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苏州市及周边地区集市概况

苏州市及周边地区集市概况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地区的集市尤为急剧地增长。同时,关于城市中急剧增加的集市,我们几乎不太了解其实际的状况。另外,全国包括农村和城市的各类集市的概况,也尚未充分明确。所以本文中,首先,①对中国城乡的各类集市的特点进行概览;然后,②通过对位于江南三角洲的苏州市和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目标是尽量探明农村和城市中集市的现状。之所以关注集市的叫法,是因为过去中国各地对集市的传统叫法大相径庭。

苏州市及周边地区集市概况

石原润

前言

解放前,中国存在着很多的定期集市和每日集市,这些集市作为商业活动的场所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是市镇的重要构成要素,迄今已有众多的相关研究。(1) 但中国解放后这些传统集市如何演变、现况如何,很难说已经充分探明。

据施坚雅(Skinner 1964/65.Part 3)的研究,1948年临近解放时,以传统集市为主的市场中心地在中国拥有58,555处。然而解放后,随着商业社会主义化和国营商业公司、供销合作社纷纷成立,传统集市加速衰退,尤其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甚至一度尝试关闭大部分的集市。尽管如此,“大跃进”运动失败后经过调整期,对传统集市进行了恢复和重新评价。施坚雅推测,1964年末仍有42,000—45,000个传统集市在发挥功能。

之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类传统集市和自由交易被批判和压迫为“资本主义尾巴”或是“资本主义苗头”。(2) 但是,整个人民公社时代中,一部分农作物还是通过所谓的自由市场出货(小岛,1988,p11),传统集市并未被全部消灭。尽管得不到定量的数据,但我认为传统集市可能是以数量减少规模缩小的状态,顽强的存活下来了。

表1 集市数量的变迁

出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根据当时的决定,农村集市(传统集市)的交易和自留地、家庭副业一样,被看成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反而变为了积极的评价(水冈,1982)。于是,1979年9月,全国的农村集市恢复到了 33,527 处。另外,城市中的集市也恢复起来,1980年,不仅是“农副产品市场”,甚至是交易工业产品的“小商品市场”也得到了认可(小泽,1986,p.177)。

观察表1中1980年后的城市和乡村的集市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其数量连年增长,仅1988年乡村集市的数量也已经超出了施坚雅所估计的解放前传统集市的数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地区的集市尤为急剧地增长。毋庸赘言,其背景是经济现代化和开放化政策的推行,例如:人民公社解体、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 农产品价格自由化的大幅迈进,乡镇企业显出发展态势的同时,被称为“个体户”的工商业个体经营获得承认,通过这些,农村、城市的市场经济化都得到了发展。于是,据推算,1985/86年阶段,集市的贸易额在零售业销售总额中所占比重,城市占10%多,农村占20%多,尤其蔬菜猪肉的销售额在其中占到了60—70%(4) (石原,1986,p.18)。

然而,尽管传统集市如此复兴,其重要性也不断增强,关于这些集市的现状,我国学界并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管窥之见,水冈(1982)进行的关于广东省高鹤县的实地调查,几乎是这方面唯一真正的研究,该报告介绍了1981年广东省农村地区集市的繁盛状况。之后,人民公社解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 集市周边的农村变化显著。同时,关于城市中急剧增加的集市,我们几乎不太了解其实际的状况。另外,全国包括农村和城市的各类集市的概况,也尚未充分明确。

所以本文中,首先,①对中国城乡的各类集市的特点进行概览;然后,②通过对位于江南三角洲的苏州市和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目标是尽量探明农村和城市中集市的现状。

