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的对外学术交流,也是汝信在担任副院长时主抓的工作。在1982年汝信刚接手这一工作时,中国社科院以及我国整个社科界基本上还处于刚开始面向世界、走出国门的半封闭状态。当时与国外学术机构的联系和交往很少,对外学术交流的经费也十分紧缺(甚至有些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国际旅费和国外生活费都需要对方支付)。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步伐的加速和国内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发展,社科院的对外学术交流取得了很大进展,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闭关自守的局面,我国的社会科学也走向了世界。
汝信正是在这期间为社科院对外开放做了许多实质性的工作,这其中包括:先后与国外数十个科学院、大学、科学研究机构签订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正式协议。这些协议的内容主要有学者互访、合作研究、共同举行研讨会、培养专门人才及交换学术研究资料等等。由于很多与社科院签订协议的外国机构都是国际知名的学术重镇,因而社科院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水平。
在开展对外学术交流的活动中,汝信抓住机会先后与一些国际著名基金会达成协议,充分利用对方的资源,资助社科院科研人员出国进行长期进修、学术访问、课题研究及开展社科院承办的扶贫项目。这些基金会提供的资金,在当时无疑对社科院的科研、人才培养及著作出版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5年,汝信访问韩国海印寺
汝信还作为社科院的代表,先后参加了一些国际组织的工作并担任职务。如在“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联合会”担任了两届副主席,在“国际科学院联盟”中任中方代表,在“国际人道主义问题委员会”中任中方委员等。在诸多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的不凡表现,也让汝信当选为前东德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被韩国启明大学授予名誉哲学博士等荣誉称号。
而其中的“国际人道主义问题委员会”,则是建立于20世纪80—90年代的非政府组织,也是联合国的一个咨询机构。它曾组织一些专家对若干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全球性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向联合国提供研究报告供参考。
汝信作为该组织的中方委员,先后参与审议和讨论了有关“战争与和平问题”“贫困,粮食短缺和饥荒”“难民,流浪儿童”气候造成的生态问题”“人类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和土地沙漠化”以及“森林消失”等研究报告。
亲自参与这些研究报告的审议和讨论,让汝信深深体会到,这一系列困扰困扰人类的问题,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但过去自己对这些所知甚少。因此参加“国际人道主义问题委员会”的活动,不仅增加了不少知识,也开阔了眼界。更认识到,讲人道主义不能停留在抽象地谈论人权、人的尊严等空洞的理论,而必须联系实际,切实解决这些具体问题。
在当年汝信主抓的社科院对外交流活动中,成绩最突出、最有影响力的,可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对韩国开展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进入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韩国的工业产品、还是文化艺术、美食,早已为我国广大人民熟知。而在30多年前,这些对中国大众却十分陌生,因为那时中韩两国还没有建交。正是在那个年代,中国社科院开展了与韩国的民间文化交流。(www.daowen.com)
为了让韩国人民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的新面貌,了解中国文化的动向,社科院在中韩建交之前,即以民间文化交流的形式,到韩国办书展,参加研讨会等活动,从此为中韩文化交流打开了大门。
1994年,汝信访问韩国学术院时会见李贤宰(韩国前总理、首尔大学校长)院长
汝信在他担任主编的《当代韩国》出版发布会上
中韩两国建交后,中国社科院主办的中韩文化交流活动更是得到了大力发展。首先成立了以研究韩国文化、政治、经济为主的“韩国研究中心”,紧接着又创办了以研究和介绍韩国当今社会为主要内容的季刊《当代韩国》,由汝信担任研究中心主任和该杂志主编。
《当代韩国》最初由中韩双方共同合作,后来杂志由“韩国研究中心”运行,韩国方面提供稿件。在主编汝信和大家的努力下,《当代韩国》逐渐成为读者喜爱的杂志之一。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创办至今,《当代韩国》不仅仍在正常发行,而且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专门研究韩国的刊物。
而由汝信亲自主抓建立的“韩国研究中心”历经30余载也仍然在积极运行工作,除了发行《当代韩国》杂志,中心还为促进中韩文化交流定期举办中韩论坛,目前两国已分别轮流举办十次论坛。
汝信还受韩国《汉城新闻》报社邀请,先后为该报专栏撰稿十几篇,以数万字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对当下国内国际形势、要事等的观点。这些文章无疑增进了韩国读者对我国的了解。
为中韩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的积极努力和巨大贡献,也让汝信成为韩国文化界的名人。几年来汝信不仅成为韩国启明大学授予的名誉哲学博士,而且在当年韩国总统金大中访问中国时,还亲自会见了汝信并与他进行了亲切的谈话。
从建立“韩国研究中心”到创办《当代韩国》杂志,再到举办中韩论坛,纵观今日中韩文化交流的发展和繁荣,无疑离不开当年汝信为促进中韩文化交流而开展的具有开创性和推动作用的一系列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