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要求,这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行动指南。加强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审视劳动的价值、把握劳动的本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觉接受高校劳动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应当自觉接受高校劳动教育,这是因为劳动教育不仅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要求。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课程一样具有不可替代性,应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大学生应当自觉全面、系统、科学地接受劳动科学素养培养培育,构建出扎实、完整的知识体系,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精英人才。
拓展阅读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一种具有神奇力量的教育,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通过分析以往有关劳动教育的定义发现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大体可以概括为两大类:第一类,将劳动教育视为德育或者智育的内容之一。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将劳动教育视为德育的内容之一,其对劳动教育的定义是“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教师百科辞典》将劳动教育视为智育的内容之一,其在对劳动教育的定义中指出,“劳动教育十分重视劳动过程中的智力因素,把平凡的劳动同创造性劳动结合起来,把简单的劳动与富有知识的劳动结合起来”。第二类,将劳动教育视为一种实践教育的形式。比如,有学者认为,“劳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有目的地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实践教育活动”。可见,这是倾向于将劳动教育视为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教育形式,并借此全面提升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素质。除此之外,苏霍姆林斯基同样把劳动教育视为让学生参加社会生产训练的形式,并希望通过这一形式渗入德育、智育和美育,全面发挥儿童的自然天赋。
从上述的定义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缺乏自身的独立性,不是被视为其他教育的附属内容,就是被视为一种实践教育形式,难以取得与其他各育平等的地位。而本书认为劳动教育既是一种内容,又是一种形式。作为内容,劳动教育是指关于劳动知识方面的教育,它与德智体美四育同等重要,并且拥有自身独特的教育任务;作为形式,劳动教育可以理解为通过劳动这种形式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
(资料来源:编者整理改写)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揭示了劳动科学的内涵,并把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劳动现象问题、精神价值和与劳动相关的一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研究内容,是以系统化劳动科学知识开展教学,涵盖了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各方面问题。比如,通过学习,大学生可以掌握劳动的分类,明确劳动的本质、意义,认识到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掌握劳动就业与职业发展等基本知识;也可以通过学习,更加明确劳动者的地位与价值,按劳分配是合乎正义的分配原则,不劳而获是可耻不义的,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懂得劳动的道德精神和伦理规则,明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明白如何劳动才能符合伦理要求。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主体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坚持内容与方式相结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劳动过程中都要不断汲取学习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双学习”“双提升”的学习形式,在伟大的劳动实践中拓展学习载体,注意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锤炼思想,增强思想认同感,牢固树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
探讨分享
如何全面、系统、科学地进行劳动教育学习?请分享一下你的学习心得。
(二)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活动
新时代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一切思想都源于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创造伟大思想。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坚持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保持思想认同的同向性,努力在劳动实践中积极践行劳动价值观。
大学生要始终坚持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学习的理念,通过劳动实践达到提升能力素质的目的,这也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要避免对劳动价值观理论熟知而对劳动实践浅尝辄止,应当以实现真知为努力方向,坚持知行合一,不骛于虚声,不投机取巧,充分利用日常化的家庭劳动、规范化的学校劳动、多样化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不断自我强化辛勤劳动的态度、诚实劳动的品德、实干兴邦的家国情怀。
拓展阅读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对社会、历史和资本主义生产的研究指出,在阶级社会,由于剥削阶级的剥削、压迫和社会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对人的发展造成极大的摧残和破坏;提出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及剥削和阶级的消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能性。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使劳动者具有高度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才能,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能自由选择而不至于终身受束缚于一种职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些条件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灭阶级和剥削、教育的极大普及和提高、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实现全体人类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时间则更长。它是一个逐渐扩大、逐渐实现、逐渐提高的过程。教育本身不能单独完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但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起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应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多作贡献。