一、 从《全国主要集市名册》中看各种集市的特点

(1) 资料的性质和分析方法

本节中以《全国主要集市名册》(以下简称《名册》)为资料,来把握全中国集市的概况。《名册》是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管理司和中国农村经营报社共同编著,1987年由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的。(6) 个人所见,这是唯一能够广泛提供关于集市信息的资料。全书分4册,是共计 2,216 页的大部头,第1、2册收录为《农村集贸市场》,第三册收录为《城市集贸市场》,第四册收录为《专业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所收录的市场的数量为:农村集贸市场约8,000个,城市集贸市场约1,800个,专业市场约2,600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约600个,合计约13,000个。这个数字和表1中所示的全国集市数量69,610个(其中城市10,908个,乡村58,775个)相比,相当于近五分之一。书中关于其采录的市场的筛选标准,虽未加以任何说明,但从“主要集市”这一标题来看,应当是挑选了比较重要的集市。

《名册》中,按照行政区划列出各个集市,分别记载了a.名称、b.地址、c.主要经营项目、d.摊位数(固定摊位数量和临时摊位数量)、e.市场建设(分为露天、棚顶、商场)、f.交通状况(公路、铁路、水路、市内交通)、g.电话(电话号码或传呼号码)。所以,本节将这些信息作为分析对象整理如下。

关于a.名称,主要考察“名称末尾那个表示‘集市’之意的普通名词是什么”,即集市的叫法。后面会提到,这些叫法有“市”“集市”等,各种各样。之所以关注集市的叫法,是因为过去中国各地对集市的传统叫法大相径庭。(7)

关于b.地址,通过地址判断出集市立地的聚落,考察聚落的特点,即集市“所在聚落”。类别区分如下:按照中国的行政区划,称作“市”的市区里的集市(8) (类别为“市”);传统县城及其周边的集市(类别为“县”),这些县都达不到“市”的标准;镇以及同等规模的聚落(9) 中的集市(类别为“镇”);还有乡、村等农村聚落中的集市(类别为“乡”)。(10)

关于c.主要经营项目,记录的格式并不统一,既有概括性的商品分类(如农副产品(11) 、日用工业品等),也有更为详细的分类(蔬菜、水果粮油、禽畜、水产、竹木、纤维制品、自行车、玩物、木器、家具等)。所以,本文中设了26种商品的门类(12) ,包含了上述两种分类方式,对各个集市的主要经营商品进行了分类(集市的“商品”)。如果要记录多个商品的门类,就采用前三种商品,通过它们的组合来进行命名。

d.摊位数是体现集市规模的重要指标,所以除了固定摊位数和临时摊位数,还要考虑两者合计的摊位数。另外,关于e.市场建设,考察是露天、棚顶还是商场(集市的“市场建设”)。

关于f.交通状况,考察集市的交通条件,即:有无公路、铁路、水路(包括海路、运河)以及市内交通。另外,考察集市的g.通信条件,即:有没有电话。

作为分析方法,首先分别对上述四种集市,把除“摊位数”之外的所有指标分门别类进行集市数量的单纯计数,然后,关于“摊位数”,求出“固定”“临时”“合计”等摊位数的平均值,通过探讨这些来把握集市的特征。

关于分析对象地区,农村集贸市场从全国选取了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及广东省,其他的集市则再加上山东省和四川省。(13) 分析对象的集市数量如表2所示。

表2 分析对象的集市数量

(2) 农村集贸市场

以计数结果为基础概观一下这类集市特征。

集市的叫法(表3),“市场”和“集市”几乎占到了全部。关于两者的地区分布能否反映出集市传统叫法的地区差异(华北的“集”,江南的“市”,四川的“场”,华南的“墟”),对各个地区的计数结果进行分析后,其答案是否定的。称作“市场”的比率很高,北京市(83.3%)、江苏省(82.7%)、安徽省(99.2%)、江西省(72.9%)、广东省(91.5%),称作“集市”的比率也呈现出很高的比例,天津市(100%),河北省(77.1%),浙江省(98.1%),上海市(70.9%)。这与传统叫法的地区差异并不相符。应该说是各个行政单位采用了统一的叫法,又或者,后面提到集市属性的不同,现代集市的叫法更多是因不同的属性来决定。

