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成都自力更生建设府青路

成都自力更生建设府青路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年5月,刃具厂派人与重庆第二钢铁厂联系,并取得该厂提供的生产工艺图;以此为蓝本,确定了钢铁生产车间的初步设计方案。第二年恢复生产,更名为“成都黑色冶金实验工厂”,由省冶金厅直接管理。到1965年,成实厂正式由北京钢研院接管,更名为“成都冶金实验厂”。其后几经更名,仍改回“成都冶金实验厂”。其中,除少数职工是由重庆等地支援借调来厂的,大部分人员来自本市街道或成都附近县区农村。

成都自力更生建设府青路

成实厂,本为成都量具刃具厂(以下简称刃具厂)的钢铁生产车间。

1958年,由于国家分配的原材料(主要是钢材)在数量、品种、规格方面,都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于是刃具厂以自身力量为主,建立钢铁生产车间。

同年5月,刃具厂派人与重庆第二钢铁厂(后为重庆特殊钢厂)联系,并取得该厂提供的生产工艺图;以此为蓝本,确定了钢铁生产车间的初步设计方案。7月,在刃具厂附近选择厂址。8月,抽调二十余名青年工人,到重庆第二钢铁厂培训,学习炼钢、轧钢技术。不久,新厂基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成实厂初建之时,厂区一带尚无其他工厂企业。厂门前,二环路虽已规划,但还未成形。据该厂原职工陈师傅说,厂区原为农村耕地,茅屋瓦舍错落其间,除部分农田种植粮食、蔬菜以外,还有零星的鱼塘和“冬水田”,甚至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无主坟地。

成实厂建成之后,厂名几经变更。最初,它是刃具厂的“钢铁车间”,1959年改为“钢铁分厂”,对外则称“成都沙河钢铁厂”。主要生产车间有炼钢炉(包括电炉、转炉)、小型轧钢车间;辅助生产单位有水泥、炼焦、白云石耐火材料等车间;不久,简易电极车间也投入了生产。次年,原市办成都炼焦厂并入,改为炼焦车间。

1962年9月,在省冶金系统调整工作会议上,钢铁分厂被列为暂停企业。第二年恢复生产,更名为“成都黑色冶金实验工厂”,由省冶金厅直接管理。到1965年,成实厂正式由北京钢研院接管,更名为“成都冶金实验厂”。其后几经更名,仍改回“成都冶金实验厂”。

1958年9月,经中共成都市委批准,刃具厂成立“钢铁指挥部”,统管钢铁生产工作。在“大跃进”等思想指导下,钢铁车间的筹建、基建工作,进展十分迅速。

回想当年,陈师傅颇为感慨。他来自附近农村,十七岁时,进入刃具厂当自费学工。后来,他被抽调进钢铁分厂,逐步熟悉和掌握了相关生产技能。“那时候,不管你是领导干部,还是技术人员,除了完成本职任务,还要到施工现场参加劳动。”他说,“大家都团结一条心,憋着一股劲,就是公休日也不休息。不分白天黑夜、天晴下雨,都在施工现场。”

十五立方米的高炉,配套高三十米的砖砌烟囱,在没有机械化施工设备的条件下,只用六天六夜时间,就竣工了;炼铁车间土建施工、设备安装等,只用四十天时间,就全部建成。(www.daowen.com)

“即使吃饭,都得赶紧。”陈师傅说,“有时候,干着干着就仿佛做起了梦,一个趔趄摔倒后,爬起来继续干。人人心中都憋着一股劲,都不想服输。”

到1958年底,钢厂共出钢四百六十八吨,产生铁二百二十九吨、焦煤六十四吨、水泥两百六十六吨。第二年3月底,第一座也是当时全成都市最大的一座三吨电炉建成出钢;5月,三吨转炉投产;7月,钢轧机开始轧材;9月,电极车间开始生产;1960年7月,炼焦车间正式并入。至此,它基本形成一个有炼焦、炼铁、炼钢、轧钢,以及电水泥、白云石、耐火材料等生产线初具规模的小型钢铁企业。在建设周期和速度上,它堪称创造了奇迹。

业绩蒸蒸日上,职工干劲十足,形势一片大好。1960年,钢厂决定扩大产能,新建轧钢车间,并计划在三到五年内,建成年产钢材三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

由于国家三年“困难时间”和其他原因,这个规划刚刚开始实施,就被终止。到1962年初,在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钢厂正式停产下马。这一时期,全厂在册正式职工总数最高达到三千零九十四人。

其中,除少数职工是由重庆等地支援借调来厂的,大部分人员来自本市街道或成都附近县区农村。工厂下马后,这部分经过三四年时间的生产实践,逐步熟悉和掌握了一定专业生产技能的青年工人,均被遣回原籍、原地。陈师傅也回到了家中。

“到1962年8月底,钢厂全部职工人数,估计不到四百人。”陈师傅回忆说。

曾经喧嚣一时、钢花四溅、人声鼎沸、昼夜灯火通明的钢铁厂,变得冷冷清清,一派萧瑟景象。厂区内无人管理,杂草丛生,屋檐下、高炉上,经常见到鸟巢重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