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正确劳动习惯

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正确劳动习惯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劳动认识和实践活动达到自觉的重要标志。因此,大学生劳动教育应重视其劳动习惯的养成,使学生无论在体力劳动方面,还是在脑力劳动方面都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形成一种自觉行为。大学教育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需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及勤奋严谨的学习风尚。巴甫洛夫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一向持续到晚年。热爱劳动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美德,勤劳勇敢是

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正确劳动习惯

(一)劳动观念

劳动观念是指人们对劳动的认识和看法,它主要通过对劳动进行多方面的综合了解,进而促使人们形成一种对劳动的总体认识。劳动观念是决定劳动行为的前提条件,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可以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劳动行为,而错误的观念则会导致很多问题的产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首先要确定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并且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的理念。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会热爱劳动和珍惜世界上的一切劳动成果,才会主动积极地接受劳动,才会从心底里去尊重劳动和劳动者。

案例阅读

毛泽东学打草鞋

秋收起义以后,毛泽东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围剿”,井冈山的生活十分困难。每人每天只有5分钱的菜金,没有盐吃,也没有鞋穿。

面对重重困难,毛泽东向红军指战员发出号召:没有粮,我们种;没有菜,我们栽;没有布,我们织;没有鞋,我们自己动手编草鞋!

一天,毛泽东外出回家。他看见半山坡的一间小茅屋前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走近一看,老人正在打草鞋。毛泽东高兴地走上前去。

老人见是毛委员赶紧起身打招呼。

毛泽东笑着说:“老人家,我拜你为师来啦!”

老人听毛泽东这么说,一下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毛泽东忙指着老人手中的草鞋说:“向你学打草鞋好不好哇?”

老人用怀疑的眼光望着毛泽东:“毛委员,你要穿草鞋,我替你打就是了。”

“不行!我要自己学会!”

“你这样忙,哪有时间学呢?”

“我白天没空,晚上学吧!”毛泽东说。

这天傍晚,毛泽东果然来到了老人的家。他进门就说:“老大爷,我真的学打草鞋来了。”

老人连忙拿出工具和稻草。他一边打,一边讲。毛泽东坐在一旁仔细地听,仔细地看,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都默默地记在心里。

不一会儿,一只草鞋打好了。毛泽东拾起地上的稻草,对老人说:“让我来试试吧!”说着,接过老人递上的工具。

就这样,毛泽东这双拿过笔、握过枪、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大手,又在井冈山上的一间小茅屋里打起了草鞋。他是那么认真,那么专注。他学着老人的样子,细细琢磨着老人讲的每一个要领,有时还问上几句,很快一只草鞋打成了。

老人看着毛泽东打的草鞋惊讶地说:“毛委员,没想到你草鞋打得还真不错啊!”

毛泽东学会了打草鞋。他又一招一式地教给战士们。战士们见毛泽东亲自教他们打草鞋,都学得非常认真。

毛泽东不仅教会了战士们打草鞋,而且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勤劳俭朴的好榜样。

少不勤劳,老必艰辛;少能服劳,老必安逸。

(资料来源:毛委员带头打草鞋.人民网,2017年9月)

(二)劳动价值观

人们的劳动认识和实践会受到劳动价值观的影响,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人们才会做出正确的行为,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需从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入手,让观念先行。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对劳动的价值、目的和意义等的观念认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劳动态度、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目标的追求、劳动价值的评判。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劳动认识和实践活动达到自觉的重要标志。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首先是使大学生树立起“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实现自身价值”的价值取向,培养起“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消除劳动偏见”的态度和情感,实现“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内化。其次是使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树立正确的劳动目标,只有目标切合实际才不会让人感觉虚无缥缈,才能避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现象的出现。

案例阅读

青年劳动价值观怪象

当前,大学生超前消费的苗头已经显现,大学校园贷、裸贷案例层出不穷。南方某大学学生小于的微信朋友圈“晒图”,各种大牌化妆品琳琅满目。她向记者出示了其中一个月的账单:滴滴打车1 174.87元,外卖订餐2 218.69元,网购4 513.85元。支撑如此高的消费,一些大学生并没有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去挣钱。据了解,陷入裸贷的女大学生中有部分人是因追求奢侈品而无法自拔,还有的从事网络刷单、刷好评,有的靠搞网络直播“打赏”,还有的不顾学习痴迷于炒期货、黄金和互联网金融P2P,追求“一夜暴富”“嫁个富二代,少奋斗十年”。