表3 集市的叫法

注:( )内为构成比。

关于集市的所在聚落(表4),农村集贸市场在“市”中基本没有,“县”里也较少,“镇”里最多,其次是“乡”。“市”和“县”里较少自然因为“农村集贸市场”的性质,但是“镇”的农村集贸市场数量“乡”多,是因为选取的是“主要集市”。

表4 集市的所在聚落

注:( )内为构成比。

集市的主要经营商品(表5)中,“农副产品”约占三分之二,“农副产品+禽畜+肉”也占有一席之地,基本上是以农副产品为主体的集市,可以说就是所谓的“农副产品集贸市场(也可简称农贸市场)”。

表5 集市的主要经营商品

注:( )内为构成比。

集市的摊位数量中,农村集贸市场的固定、临时、合计摊位数与其他类集市相比都是最多的,仅从摊位数来看,农村集市比城市集市的规模要大。另外,临时摊位数量约为固定摊位数量的两倍。

表6 集市的平均摊位数量

关于集市的建设(表7),农村集贸市场最多的是露天式,其次是棚顶式,商场式较少,市场建设不够完备。可以指出的是,棚顶式所占比率低于城市集贸市场,商场式所占比率低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表7 集市的市场建设

注:( )内为构成比。

再看一下交通条件(表8),农村集贸市场中几乎所有的集市都通有公路,但是铁路和水路的条件比专业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还要差。另外,水路条件方面地域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江南地区的集市具备水路的比率较高,如上海市(“具备水路”的为100%)和江苏省(同38.4%)。同时,有关集市的通信条件,农村集贸市场中具备电话的集市的比例在四种市场当中最低。

表8 集市的交通、通信条件

注:( )内为占集市总数的比率。

(3) 城市集贸市场

通过计数结果来观察一下城市集贸市场的特点。关于集市的叫法(表3),大部分的城市集贸市场都被称作“市场”,只有少数被称作“集市”或“集”,暗示出与农村集贸市场相比,城市集贸市场的传统色彩可能较弱。所在聚落的类别(表4)中,归类到“市”中的数量当然是占了绝对优势,而归入“镇”和“乡”中的较少。(14)

商品类别(表5)中,“农副产品”最多,还可以看到一些“农副产品+日用工业产品”“农副产品+粮油”等类型,但都是以农副产品为中心的所谓的“农贸市场”,这一点与农村集贸市场的特点一致。摊位数量(表6)中,固定、临时、合计的摊位数量都要少于农村集贸市场,但多于其他两种市场。临时摊位数量达到固定摊位数量的两倍之多,这一点和农村集贸市场也是相似的。

但是市场建设(表7)方面,棚顶式的比率远远高出农村集贸市场,可以说比农村集贸市场更为现代化。关于交通条件(表8),“具备市内交通”的集市数量占绝对优势,而其他交通状况则基本没有记载。另外关于通信条件(表8),具备电话的集市数量高于其他任何一种市场。

(4) 专业市场

通过计数结果来把握一下专业市场的特点,首先叫法(表3)方面,大部分为“市场”。“集”“集市”几乎见不到,比起农村集贸市场,这一点与城市集贸市场更为接近。但是,还有“市”“交易所”“商场”“摊区”等,这些叫法虽然数量少,但种类多,这点与前两者都有不同。

所在聚落(表4)方面,可以看到无论是“市”“县”“镇”“乡”,都有一定比例数量的专业市场,在各种类型的聚落都有选址,这和农村集贸市场、城市集贸市场不同。另外,主要经营商品(表5)中,“日用工业产品”和“禽畜、肉”最多,还有“竹木”“自行车”“玩物”“木器”等,涵盖农业、工业的各种商品中,专业经营某种特定商品的集市较为多见。这点也是与农村、城市两类集贸市场的不同之处。同时,还要指出的是,和农村和城市的集贸市场相比,固定、临时、合计的摊位数量都少了许多。

