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内涵探析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内涵探析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肯定劳动主体地位与作用,明辨“劳动最光荣”新时代大学生应当把肯定劳动主体地位与作用作为基本要义,学会明辨“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光荣”是一种积极的劳动伦理价值观,它的价值导向就是对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肯定。认同并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最高的劳动价值追求,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实现劳动价值目标的根本体现。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内涵探析

劳动创造伟业,劳动铸就辉煌。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

(一)肯定劳动主体地位与作用,明辨“劳动最光荣”

新时代大学生应当把肯定劳动主体地位与作用作为基本要义,学会明辨“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承担着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历史责任,新时代大学生应当重视和尊重、肯定和崇尚劳动,其内在必然要求就是肯定劳动主体地位与作用。“劳动最光荣”是一种积极的劳动伦理价值观,它的价值导向就是对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肯定。我们应当平等看待劳动者,不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不论是简单劳动者还是复杂劳动者,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者,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肯定劳动主体地位和作用就要摒弃错误的认识和看法。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不愿劳动、鄙视劳动,尤其是鄙视体力劳动者的价值取向,出现了“看不起一线工人,看不起农民工”“从事环卫劳动的工人不如从事发明创造的科学家光荣”“体力劳动就是吃苦受罪”“将来做不了社会精英也不愿意当一名普通劳动者”的错误认识,而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问题更多倾向于“劳心者治人”。对此,我们应当看到“劳动只有分工不同,而无贵贱之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成长进步的观点,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观点,那种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我们提倡“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荣辱观,尊重真抓实干的诚实劳动者、埋头苦干的辛勤劳动者、改革鼎新的创造性劳动者,任何劳动者的劳动都是有尊严的劳动,都是幸福的劳动,都值得我们敬佩和尊重,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必须坚持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

探讨分享

向全体同学发出一封主题为“劳动最光荣”的劳动倡议书,充分激发劳动热情,凝聚奋斗伟力。

(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明辨“劳动最崇高”

新时代大学生应当把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核心重点,学会明辨“劳动最崇高”。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肯定“劳动最光荣”的应有之义。劳动过程中充满着道德的力量、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孕育着崇高的社会价值美德。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先后提到“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弘扬劳动精神”“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进行了总结,其中明确提出“坚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是对劳动者、劳动成就的高度评价和认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它代表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劳动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在劳动过程中秉持的劳动态度、劳动理念及其展现出的劳动精神风貌。劳模之所以成为劳模,是能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坚持坚守坚定的基本信念、价值追求、人生境界,劳动模范身上体现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国工匠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以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人生信条,工匠精神引导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精益求精。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大国工匠是职工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够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坚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实际上也是坚持一种不断学习和不断充电的过程。认同并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最高的劳动价值追求,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实现劳动价值目标的根本体现。新时代大学生应当不断提高学习意识、不断适应新的发展理念,自发向高素质人才聚集靠拢,激发劳动热情,陶冶道德情操,培养优秀品质,发扬实干精神,用实际行动感染身边人,自觉自为涵养劳动信仰、劳动情怀、劳动品格,自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身价值的实现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劳动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汇聚起奋进新时代、追梦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案例阅读

课本里的劳动者

劳动改变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劳动者,或是艰苦奋斗的革命战士,或是服务人民的基层工作者,或是刻苦钻研的科学家……他们的名字,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他们的精神,指引着只争朝夕的奋斗足迹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其二》)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正是通过辛勤劳动、接续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的史册上,镌刻着劳动者的荣光。

“张秉贵22年来,没有对顾客发过一次火,红过一次脸,态度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售货员张秉贵“一抓准”“一口清”的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正是人民当家作主、报效祖国的劳动热情的生动写照。“一场开发大庆油田的大会战打响了……他们当中,有个名叫王进喜的中年人……他暗下决心:‘我一定要为中国人民争口气,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朴素口号,凝聚着石油工人们以苦干实干为国争光的决心。

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还有这样一群劳动者,他们刻苦钻研、孜孜求索,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托起民族振兴的梦想。

他是坚持真理、挑战权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袁隆平矢志研究杂交水稻,引领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粮食革命”。

他们是隐姓埋名、披肝沥胆的“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邓稼先》)“高纯度的浓缩铀在王承书和她的同事手中诞生了……王承书为祖国隐姓埋名三十年,直到逝世前,人们才在报纸上读到她的业绩,知道她的名字。”(《隐姓埋名三十年》)邓稼先、王承书等科研工作者扎根大漠深山,为新中国国防事业奉献一生。

她是攻坚克难、潜心钻研的药学家屠呦呦。“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她和团队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

张秉贵、王进喜、袁隆平、邓稼先、屠呦呦……这些闪亮的名字串联起“一团火”精神、大庆“铁人”、“两弹一星”等一个个光辉的精神坐标,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中熠熠生辉。

不只他们,还有更多寂寂无闻的劳动者,在中华大地上播撒下汗水和心血。从“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挑山工》),到晋西北一位老人坚持15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青山不老》),这些普通劳动者以一锤一钉的劳作、一锄一犁的耕耘,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成为中华民族奋斗史上最深沉的底色。

