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上升2.9%,清洁能源消费比例增加

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上升2.9%,清洁能源消费比例增加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初步核算,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4.9亿吨标准煤,比2016年上升2.9%。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4%,比2016年下降1.6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0.8%,上升1.3个百分点。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6年下降3.7%。PM2.5往往是人类对化石燃料和垃圾的燃烧造成的。细颗粒物进入到人体肺泡后,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处在缺氧状态。氮氧化物主要损害呼吸道。

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上升2.9%,清洁能源消费比例增加

初步核算,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4.9亿吨标准煤,比2016年上升2.9%。其中,煤炭消费量上升0.4%,原油消费量上升5.2%,天然气消费量上升14.8%,电力消费量上升6.6%。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4%,比2016年下降1.6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0.8%,上升1.3个百分点。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6年下降3.7%。[11]

附:主要科技术语

PM2.5:又称细颗粒物、细粒、细颗粒。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细颗粒物。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有机碳(OC)、元素碳(EC)、硝酸盐、硫酸盐、铵盐、钠盐(Na8)1 3 6 A E 3 2 等。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PM2.5往往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烧造成的。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为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μm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2μm以下的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细颗粒物进入到人体肺泡后,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处在缺氧状态。201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全球环境展望5》指出,每年有70万人死于因臭氧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有近200万的过早死亡病例与颗粒物污染有关。

NO2: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化学式NO2,高温下棕红色有毒气体,在常温下(0℃~21.5℃)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混合而共存,有毒。人为产生的二氧化氮主要来自高温燃烧过程的释放,比如机动车尾气锅炉废气的排放等。二氧化氮还是酸雨的成因之一,所带来的环境效应多种多样,包括:对湿地和陆生植物物种之间竞争与组成变化的影响,大气能见度的降低,地表水的酸化、富营养化,以及增加水体中有害于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毒素含量。氮氧化物主要损害呼吸道。吸入初期仅有轻微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咽部不适、干咳等,常数小时至十几小时或更长时间潜伏期后引发迟发性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胸闷、呼吸窘迫、咳嗽、咯泡沫痰、紫绀等,可并发气胸及纵隔气肿。肺水肿消退后两周左右可出现迟发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

O3:臭氧又称超氧,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在常温下,它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臭氧主要分布在10~50千米高度的平流层大气中,极大值在20~30千米高度之间。在常温常压下,稳定性较差,可自行分解为氧气。臭氧具有青草的味道,吸入少量对人体有益,吸入过量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

PM10: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是指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都很大。通常来自未铺的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驶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粉未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对人类危害大。

水质:水体质量的简称。它标志着水体的物理(如色度、浊度、臭味等)、化学(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含量)和生物(细菌、微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特性及其组成的状况。基本分为饮用水类和污水类两大类。饮用水类分为饮用水Ⅰ类、饮用水Ⅱ类和饮用水Ⅲ类。饮用水Ⅰ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质未受污染;饮用水Ⅱ类:较清洁,过滤后可成为饮用水;饮用水Ⅲ类:过滤清洁后可用作普通工业用水。污水类分为Ⅳ、Ⅴ和劣Ⅴ类。Ⅳ类:普通农业用水,灌溉用;Ⅴ类:普通景观用水;劣Ⅴ类:无用脏水。

总磷:总磷是水样经消解后将各种形态的磷转变成正磷酸盐后测定的结果,以每升水样含磷毫克数计量。水中的磷可以元素磷、正磷酸盐、缩合磷酸盐、焦磷酸盐、偏磷酸盐和有机团结合的磷酸盐等形式存在,其主要来源为生活污水、化肥有机磷农药及近代洗涤剂所用的磷酸盐增洁剂等。磷酸盐会干扰水厂中的混凝过程。水体中的磷是藻类生长需要的一种关键元素,过量磷是造成水体污秽异臭,使湖泊发生富营养化和海湾出现赤潮的主要原因。

化学需氧量: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废水、废水处理厂出水和受污染的水中,能被强氧化剂氧化的物质(一般为有机物)的氧当量。在河流污染和工业废水性质的研究以及废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而且能较快测定的有机物污染参数。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氨氮: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动物性有机物的含氮量一般较植物性有机物高。同时,人畜粪便中含氮有机物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氨,因此,水中氨氮含量增高时的氨氮指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氮。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富营养化现象产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对鱼类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

高锰酸盐指数:高锰酸盐指数是指在酸性或碱性介质中,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主要应用于测量饮用水和地表水水质。高锰酸盐指数是反映水体中有机和无机可氧化物质污染的常用指标。

五日生化需氧量:有机质生物氧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终结。因此,各国都规定统一采用5日、20摄氏度作为生物化学需氧量测定的标准条件,以便作相对比较,这样测得的生物化学需氧量记作BOD5(20℃),或只写BOD5。生化需氧量又称生化耗氧量,是水体中的好氧微生物在一定温度下将水中有机物分解成无机质的氧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溶解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标。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在自然情况下,空气中的含氧量变动不大,故水温是主要的因素,水温愈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愈高。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通常记作DO,用每升水里氧气的毫克数表示。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水里的溶解氧被消耗,要恢复到初始状态所需时间短,说明该水体的自净能力强,或者说水体污染不严重。否则说明水体污染严重,自净能力弱,甚至失去自净能力。

等效声级:等效声级指在声场中的某个位置上,用某一段时间内能量平均的方法,将间歇暴露的几个不同A声级噪声,用这样一个A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的噪声大小。如果噪声是稳态的,等效声级就是该噪声的A计权声级。区域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小于或等于50.0dB(A)为好(一级),50.1~55.0dB(A)为较好(二级),55.1~60.0dB(A)为一般(三级),60.1~65.0dB(A)为较差(四级),大于65.0dB(A)为差(五级)。道路交通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小于或等于68.0dB(A)为好(一级),68.1~70.0dB(A)为较好(二级),70.1~72.0dB(A)为一般(三级),72.1~74.0dB(A)为较差(四级),大于74.0dB(A)为差(五级)。(www.daowen.com)

【注释】

[1]参见国土资源部《2017中国矿产资源报告》,地质出版社2017年版。

[2]国土资源部:《2017中国矿产资源报告》,地质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页。

[3]资料来自水利部:《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4]资料来自中国国家生物多样性信息交换所网站。

[5]参见《气象也是一种资源》,《经济日报》网站2009年11月24日。

[6]参见生态环境部《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7]参见生态环境部《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8]参见生态环境部《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9]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依据《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划分为十个等级,一等地耕地质量最好,十等地耕地质量最差。一等至三等、四等至六等、七等至十等分别划分为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

[10]数据来自《中国海平面公报(2006—2016)》。

[11]参见生态环境部《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