(资料来源:王莹、郑天虹、蒋芳.“巨婴”越来越常见 部分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异化五大怪象.半月谈,2019年6月.整理改写)(www.daowen.com)

(三)劳动习惯

大学生是备受社会关注、被寄予厚望的一个群体,但是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劳动习惯堪忧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方面是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基本的个人劳动能力不足,公共卫生清洁意识差,体力劳动缺乏,生活懒散,浪费粮食,浪费各种资源等;另一方面体现在学业学习上的懒惰,如学业上不够勤勉和自律、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考试过程中的作弊行为等。因此,大学生劳动教育应重视其劳动习惯的养成,使学生无论在体力劳动方面,还是在脑力劳动方面都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形成一种自觉行为。大学教育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需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及勤奋严谨的学习风尚。

案例阅读

巴甫洛夫植树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创始人,190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俄国著名生理学家,从小就十分热爱劳动。

在他小时候,有一天,巴甫洛夫和弟弟米加约好去园子里种树,费了很大的劲才挖了一个坑,正要把苹果树栽下去的时候,爸爸从屋里跑出来了,指着园子里一块突出的高地对兄弟俩说:“你们看,那儿地势高,这里一下雨就会积水,苹果树不就要淹死了吗?”

弟弟听了爸爸的话,小嘴一噘,不高兴地走了。而巴甫洛夫并不灰心,跟着爸爸在高地挑选了一块空地,重新挖起来……

巴甫洛夫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一向持续到晚年。国内战争年代,他在实验室周围的空地上种菜,自力更生地解决了吃菜的困难。

(资料来源:劳动的名人故事.应届毕业生网,2017年6月.整理改写)

(四)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是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对劳动的一种积极接受的态度,无惧于劳动过程中的苦累和各种困难,认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具体表现为一种对劳动热爱的坚定不移的意志力。热爱劳动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美德,勤劳勇敢是我们的民族特征之一,我们国家面临着新的改革发展任务,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因此,我们“热爱劳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和精神非但不能丢,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让它发扬光大,对大学生进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和“自觉劳动、创新劳动”的劳动意识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勤劳是我们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立国之本。这种精神动力也将激励我们为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进步而脚踏实地、辛勤劳动,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实现价值。

案例阅读

愚公移山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愚公。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一座山叫太行,另一座山叫王屋。两座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出门、回家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愚公突然对家人说:“我们全家一齐合作,把挡在门口的两座大山移开,让门口的路能够直通到外面的大路上,你们看好不好呢?”儿子和孙子一听,都点头赞成说:“好呀!好呀!”但是愚公的妻子却摇摇头说:“不可能的,你连搬一个土丘的力气都没有,还想搬移大山!就算你搬得动,那些挖出来的泥土石块,你要扔到什么地方去呢?”愚公和孩子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那有什么困难的!我们可以丢到海里面去呀!”

第二天开始,愚公和他的儿子、孙子一齐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愚公的邻居京城氏的儿子也兴致勃勃地帮愚公一齐做着移山的工作。这时候,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先生,忍不住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让你搬到你死掉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开来的!”

愚公听了他的话,笑笑说:“智叟,你才糊涂呢!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能够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能够一直搬下去,只要我们搬掉一点,山就少一点,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可说,只好走开了。

之后,山神知道愚公要移山的事情,害怕愚公一家人永不停止地搬下去,会把山搬光,就跑去告诉天帝,天帝一听:“嗯!这个愚公真是有恒心呀!我来帮帮他吧!”天帝就派了两个神仙去把王屋山和太行山背走,放到别的地方去,不再挡在愚公家门口了。

从此以后,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难一直做,我们就说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必定会成功的!

(资料来源:愚公移山,汉辞网)

(五)劳动技能

培养大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输送品德与能力兼备的新型劳动者,然而大学课程的设置更多的是偏重理论学习,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不足,这显然是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劳动教育就是要通过劳动实践活动使理论能够联系实际,使大学生的所学能够致用,使大学生能够掌握劳动实践的技能。大学生劳动技能教育大致包含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教学计划内的劳动教育,这需要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具体安排,包括教学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生产见习等;另一部分是教学计划外的劳动教育,包括学校提供的科技文化服务、勤工助学活动、支教服务以及大学生自主参与、组织的社会公益劳动、生产劳动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案例阅读

庖丁解牛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谨慎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资料来源:庖丁解牛,古诗文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