当代中国,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涌现出来,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科技人员指挥突击队员,往刚刚凿开的隧道洞壁喷射混凝土。”(《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一着惊海天》)青藏铁路铺通、辽宁舰歼-15舰载机着舰,这每一个改变历史的时刻,莫不凝聚着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经年累月的奉献和坚守,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呈现给世界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品读这些劳动者的丰功伟绩,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同样的劳动精神——

有为人民服务的赤诚。“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为人民服务》)“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永远的白衣战士》)从革命战士张思德到抗击“非典”的护士长叶欣,他们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赤诚为民、向险而行,他们的名字与精神永垂不朽。

有爱岗敬业的坚守。“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敬业与乐业》)梁启超先生所推崇的“敬业乐业”精神,流淌在新时代奋斗者钟扬的血脉里,成为他一生最鲜明的注脚。“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探界者”钟扬》)

有格物致知的拼劲。“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真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新时代里,科学家前赴后继攻克技术难关、大国工匠夜以继日创造优质产品,正是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生动诠释。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岗位、同样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代劳动者为国家富强夙兴夜寐、为民族振兴呕心沥血。沿着历代劳动者的奋斗足迹,弘扬薪火相传的劳动精神,14亿中华儿女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必将创造出新的辉煌。

(资料来源:方莉.课本里的劳动者.光明日报,2020年4月.整理改写)

探讨分享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位劳动先进典型,并分享先进人物事迹,感悟“劳动最崇高”的时代主旋律。

(三)明确劳动本质与价值,明辨“劳动最伟大”

新时代大学生应当把明确劳动本质与价值作为基本要求,学会明辨“劳动最伟大”。马克思说:“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新时代大学生应当以劳动创造人类历史和文明,劳动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为认识起点,明确劳动本质和价值。劳动的本质不仅在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从劳动实然性价值和应然性价值来看,劳动的实然性价值是在劳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价值状态,主要包括劳动维持存续和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应然性价值是劳动的精神文化价值,体现了劳动超越谋生之需的人文社会价值,是满足人享受和发展需要的价值状态,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劳动改写命运,书写历史

新中国的成立代表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不仅实现了让人民当家作主,还让中国劳动者的命运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掌握在自己手中。在革故鼎新的年代里,中国共产党带领劳动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劳动人民满怀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开始建设新中国,以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劳动热情汇聚成无穷的力量,改变着社会面貌,改写着劳动人民命运,书写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劳动创造幸福,成就事业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建设一路高歌猛进,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在教育、科研、军事等方面建设成就斐然,实现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极大提高,社会生活发生着巨大变化。勤劳的、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正在创造着幸福,满载着幸福感、获得感,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www.daowen.com)

3.劳动开创未来,实现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新时代的劳动者更多地呈现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创造型的时代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弘扬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案例阅读

力学治沙”成就万亩绿洲

由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易志坚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经过7年研究,运用力学原理成功实现“沙漠土壤化”。

2009年,重庆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在试验中发现,土壤颗粒之间存在“万向结合约束”,从而使得土壤拥有自修复和自调节的生态力学特性。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植物性纤维黏合材料,将其加入沙中,沙粒间便可获得“万向结合约束”,从而拥有类似土壤的涵养水分和营养的能力。

2009年起,研究团队开始在重庆进行模拟试验;2016年,研究团队利用上述理论和技术,在乌兰布和沙漠“变”出一片25亩绿洲;又完成了基地内约4 000亩沙漠的土壤化和绿化,种植了草、乔木、灌木等约80种植物。

在试验现场,沙漠中出现了一片宽约800米、连绵近3公里的茂密绿洲。这里种植的并非传统沙生植物,而是沙漠中鲜见的高粱、糜子、苜蓿,还有西瓜、西红柿、茄子、荞麦等作物。同时,还有青蛙、野兔栖息其中。

对于未来的研究,易志坚说,他们的目标是乌兰布和建造万亩基地,实验要做30年,会从植物种植、土壤改良、实际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实验。如在交通建设上,对于在沙漠中建造公路、铁路时两旁的固沙问题,用该技术就将比现有的技术方便快捷。接下来,他们还将和种植、农业等方面专家合作,对如何通过植物种植治理沙漠、灌溉用水等方面进行研究。该技术现已获得17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项国际专利。“力学治沙”消息一经传出,就受到沙漠地区国家广泛关注。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纷纷与易志坚团队联系,希望开展合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表示,运用力学原理实现沙子向土壤性能的逆转,有望成为沙漠变绿洲的有效手段。重庆大学教授、博导彭向和表示,该项目“意义特别重大、理念特别先进、效果特别显著”。

(资料来源:曾立.重庆交大“沙漠土壤化”技术走出国门.重庆日报,2018年7月.整理改写)

探讨分享

通过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策划一组“劳动者谈奋斗”的模拟访谈节目,全面展示劳动者的伟大风采。

(四)树立创造性劳动意识,明辨“劳动最美丽”

