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揭示李大钊对劳动教育的观点

揭示李大钊对劳动教育的观点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李大钊提倡的劳动创造幸福,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李大钊直截了当地阐明了劳动对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作用,肯定了劳动对幸福生活的物质贡献以及劳动自身所蕴藏的财富价值。脱离社会生活实践,是中国教育的一项顽疾。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正是它的对症之药。

揭示李大钊对劳动教育的观点

(一)社会责任教育

通过参加劳动,配合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学生可以体会到劳动在改变世界、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自身当中的巨大作用,同时,可以建立起正确地使用自己的劳动能力,正当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积极地发挥自己的劳动影响,以自己独特的劳动创造不断为人类贡献新价值、为社会提供新意义的责任意识,给终身学习发展和终身劳动创造提供不竭动力。

(二)人生态度教育

通过劳动,配合全面培养的各方面养成,学生对自身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价值建立起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从而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人类美好未来充满信心和向往。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充满阳光,也能够成倍地提升各项学习、生活、工作、创作活动的质量和效能。

(三)行动意志教育

劳动教育不是一两次能够解决的,也不是一两天能够奏效的,而必须水滴石穿、经年累月地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培养和强化自己强大的行动意志,享受行动和成功带来的快乐,坚定自觉行动和积极实践的决心,培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的毅力。这种良好的心理和精神品质,配合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教育影响,能够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持久动能。

拓展阅读

劳动幸福

李大钊对劳动幸福含义的界定是“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劳动的人,自然没有苦境跟着他”。没有苦境的人,自然就离幸福更近了些,而这种没有痛苦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幸福。而且,李大钊提倡的劳动创造幸福,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健康生活方式。怎样的健康向上?李大钊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进行了论证。

从物质角度看,李大钊肯定了劳动对物质生活的创造价值,也就是突出强调了劳动对改造生活的积极性、能动性的能力。他说:“劳动为一切物质的富源。一切物品,都是劳动的结果。”在这里,李大钊直截了当地阐明了劳动对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作用,肯定了劳动对幸福生活的物质贡献以及劳动自身所蕴藏的财富价值。而这正是一种依靠积极的劳动来创造幸福生活的健康价值观念,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当然,幸福的生活不仅是物质的富裕,财富只是具备了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精神生活的快乐才是属于人的真正幸福。

从精神角度来说,健康、积极的劳动幸福态度应该是相信“劳动中有无限的快乐”,通过身体的劳动获得精神的愉悦体验,正像李大钊所说的“精神的方面,一切苦恼,也可以拿劳动去排除他,解脱他。”这就是一种一张一弛的快乐劳动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健康积极的劳动观,所以,很显然,劳动对精神生活的愉悦是积极有益的。而相反,那些视劳动为低贱的、痛苦的封建观念,却因整日无所事事而精神空虚,因没有劳动的身体愉悦而懒病作怪,以致最后精神萎靡寡欢。可以说,劳动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都是具有积极、健康的良性价值导向的,都是促进人自身获得更大幸福收获娱乐活动。(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李大钊著,高瑞泉编选.向着新的理想社会——李大钊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整理改写)

(四)生活实践教育

通过劳动教育,将个人生活这条小溪接入社会生活实践的汪洋大海,这是一切教育产生价值、获得意义的源头活水,也是教育找到目的、有的放矢的根本途径。脱离社会生活实践,是中国教育的一项顽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控制知识分子和统治劳苦大众的一种伎俩,也造成了当代中国教育久治不愈的应试教育病。应试教育,本质上是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畸形发育的单纯知识教育和狭隘学校智育。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正是它的对症之药。

拓展阅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一生都在为改造中国教育、服务人民大众而不断奋斗,并且留下了大量的著述,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陶行知曾形象而现实地说:“山上出狼,我们必得学习打猎。地上有蛇,我们必得学习治毒。聚蚊成雷,我们必得学习根本铲除蚊子的方法。”教育就应该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连接生活,服务生活,解决生活问题。

他还把劳动教育当作生活教育的组成部分,写出了为世人所传唱的《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手不用脑,快要被打倒。用脑不用手,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他认为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集体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思维和行动的力量,由此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例如,在任教过的重庆育才学校,他既要求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活动,又在这些活动中注重发扬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各方面的创造力。学校开学时,会专门分出“劳动生活”小组实施教学计划。小组成员曾在一个月时间里,依地势开辟一个操场和一个篮球场;在球场北面修建了一座林间露天舞台,师生在这个舞台上排练文艺节目,逢年过节向全校同学和周围乡民演出。学校右边的池塘,种满了荷花;学校周围的土地,用来做学生的劳动课场地,为学校食堂生产蔬菜等。

“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也唯独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

(资料来源:陈梦越、孙邦华.生活·劳动·教育: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探析.福建教育,2019年第6期.整理改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