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4月15日,胡均国出生于湖北省应城市城关镇兰家西村。父亲年轻时,不幸患有肺痨,终年哮喘,不能从事繁重农活。因此,父亲只能另谋出路,于是发奋读书,以求得一官半职,自立于世。父亲十八岁那年,祖父病逝,家中突然失去顶梁柱,生活一下子变得艰难起来。父亲不能继续学业,只得返回家中,在村中谋了个教书的差事。
母亲本是应城人氏,为了爱情,放弃了城市生活,随父亲来到乡下。父亲做了乡村教师,家中生活重担就落在母亲一人肩上。全家人的生活,全靠七亩田地和父亲微薄的工资收入。母亲吃苦耐劳,但依旧不能保证一家人衣食无忧。
胡均国在家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年长三岁的姐姐,下有弟妹数人。他读了两年私塾,又读了几个月新式学校,但迫于生活压力,很快就辍学了。他回到家里,一来帮父母照顾弟妹,二来也干些农活,放牛、割麦、挑水、做饭,一样都不能落下。
那时候,他父亲的工作并不稳定。战乱连年,人们生活朝不保夕。学校生源时多时少,甚至有时一个学生都没有。没有学生,教师的收入就没有了着落。直到20世纪50年代,父亲的人生才迎来转机,他被应城市一所小学正式聘为教师。于是,一家人跟随父亲进了城,开始了在城里讨生活的艰苦岁月。(www.daowen.com)
得父亲职务之便,胡均国可以自由进出学校。母亲在一条巷子里摆了一个小摊,帮人浆洗衣服,以此换取微薄的收入。胡均国除了帮母亲洗晾衣服之外,还负责去学校,将干净衣服送到客户手里,再把脏衣服带回家中浆洗。每天晚上,他还要赶在学校食堂打烊前,挑回两桶米汤,用以浆洗衣服。忙完这一切,就已经是凌晨两三点钟了,一家人带着疲惫,倒头便进入了梦乡。
1951年,为维持生计,母亲又开了一家弹棉花小店。姐姐逐渐长大成人,成为母亲的得力助手。生意红火时,胡均国和母亲、姐姐在棉絮飞扬的屋子里,穿梭忙碌;生意冷淡时,却又无事可做,只得另找出路。胡均国开始干起了苦力活,替人打砖渣,混上水泥,修房砌墙,以此挣些工钱。但这种工作并不稳固,时有时无,因此大多数时间他都靠收捡破烂补贴家用。
时常出入校园,胡均国内心产生了重返课堂的强烈愿望。去学校收捡破烂时,他常常站在教室窗户下面偷听。经过无数次思想斗争之后,他将这个愿望告诉了父母。父母听后,沉默了许久。那时候,小他四岁的弟弟正读小学。家道艰难,一家人一直挣扎在温饱线上,读书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父母在经过反复思考之后,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为支持哥哥读书,弟弟主动放弃了学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