新时代大学生应当把树立创造性劳动意识作为重要目标,学会明辨“劳动最美丽”。“劳动最美丽”可以用劳动美来加以概括,它是指劳动主体在对象化的劳动实践活动中,通过改变、改造劳动客体而产生的满足主体需要的获得感,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劳动过程和结果所形成的自我感受、自我评价和心理愉悦,并被社会所关注、肯定、认同和接受,赋予其积极、普遍的社会意义,进而升华为人类劳动活动所追求的重要实践形式。

“劳动最美丽”在本质上是劳动者或劳动主体基于其劳动实践而实现的美的创造,并通过各种美的劳动形式,彰显劳动者的本质力量和劳动美的价值。“劳动最美丽”是劳动群众以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作为基本形式而存在的,在劳动过程中追求劳动美,以此实现劳动的合目的性与劳动的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这也是劳动实践中各种关系的内在和谐统一之美。

拓展阅读

创造性劳动

创造性劳动是指人的脑力劳动萌发出知识、技术、思维的革新,从而高效提升劳动效率、产生出超值社会财富或成果的劳动。它是探索、发现、使用人类不曾使用过的技能、手段、材料、工具,创造新的产品或新的生产方式从而以更高的效率从事商品生产的劳动。

创造性劳动首先要具备主动性创新意识,而不是被动性创新意识,这主要体现在创新主体的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创新主体具备创新性理念、创新性思考、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方法。创造性劳动一般具有准备、创意(创造冲动)、实施等几个阶段。创造性劳动需要在人类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实现新的创造,因此首先需要学习和运用现有的知识作为准备。创意具有突发性与突变性,是创造性劳动的主要的质变阶段。创意常常突然而至并且迅速完成,许多创意从出现到完成常常只有几秒甚至几毫秒,却带来人类知识的质的突变。创造性劳动的实施阶段是将创意或创造冲动转化为具有实用性的产品的劳动。创意的实施也具有创造性,因为它需要使用新的手段、新的方法有时还需要一些次生的创意去实现主创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努力拼搏,团结奋斗,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体力量。新时代大学生要把树立创造性劳动意识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确立“劳动最美丽”的劳动意识,重视创造性劳动,培养创造性劳动思维,养成创造性劳动习惯,以创造性劳动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资料来源:冯骊.创造性劳动与劳动价值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整理改写)

马克思曾经提出劳动创造美的思想,从而将美学理论引入劳动实践领域,这是对传统美学的重要创新。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劳动最美丽”的理念认为,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应当实现劳动主体美、劳动过程美、劳动产品美和劳动关系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劳动最美丽”不仅仅是因为劳动者创造了劳动产品,建设美好生活,还在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新了思维意识,完善了创造性劳动。

案例阅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奋斗故事

只要不懒惰,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用劳动和智慧改变了生活、创造了历史。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哈尼族青年爬图刚开始养蜂时,确实出现了喂养不当导致蜂蛹脱落死亡等情况,现在使用蜂蜜、蚂蚱、活体小蜜蜂搭配喂养,效果改善明显。除了小蜜蜂,爬图又尝试在网络上学习新技术,培养胡蜂和虎头蜂。随着技术逐渐成熟,爬图的蜜蜂事业不断壮大。通过年复一年的勤劳付出,一家人不仅摆脱了贫困,去年还花了10万元买了辆越野车。爬图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对我们少数民族帮助也多,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只要不懒惰,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革命老区的脱贫情况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老区人民发扬拼搏精神、劳动精神,努力奋斗在脱贫之路上。

好日子没有终点,脱贫只是第一步

广西田林县利周瑶族乡和平村58岁的村民黄达能一脸自豪地说:“这是我去年腊月做的老油茶林改造,成活率达90%以上。全靠这些低产林改造项目、油茶产业和林业技术培训给了我创业的机会。”2013年,田林县启动低产老油茶林嫁接换冠改造。觉得传统种养无出路的黄达能,主动跟着县里派下来的技术员学技术,同时将自家的16亩低产老油茶林进行了改造。

两年后,油茶低产林改造初见成效,每亩产量提高了2倍多,每亩效益提高了近2 000元,黄达能全家收入一下子就过了6万元。他做梦都没想到,还能靠着那片种了大半辈子、差点被砍了做柴火的油茶林发财。

尝到甜头的黄达能把县里的技术员当成了“神”,一天到晚跟在后边跑活计,勤奋、热情、好学的黄达能嫁接技术日益见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逐步走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活。

现在的黄达能已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种植大户、技术能手,还入选了全国本木油料一线工匠人才库。如今不仅年收入40多万元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还组建了60余人的技术团队走出家乡田林到四川、贵州等地搞起技术指导,靠着辛勤劳动带领更多群众走向脱贫致富路。

“贫困的滋味我尝了大半辈子,是党和政府给了我致富的信心,贫困不可怕,怕的是在帮扶的时候,我们自己不努力。我现在翻身了,也要让其他贫困群众一起致富。”黄达能说。

广大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引领帮扶下,用劳动和智慧不断朝着新生活、新目标迈进。

(资料来源:尚文超、张哲浩、任维东等.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奋斗故事.光明日报,2020年5月.整理改写)

探讨分享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次主题团日活动,进行一次“劳动最美丽”的专项慰问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