市场建设(表7)方面,露天式最多,其次为棚顶式。乍看之下与农村集贸市场类似,但是实际上“禽畜”“竹木”“自行车”“玩物”市场大部分都是露天式,反之“日用工业产品”市场多为棚顶式,因为主要经营商品种类不同,市场的设施就会有很大差异,应当认为呈现的数值反映出了这种差异。关于交通条件,当然大部分都通有公路,铁路和水路条件也比农村集贸市场稍稍优越。另外,和农村集贸市场一样,江南地区通有水路的专业市场的比率较高,如上海市(34.8%)、江苏省(45.6%)、浙江省(53.7%)。通信条件(表8)方面,具备电话的专业市场的比率高于农村集贸市场,但远低于城市集贸市场。

(5)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根据计数结果来尝试把握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特点。

关于叫法(表3),几乎都叫做“市场”,其他的叫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在聚落(表4)方面,在所有类型的聚落中都有选址,但是仍然能够看出城市型聚落的构成比率较高这一趋势。所以,虽然既有地处农村地区的收购市场,也有地处城市地区的消费地批发市场,但可以看出后者的比重更高。

关于商品(表5),半数以上都为“农副产品”,紧随其后的是“禽畜、肉”“水产品”等,在中国人习惯的分类里,都可以归入 “农副产品”的范畴中。

关于摊位数量(表6),临时摊位数量和合计摊位数量这两项数据在四种市场中是最少的。但唯有固定摊位数量要高于专业市场。我认为这一点体现出了批发市场的特征。

关于市场建设(表7),棚顶式最多,而且商场式的比率在四种市场中最高,可以说是市场建设最为完善的一类集市。关于交通条件(表8),通有铁路及水路的集市的比率在四类市场中最高。通信条件(表8)方面,通电话的集市的比率也仅次于城市集贸市场。另外,通有水路的专业市场的比率同其他类型的市场一样,江南地区明显较高,如江苏省(51.8%)、浙江省(80.0%)。

(6) 小结

前面对《名册》进行了分析,就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① 集市分为四种,农村集贸市场、城市集贸市场、专业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其中农村集贸市场和城市集贸市场都是统称为“集贸市场”的农副产品零售市场,只不过是因地处农村或城市而有所区分。与之相对,专业市场指的是,经营各类特定工业产品的专门市场,在城市和农村都有立地。另外,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经营一般农副产品或其中的特定商品的批发市场,也包括农村立地的收购市场,但主要由城市立地的消费地批发市场构成。

② 四种市场中,从摊位数量来看规模,农村集贸市场最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最小。然而,摊位中,固定摊位的比率在农村和城市集贸市场中较低,专业市场,尤其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较高。此外,市场建设方面,农村集贸市场和专业市场条件最为不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最为完善。交通、通信条件也是农村集贸市场最差,交通条件最好的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通信条件最好的是城市集贸市场。

③ 集市至少在官方上称作“市场”最为居多,也有的称作“~集市”“~集”“~市”“~交易所”“~商场”“~摊区”。这些叫法并没有完全沿袭中国各地的传统叫法。

二、 苏州市及其周边的集市

(1) 调查对象地区和调查方法

前一章对中国的集市进行了全国性的概览,那么,这些集市在现实中是如何经营,发挥着怎样的功能呢? 1988年7月笔者得以在地处江南三角洲的江苏省苏州市及其周边的吴县(尤其是木渎镇)对实际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15) 本节中就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报。

苏州市在1982年人口普查时统计人口为67.3万人(1986年为72.2万人),其中市区(基本相当于街市区)人口为56.6万人,郊区(相当于郊外农村地区)人口为10.7万人。众所周知,苏州是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江南“古城”,也是沟渠纵横的“水城”,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另一方面也是大运河沿线江南的中心城市之一,郊外也有不少的现代化工厂。另外,环抱苏州市的吴县1982年的人口为114.9万人(1986年为116.5万人),是江南三角洲典型的农村,由2镇37乡组成。其中木渎镇地处苏州市区西南方向约10公里的位置。过去曾经是以分布在江南三角洲大多数农村为背景的地方小镇,现在许多的乡镇企业和一些现代化工厂(风扇厂等)选址在此,具有了工业镇的特色。1982年人口普查时统计人口为1.9万人,现在与附近的乡合并后,人口达到了5.2万人,但街市区人口为1.9万人。

