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劳动教育定义及实践分析,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和技能

劳动教育定义及实践分析,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和技能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析以往劳动教育的有关定义可以发现,人们对劳动教育认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打下基础。它包括劳动思想观念的教育、劳动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这些定义均强调劳动教育德育和智育兼具的双重属性。

劳动教育定义及实践分析,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和技能

分析以往劳动教育的有关定义可以发现,人们对劳动教育认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将劳动教育视为德育的内容

《辞海》对劳动教育的定义是: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劳动教育的定义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这两个定义均强调劳动教育的德育属性,直接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德育的一部分,侧重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把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看作日常生活培养的结果。

拓展阅读

德育

《易·蒙》中提到“君子以果行育德”,“育德”即为培养良好的品德的意思。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1860年所著的《教育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智育、德育、体育的概念,“德育”才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出现,逐步开始被人们使用,并于20世纪传入我国。在1928年唐钺先生所编著的《德育大辞书》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德育”二字:“德育为教育之一方面,以儿童之道德心之陶冶为目的。”

从德育的含义来看,可以分为广义德育和狭义德育。广义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狭义德育是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从德育的内容来看,我国的德育侧重于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法律教育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德育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重视以“五爱”为中心的思想品德教育;六七十年代强调以阶级教育为重点的政治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德育的内容更加广泛,在注重政治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教育,从“四有新人”教育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极具时代性。由此可见,德育虽然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含义,但其具体内容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

(资料来源:中公讲师.德育的内容和作用.中公网校,2019年1月.整理改写)

(二)将劳动教育视为智育的内容

《教师百科辞典》对劳动教育的定义是:劳动教育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播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感情,劳动教育十分重视劳动过程中的智力因素,把平凡的劳动同创造性劳动结合起来,把简单的劳动与富有知识的劳动结合起来。成有信在其《教育学原理》中更是直截了当地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这两个定义均强调劳动教育的智育属性,将劳动教育的主要价值定位为传播现代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的智力水平。

拓展阅读

智育

智育是指培养与发展学生智能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智能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说道:“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育随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近现代,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在智育理论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学校智育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并培养科学态度,为学生奠定比较完全的知识基础;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育勇于探索的精神,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资料来源:李媛媛.高校智育中的德育融合.兰州大学,2015年6月.节选)

(三)将劳动教育视为德育和智育的综合体

《中国百科大辞典》的定义为:劳动教育是以劳动实践为主,结合进行思想教育。技术教育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及技术和劳动技能。其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打下基础。

可见,劳动教育更偏重德育,技术教育更偏重智育,二者相结合共同培养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济认为,劳动教育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不好确定的概念,“但从其基本任务而言,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劳动技能的培养,二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学校的劳动教育中,常常是二者兼而有之”。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长发认为,劳动教育是使青少年学生获得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的育人活动。它包括劳动思想观念的教育、劳动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这些定义均强调劳动教育德育和智育兼具的双重属性。(www.daowen.com)

拓展阅读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劳动教育论述

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有关劳动的论断以及关于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劳动的本质,论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既使多方面的技术训练也使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得到保障”。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劳动”是消灭了雇佣劳动的性质,消除了异化,恢复了本来面目的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一方面,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是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能够摆脱个人发展的片面性,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我们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在这里,列宁把劳动教育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联系了起来,指出了劳动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同时,列宁认为劳动和教育相结合,也是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不仅是一种增加社会生产的手段,而且是使人受到全面发展的唯一手段。此外,列宁认为劳动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列宁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措施,增强了劳动教育的可操作性。列宁主张在学校增设劳动组织课,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管理劳动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有组织和管理生产劳动的能力。列宁还强调实行星期六义务劳动,加强对学生的共产主义教育。

(资料来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整理改写)

分析前人关于劳动教育的定义可以发现,劳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内容,又是一种教育形式。作为内容,劳动教育可以理解为“关于劳动”的教育,是与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概念,有自身独特的教育任务,但由于劳动教育的这些内容被认为可以包含在广义的德育和智育范围内,所以,一直没有取得与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地位。作为形式,劳动教育是让学生通过生产劳动的实际锻炼,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当劳动教育被视为教育形式时,只是完成其他四育任务的载体,难以取得与其他四育平等的地位。可见,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现象的出现,与劳动教育本身的性质和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要求,首先需要着力解决的就是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性质和地位问题。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案例阅读

“种田课”纳入必修课程

四川有一所大学有一门奇特的必修课,那就是所有大学生不论专业,都得扛着锄头下地干农活。近日,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农场里,200多名学生麻利地干起了农活。割水稻、打谷子、翻地、浇灌、锄地……大伙儿分工明确,忙得热火朝天。在一番辛勤劳作后,不少同学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眼看着自己付出后收获的果实,大家纷纷表示受益良多,真切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以及劳动带来的喜悦和自豪。

学生一: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因为水稻收割一直离我们比较远,而且更多是机械化劳作。能够亲手收割水稻,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感觉。

学生二:我觉得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割的时候人比较多,也让我们的纪律、团队精神得到了锻炼,也让我们知道了劳动真的对我们很好。

据了解,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自2005年建校之初就将劳动作为人才培养的特色内容之一。2006年开始,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推行“三练三创”实践教育,将“种田课”纳入必修课程,“会做人、能做事”,让劳动成为每一位学生成长所需的课堂,成为学校重要的育人理念。该校劳动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峤介绍:“我们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认为非常重要的就是,第一要教会学生怎样尊重劳动,第二学会劳动,第三要有创造性地劳动。我们从这三个角度找到了一个具体的载体,就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传统农耕文化,我们想从这里面汲取养分。所以学校领导就当机立断,我们学校2005年建校,在2006年,建校第二年开春的3月份,就创办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就是我们的学生农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校农场已有20亩,除了水稻种植外,还种植了水果蔬菜等,同时还有一小块鱼塘,做水产养殖。

“种田”劳动必修课与学生的学分挂钩,课程总共64学时,共2个学分,所有在校生不分专业都必须修完课程,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2018年,学校还专门成立劳动学院,在劳动教育方面改革创新、争创品牌,更加系统化地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相关教学工作,把劳动教育从技能教育提升到品质教育。

锦城学院的劳动教育,重在劳动价值与意义的挖掘。学校引导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在实践劳动中去理解劳动的本源,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世界、创造历史和创造人本身!劳动教育为学子们提供了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重要“钥匙”。

让大学生去“种田”,能让学生变得接地气,可以让学生更切身地去体会农民生活,感受到农民的不易。劳动教育加深了同学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以劳动为乐、以创造为乐的情感体会。

(资料来源:编者根据中广网和锦城头条2019年10月有关资料整理改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