会被逐渐取代;另一方面,新的劳动岗位不断涌现,如自动化机器维护和检修工种等。人工智能技术越发达,我们对劳动尤其是高技能劳动的依赖性就越强。
无论今天还是未来,劳动实践教育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新时代最需要那些既有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经验,并将二者有效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养成是一个复杂过程,通常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和实务经验累积两个环节,前一个环节发生在学校,后一个环节则在劳动中实现。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不足,都会对高技能的养成产生消极影响。所以,新时代的劳动实践教育不应简单等同于体力劳动体验,而应是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或者现实检验的过程,是深化知识学习和提升全面素质的重要步骤。
(资料来源:邬志辉、宁本涛、王星等.信息化时代,怎样教孩子爱上劳动.光明日报,2019年7月.整理改写)
探讨分享
通过学习,以学习小组形式开展讨论,谈谈开展劳动教育课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