在苏州市及吴县的调查主要实施了以下3个项目:① 参考《名册》通过实地考察来弄清集市的分布,② 了解部分集市的市场建设、商户的业种构成及市场内的布局,③ 对一些集市中随机抽样出的商户进行关于其属性和行为的采访调查。

(2) 集市的分布

综合《名册》的记载和笔者的实地调查,苏州市市区的集市分布状况如图1所示:

大部分集市都相当于前一章中提到的“城市集贸市场”,也就是设立在城市地区以贩卖(零售)农副产品为中心的集市。其数量为21处(16) ,其中13处记载在《名册》中。这些集市在市区特别是市中心几乎是以1km前后的间隔平均分布。但市区边缘地带的分布稍微分散,这是因为城门附近分布着规模较大的集市。所有的集市都是每天开市的早市,交易的高峰是早晨6点至9点。这个时间,上班前的男女提着购物袋,步行(一部分是骑自行车)出门去买东西。可以说市区内的居民可徒步往返的范围内一定设有集市。

图1 苏州市市区的集市分布

图中标注了《名册》所载集市的摊位数量合计,同时还在( )内标注了经过实地调查的集市所确认的摊位数量。一般来说前者的数值较大,这是因为后者的数值仅仅以调查当时的摊位为对象,没有包含之前先回家的和之后又过来的。若认为摊位数量体现集市的规模,如图明示,大规模的“城市集贸市场”(《名册》或实地调查中摊位数量400以上的)位于城市中心和老城区的四个城门(娄门、葑门、南门、阊门(17) )附近。城门附近设立大集市是中国许多城市的传统模式,苏州市可以说也是沿袭了这样的传统。这些集市不仅处于近郊农民通过陆路最容易接近的位置,也处于通过船舶走外城河及其贯通的沟渠容易接近的位置(参考图1)。其他的集市的摊位数量为100—300个之间,规模较小,其大部分都比较平均地分布在城内,即外城河的内侧。

其次,《名册》中记载苏州市区内有8处“专业市场”,其中7处可以明确位置的市场标记在了图1中。阊门附近的石路是最大的,其次是市中心的玄妙观和南门,其他都是摊位数量在100个左右的小规模市场。大部分的专业市场是经营日用工业产品的,西园市场主要经营土特产,大成坊北边的两处市场是经营自行车和玩物(花鸟鱼虫)的专业市场。这些集市都是每天开市的昼市。如图所示,其分布集中在市中心以西,然而原因尚未清楚。(18)

此外,环绕苏州市区的郊区如图2所示有4个乡,记载在《名册》中的市场有3处归类为“城市集贸市场”,有2处归类为“专业市场”。

另一方面,比苏州市郊区更外围的吴县的县域内,包括木渎镇在内,有8处“农村集贸市场”记载在《名册》中,如图2所示,这些市场分别坐落于2个建制镇(19) 和6个乡。但据笔者现场观察,这类集市好像都设立在各乡的中心聚落。(20) 以此类推,吴县下辖2镇37乡,就有近40处农村集贸市场,其分布应当与图2所示的镇和乡中心聚落的分布相一致。这些市场相互间隔5—10公里,分布于附近的农民能够骑车或徒步在半天内进行充分买卖的范围内。此外,据笔者观察,这些集市也是每天开市的早市。

