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成实厂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成实人。首先,最大的考验是政策压产。当时中央决定,对钢铁工业继续执行压产政策,钢材压产一千二百万吨,四川省将限产至三十五万吨(成钢、达钢、威钢纳入国家冶金局限产计划)。同时,国家强令年生产能力十万吨以下的炼、轧钢厂于2000年关闭。强令限产,无疑是对成实厂的致命一击。
其次,来自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中美谈判成功,表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时不远。这样一来,关税壁垒将被彻底打破,俄罗斯等国价格极低的钢材,势必会冲击我国国内市场。就当时而言,四川钢材市场已经受到外省廉价钢材的冲击。诸如此类,都使成实厂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并且,成本不断攀升,已经达到临界点。当时,电炉炼钢生产建筑钢材还能盈利的,只有成实厂和江苏沙钢。成实厂虽然通过加强管理,不断降低成本等手段,尚能保持盈利,但事实上,当时已是在盈亏平衡点边沿徘徊,稍有不慎就会亏损。
产量面临瓶颈,上不了规模。而设备的老化,也制约了生产能力的提高。而且,冗员过多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屋漏偏逢连夜雨,钢铁的价格也在下跌,利润大幅缩水。1999年底与年初售价相比,每吨钢下跌两百元;与1998年相比,更是下跌五百元。加之清欠任务沉重,流动资金不畅,也严重影响成实厂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公司改制势在必行。钢筋水泥的工业时代热潮虽然不会过去,但会慢慢趋于平缓发展。城市需要什么,成实厂就生产什么,反之亦然。2003年,成实厂终于成功改制,更名为成都成实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改制”是21世纪初成都东郊工业的主要表征,也是东郊工业必须经历的一次大换血过程。2000年,企业关停了部分效益逐年下滑的车间,新组建了成都成实塑胶建材有限公司、四川新诚实建筑工程承包有限公司等众多下属公司,当年投产,当年盈利。“成实速度”成为行业佳话,在业内流传多年。(www.daowen.com)
2005年,成都冶金成实厂已经由传统的钢铁企业,转变为集塑胶建材、机器制造、钢筋冷轧加工等为一体的新型建筑、建材企业,并在新都区建立了新的生产基地。根据成都市“东调”规划,成实集团搬迁至成都市大邑县王泗镇。
成实厂搬离后,五一二建材市场在原地坚持了好几年才搬离。随着“北改”政策的实施和推进,建材市场进入为期一个月的拆迁期,商家陆续迁往青白江等地的承接市场。
如今,在成实厂的旧址上,街区型城市商旅综合体——永立·星城都和俊屹中心·俊峰项目进展顺利。随着它们的建成,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城北居民生活、休闲与娱乐的方式。
记忆里,夕阳下,高烟囱、红院墙的光影被拉得老长,映照着东郊的时钟,丈量着成华的岁月,见证一个逝去的讴歌激情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