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类实践活动增进人与自然关系

人类实践活动增进人与自然关系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使自然适应人类的需要。”在工业革命以前的农业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之人口数量较少,以及交通条件的限制,人的活动强度相对较弱,活动范围相对固定,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干预程度相对较低,人对自然的破坏尚维持在自然本身可修复的范围之内。随着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的活动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迫使自然界不断地收缩自己的范围。

人类实践活动增进人与自然关系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描述了类人猿到人的转变过程,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不仅强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使人类自身得到发展,得以进化,“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0]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11]在马克思看来,人使自然界发生改变和人自身得到改变是同一过程,其中介就是人类的劳动。人与动物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还是从动物中进化而来,但是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不同。动物只是自然生态链条中的一环,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依赖自然,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只是单纯的依存关系和适应关系。“而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使自然适应人类的需要。”[12]人就处在了能动的创造者的地位。“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过程消失在产品中。它的产品是使用价值,是经过形式变化而适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13](www.daowen.com)

人的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14]。马克思“不仅看到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而且看到了人类的力量”[15]。人类劳动实践的目的原本是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但是在劳动过程中,存在着破坏自然平衡的可能性。在工业革命以前的农业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之人口数量较少,以及交通条件的限制,人的活动强度相对较弱,活动范围相对固定,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干预程度相对较低,人对自然的破坏尚维持在自然本身可修复的范围之内。可以说,从地球上出现人类到工业革之前的漫长岁月里,自然生态环境一直保持着平衡状态。随着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的活动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迫使自然界不断地收缩自己的范围。“产业越进步,这一自然界限就越退缩。”[16]劳动生产率也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自然条件的丰饶度往往随着社会条件所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降低。”[17]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显著增强,现代社会在资源耗费和环境破坏方面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加剧了生态失衡的程度。据1999年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1804年世界人口只有10亿,1927年增长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上升到50亿,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从10亿到20亿用了123年时间,从20亿到30亿用了33年时间,从30亿到40亿仅用了15年时间,而从40亿到50亿和50亿到60亿中间,只间隔短短的12年时间。在不到两个世纪的时间里,人口增加了5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