图2 苏州市郊区及吴县的集市分布

(3) 集市的构造

关于集市的构造,笔者分别调查了下列集市。苏州市区“城市集贸市场”中:①《名册》中未记载的小规模集市凤凰市场,②《名册》中记载为露天式集市、作为其代表的大成坊市场,③同样作为棚顶式集市代表的兴业市场,④同样作为商场式集市代表的娄门市场,以及⑤作为专业市场代表的南门市场。还有作为“农村集贸市场”的代表吴县木渎镇的⑥木渎镇市场。

图3是未记载于《名册》的小规模城市集贸市场“凤凰农贸市场”的平面图。“凤凰农贸市场”位于市区的东南部,在南北走向的公交线路以西,依托公营菜场(生鲜食品市场,在永久建筑物中开设一些国营商店)在街边以L形展开,商户大多采用露天形式,一部分使用的是所谓的棚顶。在棚顶区摆摊的都是持有经营许可证的固定商户。大部分鲜鱼摊位、所有豆制品摊位、以及一部分蔬菜摊位使用的是棚顶,相反,大部分蔬菜摊位及所有经营蛋类的摊位采用的是露天。棚顶区商品按类别分区一目了然,而露天区内蔬菜摊位中混杂着腌菜摊位和经营工厂制品的摊位。另外,菜场中的国营商店的商品不是少就是旧,所以在早市开放期间往往被冷落。

图3 凤凰农贸市场

图4是位于市区中心的城市集贸市场“大成坊农贸市场”。这个集市位于苏州市最繁华的商业街观前街以北,沿着皮市街这条窄路连绵分布了两个街区。《名册》中记载的是露天式的集市,实地考证的结果,绝大多数的确是露天摊位,也存在着一部分棚顶式的摊位。后者多为经营肉、禽畜、鲜鱼、水果、豆制品的摊位,但也不能说这些业种的摊位都是棚顶式。虽然对业种进行了分区,但每类业种分区中有时又混杂了不同的业种。同时,大成坊农贸市场附近还有一个叫做“玄妙观菜场”的小规模公营菜场,早市时间内也是完全冷清的。另外,大成坊农贸市场东面隔一个街区有一个玄妙观,让人联想到浅草观音寺,(21) 在其周边尤其是东面展开的是“玄妙观东脚专业市场”。据《名册》记载,大成坊农贸市场固定摊位20个,临时摊位620个,是最大级别的集市,实地调查时也确认了398个摊位。笔者认为,这是由于观前街和玄妙观所共同产生的吸引力所造成的。

图4 大成坊农贸市场

图5所示的是位于南门附近的“兴业农副产品市场(22) ”和“南门工业小商品(专业)市场”。主要分布在南北主干道人民路以西的西二路上和T形交叉的南北向道路上。前者覆盖了西二路的西段并扩展到南北向道路,《名册》记载其为固定摊位80个、临时摊位600个的最大级别的集市,实地调查时的摊位数量为390个。虽然《名册》中记载的是棚顶式,但是在连廊下面也排列着水果批发摊位、鲜鱼摊位和禽畜摊位,棚顶下则是豆制品及干货摊位。但是,多数蔬菜、水果、蛋类的商户在露天下摆摊。也明显形成了按商品类别分区。

(www.daowen.com)

图5 兴业农副产品市场与南门工业小商品市场

西二路的东段是“南门工业小商品(专业)市场”,据《名册》记载固定摊位数为157个,临时摊位数为10个,然而实地调查时只有76个。正如《名册》的记载,该集市是棚顶式,几乎所有的摊位都用的是棚顶式。买卖的商品以服装、杂货为主,也有肉类和水果。按商品类别进行的分区也非常清晰。同时,紧邻该集市也有一个公营的“南门菜场”。从图5中可以看到,“兴业农副产品市场”和“南门工业小商品市场”事实上是贯通相连的,同时还与“南门菜场”形成整体效应,增强了聚客能力。

