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汝信从美国哈佛大学作访问学者归来后,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从此,一直钻研哲学研究的汝信,又开始从事科研管理工作。这一年,汝信51岁,却没想到在已步入“知天命”之年被委以重任。因此,汝信也戏称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不务正业”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
1986年,汝信出访斯德哥尔摩大学图书馆
谈起当年被任命为副院长时的情景,汝信回忆说:
“1981年,我在哈佛任访问学者期间,接到哲学所来信(当时我任哲学所副所长)说,我已被任命为社科院副院长,将调院部工作。真是出乎意外,我是毫无思想准备的,这时我还没有结束在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的研究。
开始我以为是误传,所以并不相信,因为这是没有先例的破格之举。在1981年之前,我的主要工作就是作研究,可以说始终没有脱离研究岗位。当我接到通知时,真是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因此当1982年我访问期满回国到院部就职,是抱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情上任的……
1992年,汝信参加中美合作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经济发展国际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文革’结束后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筹建的。首任院长是胡乔木同志,他不仅是社科院的创建者,而且以后社科院的整体建设基本上是按他的设计进行的。
他多次谈到,要把社科院办成真正的科学院。他认为,社科院作为国家专门研究机构,应不同于大学、党校、政府研究部门及部队院校,应能代表国家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因此要争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世纪90年代,汝信与捷克代表团签署文化交流活动协议(www.daowen.com)
1993年,汝信与胡绳在湖南合影
他曾设想要建立一个学科齐全、包括一些新兴学科的社会科学院,要建100个研究所,真正成为全国社科研究中心。但是经过‘文革’十年的摧残,百废待兴,研究队伍凋零,再加上物质条件的极其匮乏,都使创建社科院十分困难。
经过几年的努力,社科院的研究所由原来的14个增加到30多个,科研队伍扩大了一倍多,基本上达到后来的规模。然而正规的科研体制和各种制度尚未建立和完善,只有体制和制度完善了,才能开展科研工作。
1993年,汝信出席韩国大田世博会
1982年,社科院领导班子换届,马洪同志接任院长主持工作。他要我分工负责对外学术交流(外事)和科研体制改革。我在这些方面完全缺乏经验,只能说是边学边干。可说是从头学起做科学管理工作。大部分时间忙于事务,不再能集中精力从事研究工作。”
1998年,汝信在香港出席研讨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