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随后,东站开始推行改革,深化企业管理,千方百计挖潜扩能。
自1985年起,成都东站进一步完善运输设施,改善作业条件。同年,完成货场七线风雨棚拆除,以及仓库新建工程,并在调车场一至八道安装TJV2液压缓行器,每股道两台。陆续在值班员等工种中,配备无线对讲机。第二年,由铁道部投资六千万元,修建站场峰前到达场,设有七股道,并对调车场、南到发场、驼峰进行扩能改造。同年,货场十五线三十二吨门吊建成,并投入使用,微型电子计算机也开始应用于货运业务活动。1987年,改建了货场危险品货物仓库,一级三场扩为二级四场的扩建工程,也开始动工。
1989年,成都东站有站线六十一股,其中南、北到发场各七股,编组场十八股,货物线二十四股(含选车场六股),牵出线五股,总有效长度近六千八百米。仓库十七座,雨棚两座,露天站台六座,堆货场十六个,共折合货位六百三十六个加九百六十八个集装箱,一次堆货能力两万八千多吨,年办理货物运输两百九十三万吨,年发送货物一百七十二万吨,年吞吐量七百万吨左右。日均接发货物列车六十对,日均解编一百零三对,办理货车近四千辆,调动货车近五万九千辆;日均装车九十三辆,增加使用车一百零一辆;日均卸车三百四十五辆,增加卸空车六十四辆。
20世纪60年代末,货场有装卸机械设备十三台。到1989年,货场装卸机械设备增至一百一十二台,还有制冰设备四台,加冰设备两台,运输设备二十九辆等。货场微机运用,已经从过去单纯核算,发展到全方位应用。货运制票、查询分析、现车管理、调车计划传输和装卸统计等均用微机操作;货物运输的发送、中转、到达,整个过程也基本实现计算机联网管理。
成都东站,是卸车量大于装车量的车站,也是成都铁路局主要排空站。东站始终把装卸工作作为运输生产的关键,设专人负责卸车日常工作,采取定时、定线、定里取送车作业,扩大卸车能力,提高夜卸比重,设立“日卸车奖”,实行专用线分流卸车措施,加快了卸车速度。此外,从1984年起,先后在崇庆、邛崃、大邑县,建立“没有铁路的火车站”,率先开展延伸服务。
东站坚持每星期三派专车、专人,到各延伸服务点,受理零担集装箱货运,实施“就地托运,接货进站,送货到家,一票到底,全程负责”一条龙服务。这些没有铁路的火车站,既方便货主,节省人力、物力,又缓解了东站的仓储压力。
截至1997年元月,最高日均办理车六千多辆,最高日卸车五百五十五辆,现有能力已经饱和。加之宝成二线、成昆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完毕,编组站作业量也达到历史高位,日均办理车数高至九千一百辆。现有能力已不能满足运量需求,如不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使车站工作被动,甚至堵塞,影响分局及铁路局运输工作正常运转,制约成都市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2]
成都东编组站,也早已饱和,峰尾实际编数已经超过设计及查定能力。为适应近年运量增长需求,保障车站安全畅通,必须采取加强能力的措施,使之适应运输生产的需要。在成都北编组站形成能力前的三四年里,成都东站仅采用技术组织办法、改进作业组织方式扩能,已经满足不了运量需求,而且这方面已无多大潜力可挖。因此,在采用技术组织措施扩能的同时,必须采取短、平、快的改扩建扩能措施。具体措施有:(www.daowen.com)
修建出发场,改二级三场为三级四场,缩短编组时间,增加编组能力;
增设调度监控系统,准确显示车站各车场各股道的进路排列情况、信号开放情况与实际占用情况等;
强化现车管理系统,解体设备自动化,使该系统智能化,提高计划质量,提高作业安全系数和效率。
强化机乘工作,减少机车故障率,保证动力稳定性,使机车工作时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以保证扩能目标实现;
调整列车运行图编组计划,增加中转车的无调比重,增加办理能力。
随着各项扩能措施的实施,成都东站日均办理达到六千八百辆,基本满足近期运量的需求,产生了显著效益,也推动了西南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