(资料来源:张焕庭.教育辞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整理改写)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主要地方,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重要载体平台。大学生尽管远离家庭,但是家庭仍然是参与劳动实践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可以利用居家时间向父母学习家务劳动或相关的劳动知识和技巧,提高家庭料理和日常生活技能;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当主动自觉融入大学校园劳动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一方面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校园体力劳动、集体劳动、日常生活劳动,增强劳动热情、培养劳动习惯和树立劳动意识,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特点主动参与科技性、知识性、学术性、艺术性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实习实训、生产体验等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服务性劳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提高专业实际运用能力,培养服务意识和奉献品格。
拓展阅读
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
说到“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来历,就不得不提苏俄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对苏俄的红色政权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干涉。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党的中央委员会发出了党员必须以革命的精神来支援国家的号召。在这一号召下,党员的工作热情普遍高涨。1919年4月12日,莫斯科喀山铁路编组车站机车库的13名共产党员和2名工人经过一夜的义务劳动,修复了3台机车。消息传出之后,引起了很大反响。由于这天是星期六,参加劳动的又是共产党员及其支持者,故被称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列宁得知这一事迹后,不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而且在全国进行了大力的推广。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当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各苏维埃区域开始兴起个人为社会进行的、规模巨大的、无报酬的劳动。当然,我们不叫“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而把其称为“共产党礼拜六运动”。实际上,两者在性质、内容等方面几乎完全一致。这一运动,可以说是中共党史上最早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
(资料来源:夏征农.辞海:1999年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整理改写)
新时代大学生应主动向劳模、大国工匠看齐,向优秀劳动者学习,在注重行为价值的实效性,增强实践过程获得感、新灵感的同时,更好地开展体面劳动,不断促进大学生个体和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继续汇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磅礴伟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拓展阅读
体面劳动
体面劳动价值的本质是劳动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的客体主体化,也即体面劳动的劳动者通过自身的体面劳动提供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劳动成果,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是客体对主体生存、发展、完善的效应,主要是对主体发展完善的效应,从根本上说是对社会主体发展完善的效应,使劳动更加美好。体面劳动价值包括体面劳动的社会价值和体面劳动的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体面劳动的社会价值,是劳动对社会发展完善的效应,即对社会的贡献;体面劳动的自我价值,是体面劳动自身的劳动对劳动者自我发展完善的效应,主要是对劳动者自身德智体美健康发展,使自我物质生活和精神思想境界等各方面更加美好。
(资料来源:庄三红.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整理改写)
探讨分享
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一下如何做好大学期间的日常化家庭劳动、规范化学校劳动、多样化社会劳动管理与规划。
(三)推进融合劳动与创新创业
新时代大学生应当自觉自为地把劳动与创新创业进行有机结合,这是因为劳动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广大劳动者进行劳动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贡献者和参与者,其身上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创造性劳动是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是一种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劳动。创造性劳动不同于传统劳动,这就要打破传统劳动思想的束缚,它要求劳动者要有劳动创造力、新思路、新视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劳动创新,提倡要发扬“首创精神”,在劳动中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必须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在建设实践中进行的创造性劳动。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是个体实现创造性劳动的基点,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探索尝试自主创新、协作创新、团队创新的创新形式,在劳动实践中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应当侧重结合新时代发展中的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作为劳动实践的主要对象。比如,如何抓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新机遇、新契机。创新创业就活动本身来说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个过程就是推陈出新、开拓创新的劳动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了解新变化、新问题,也需要实干兴邦精神。创造性劳动要注重把握新形态、新业态下的劳动拓展性和创新性,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产学研项目上下功夫,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劳动与创新创业结合有利于大学生积累职业技能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形成积极的就业创业观、就业伦理观,更清晰地认识国家需要与个人价值实现、专业学习与人岗匹配的相互关系,增强创新发展的幸福感,以更大的创造性劳动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拓展阅读
