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府青路:静待前程喜和忧启示

府青路:静待前程喜和忧启示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恢复生产,改造工程正式开展。从5月1日起,实验厂作为部属企业,由北京钢研院直接领导。为保密需要,对外沿用实验厂厂名,信箱代号为五一二。钢研院随后撤离,成实厂的领导及财务等一切关系,从6月30日起与北京钢研院完全脱钩,交由四川省接管。钢研院领导的五年间,对实验厂进行了大量投资和建设,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实验厂的设备和规模,使其科研生产能力大为加强,初露新貌。

府青路:静待前程喜和忧启示

1962年8月末,接省冶金厅冶办发文通知,钢厂派员参加了全省冶金系统企业调整工作会议,会议决定钢厂由“下马”单位转为暂停企业。会后,于9月中旬,省冶金厅工作组到厂视察,开始恢复生产前的组建工作。

次年2月,钢厂改名为“成都黑色冶金实验工厂”。为恢复生产,改造工程正式开展。至1964年6月,炼钢、轧钢先后投产。10月,炼铁亦恢复生产。

就在这一年8月,中共冶金部钢铁研究院党委,根据中央及冶金部关于“加强西南建设进行新型材料的试验研究任务”的指示,派出副院长徐书洪、室主任杜干辉以及田世全三人,来到西南地区选择分院修建地址。陪同视察的省冶金厅厅长曹刚,提出利用实验厂为西南分院的建议,得到部领导同意;旋即到实验厂进行实地考察,并迅速开展筹备工作。

▲ 北京钢院部分领导合影 《成都治金实验厂厂志(1958—1985)》

1965年3月底,实验厂被批准作为北京钢研院西南分院院址。从5月1日起,实验厂作为部属企业,由北京钢研院直接领导。为保密需要,对外沿用实验厂厂名,信箱代号为五一二。

1967年以后,随着“文化大革命”深入开展,在部分职工中,由“业余闹革命”而发展为“脱产闹革命”,由开展“四大”而发展成武斗,以致生产、基建工作不能正常进行,致使机械项目不能按计划竣工交付使用。

在此期间,部分钢研院职工大造院领导的反,造“五一二”的反,并上书中央,说成都不宜建分院,分院建在成都,违反了中央关于“靠山、隐蔽、分散”的战略方针等。

1970年5月,国务院业务组批准了北京钢研院将西南分院撤出成都(冶金实验厂),迁往四川江油(钢铁厂)的请示报告。钢研院随后撤离,成实厂的领导及财务等一切关系,从6月30日起与北京钢研院完全脱钩,交由四川省接管。临行匆匆,未办理任何交接手续,调走的三百余万元设备留在了江油,人员竟先奔回北京“闹革命”去了。

钢研院领导的五年间,对实验厂进行了大量投资和建设,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实验厂的设备和规模,使其科研生产能力大为加强,初露新貌。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实验厂在钢研院领导下的五年时间里,虽然扩充了实力,却没有能够认真地进行科研工作和生产。

1968年以后,由于武斗严重,企业实行军事管制。自1967年起,到1970年钢研院正式撤离期间,科研停顿,生产停滞,连年亏损。

▲ 成都冶金实验厂厂区 《成都冶金实验厂厂志(1958—1985)》

1971年7月,省冶金厅下放部分权力,实验厂归属市冶金局领导,但省冶金厅、市冶金局只分别负责实验厂的生产安排和产品分配,不负责解决原材料问题。实验厂只好四方求援,八方“协作”,找米下锅,生产十分被动,生产局面始终未能打开。(www.daowen.com)

职工人数逐年增加,产品产量、质量却始终上不去。作业不正常,不少设备能力长期不能成为生产能力,消耗大,成本高。十年动荡,十年亏损。

1976年,“四人帮”下台,十年动荡岁月随之终结,但长期混乱留下的苦果,一时不能彻底解决。成实厂在经济上,仍未能摆脱亏损局面。

成实厂按照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的“八字方针”,认真进行企业整顿。狠抓改革,整肃作风,加强纪律,严格考核,使成实厂在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生活福利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焕然一新。

1978年,成实厂终于摘掉连续十一年亏损的帽子。自此之后,成实厂迎来了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产值利润同步增长的局面。1978至1985年的八年间,工业总产值累计高达两亿多元,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总产值累计总数的五倍。

1980年4月,经中共成都市委批准,成实厂作为第二批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企业。次年元月,省冶金厅批示成实厂为四川省冶金骨干企业。到1984年时,成实厂工业总产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然而,市场变化,波谲云诡,成实厂最严峻的考验来了。这一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钢铁市场激烈竞争、优胜劣汰,使成实人重陷困境。产品没有市场,1991年度亏损高达两千万元,成为当时成都市第一亏损大户。

变化如此突然,亏损如此巨大,令人大为错愕。这一次,不会有上两次幸运了,国家虽想扶持,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为这类亏损企业太多了。若不改变机制,纵使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亦难免重陷困境,更何况此次国家已下定决心要将企业推向市场,让企业在市场中学会生存与竞争。

然而,经过“内部挖潜”、转换机制、加强管理、技术改造,几年之后,到1995年,在成都无缝钢管厂还在困境中彷徨、挣扎,不少钢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纷纷“落马”的不利情况下,由于全厂职工共同努力,加强各项工作管理,成实厂奇迹般地走出了困境,实现年产值近两亿元,创利三百万。

但成实人没有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沾沾自喜。他们深知,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今天活了,不能保证明天还能活;而要想不死,不被市场淘汰,必须“狡兔三窟”,多几手准备才行。

成实厂三次面临生死危机,但三次都挺过来了,可以说是“命大福大”。

成实厂的命运,掌握在成实人自己手里,就像那尊高擎火云的钢铁巨人雕塑所蕴含的寓意一样。企业命运,就是他们手托的火云。而这团火云,只能由他们自己去点燃,并使之熊熊燃烧,照亮前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