“新基建”的新意义
2020年3月初,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型基础设施这一投资方向,不仅对长期战略新兴产业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对短期内实现中国经济的稳增长、稳就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这一战略举措的顺利实施,也将为全球经济稳定提供压舱石和新的增长动能。
何为“新基建”?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明确将“新基建”的范围界定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和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这些新基建领域的基本特征是:第一,产业链涉及范围广。如5G建设包括了芯片、器件、材料、精密加工等硬件以及操作系统、云平台、数据库等软件;特高压涉及直流特高压和交流特高压,交流特高压又涉及高压变压器、互感器等数十个产业。第二,产业间的协同效应强。如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边缘计算以及数据中心之间也存在着强烈的相互需求,产业间的互为需求将形成一种产业间的循环拉动效应,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第三,渗透效应强,新基建在拉动新经济形成规模的同时,对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也将产生渗透效应。(www.daowen.com)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科技为代表的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所对应的新型基础设施基建不仅在具体项目和对应领域上不同于传统基础设施,而且其系统复杂程度也完全不同于历史上的公路、电网、航线,其具备最终基础设施功能的产品往往混合了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多种属性。
(资料来源:杨虎涛.“新基建”的新意义.红旗文稿.2020年第10期.整理改写)
探讨分享
对于国家提出的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举措,你是如何理解的?从劳动和创新创业的结合点出发,探讨大学生如何开展创造性劳动。
实践活动
“劳动最光荣”实践活动
一、活动主题
劳动最光荣
二、活动宗旨
通过主题实践活动,让同学们明确劳动是一种锻炼、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是一种修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活动时间
每年5月份到6月份
四、活动主体
在校学生
五、活动实施
1.以劳立德:聆听一个最美劳动者故事并撰写心得
寻找一个心中最美的劳动者,如医生、教师、工人、基层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等,用心聆听劳动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并形成心得体会,发现劳动者的光荣与梦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2.以劳育美,发起一次“劳动最光荣”主题线上分享
在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企业微信等平台发一次“劳动最光荣”的主题分享,分享自己在劳动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学习劳动精神,传播正能量,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3.以劳创新:设计一项与专业相关的特色劳动实践
结合自身专业、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开展劳动实践的课题调研,撰写实践报告,也可以发挥专业特长进行海报、歌曲、小视频、文学作品等创作,实现知行合一,展现当代青年学生的精神力量、打造属于自身的劳动文化品牌。
4.以劳奉献:参与一项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
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小学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困难帮扶、“大手牵小手”、护绿植绿、文明交通劝导等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良好品质,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中的劳动价值观?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观?
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内涵包括哪些?
4.你认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主要是因为劳动:
(1)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
(2)改变个人的生活习惯。
(3)实现人类的所有梦想。
(4)成就了今天美好生活。
5.怎样做一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践行者?
6.调查了解你身边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范,并举例分析。
7.根据本章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以下现象的认识与看法。
现象一:好逸恶劳、嫌贫爱富,不尊重劳动和普通劳动者。受社会不良风气以及家庭教育不当的影响,一些孩子从小形成了“劳动分贵贱”的错误价值观。“爸爸妈妈教育我,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就要去扫大街,当清洁工,进工厂,回家种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劳动已然分了贵贱。北京的一名学生,妈妈是学校的清洁工,他觉得丢脸,在学校里跟妈妈装作不认识。以前的孩子谈到理想,大多数是说当科学家、老师、医生等,现在的孩子不少是说想当老板、明星、像巴菲特一样的股神等,因为“光鲜亮丽又多金”“谁都渴望有一份不脏不累还挣钱多的职业”。
现象二: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苗头浮现。当前,大学生超前消费的苗头已经显现,攀比使用奢侈品、高档化妆品的新闻频现报端,大学校园贷、裸贷案例层出不穷。不少人希望不劳而获。有的大学生痴迷于靠搞网络直播获取“打赏”,还有的不顾学习痴迷于炒期货、黄金和互联网金融P2P,追求“一夜暴富”“嫁个富二代,少奋斗10年”。
现象三:不思进取,青年“啃老”现象日益凸显。毕业后如果找不到“不苦不累,冬暖夏凉,坐办公室”的工作,一些青年宁可回家“啃老”,每天在家上网打游戏,拿着父母的钱吃喝挥霍。
现象四:宁送外卖不进工厂,职业教育没有吸引力。当前,由于传统观念、社会地位等原因,高职院校招生困难,青年择业就业观扭曲,宁送外卖不进工厂,工匠流失严重,制造业转型升级遇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