图6是“娄门农贸市场”的平面图,这个集市毗邻市区东北部的旧娄门遗址,位于外城河桥畔、市内公交始发站以南,还拥有码头。如《名册》所载该集市是商场式集市,建有大型的混凝土棚屋,在下面摆摊的是所有鲜鱼、肉、禽畜、豆制品的商户和一部分蔬菜和水果商户。相反,干鱼商户在室外的棚顶下经营,其余大部分蔬菜和水果商户在露天经营。《名册》记载的固定摊位数为80个,临时摊位数为500个,而调查时摊位数合计为260个。该市场明确形成了商品种类分区。

图6 娄门农贸市场

与上述苏州市区内的集市不同,图7为属于农村集贸市场的“木渎综合农贸市场”的平面图。该集市位于镇中南北主干道(公路)附近,由北区和南区构成,两区相隔约100米。前者(图7 A)由坐落在主干道东侧、经营蔬菜和肉的商场式市场,以及分布在其北侧小路上、主要经营杂货和种子的棚顶式市场组成。后者(图7 B)中间隔有一个公营菜场(生意冷清),它处于主干道西侧稍稍深入的位置,公营菜场北侧的路边有露天经营禽畜、蛋类、蔬菜的集市,南侧的广场上有一部分在棚顶下、一部分露天经营鲜鱼和豆制品的集市。《名册》中记载的是棚顶式的集市,商场式的建筑应该是新建的。《名册》中记载固定摊位数为112个,临时摊位数为789个,而实地调查时合计为426个。吴县辖内只有2个建制镇,木渎镇是其中之一,其中心性较强,并且镇内的集市只有“木渎综合农贸市场”这一处,如此一来摊位数量就会较多。

图7 A木渎综合农贸市场北区

图7 B木渎综合农贸市场南区

另外,从表9可以看出以上6个集市商户的业种类别结构。凤凰、大成坊、兴业、娄门等城市集贸市场和木渎镇的农村集贸市场都是蔬菜最多,其次为水产、水果、肉、蛋类、禽畜、豆制品,体现出所谓的农副产品市场(农贸市场)的特点。与之相对,南门的工业小商品市场服装、杂货的比重尤为高,明显体现为不同类型的市场。

表9 商户的业种类别结构

(4) 商户的属性和行为

凤凰、大成坊、兴业、娄门、渡僧桥(阊门)等5个苏州市内的集市,加上木渎镇的集市,在共计6个集贸市场中,对随机抽样的72名商户进行采访调查,得到了如下的回答。

首先,看一下受访者的业种类别结构,蔬菜数量超过一半(61.6%),其次为水产品(12.6%),蛋类(9.7%),禽畜(5.6%),水果(4.2%),豆制品(4.2%),腌菜(1.4%),杂货(1.4%),可以说是较好地代表了集贸市场的业种结构。

受访者的性别结构为男性58.3%,女性41.7%,男性稍多。与业种结构交叉分析后,经营禽畜的全部为男性,经营水产的也主要是男性,相反,蛋类主要由女性经营,可以看出一定程度的性别分工。但是,经营蔬菜、水果、豆制品的男女均有。

再看一下受访者的年龄层次结构,10—30岁的青年层次占26.3%,30—50岁的中年层次占61.1%,50岁以上的老年层次占12.5%,可以理解为这个地区的集市是由中年层次坚固支撑的。

然后,对于“出售的商品是自制的还是进购的”这一问题,90.3%的回答是自制,回答进购的占9.7%。所以,可以认为大部分的商户都是来贩卖自家农副产品的农民。另一方面,也应当注意到,还有一些人是从别处进购后在集市贩卖,是一种商人式的行为。与业种交叉分析,工业产品的杂货类中进购的商户自然较多,农副产品中,销售蛋类和蔬菜的也存在一部分进购的商户。

关于商品运输至集市的方式,用自行车、三轮车的占绝大多数(72.2%),徒步挑担(13.9%)和划船(9.7%)的稍多,用卡车(2.8%)和坐公交(1.4%)的较少。

从集市看受访者居住的方位,如表10,渡僧桥市场在市区西北阊门附近,居住在其北面的较多。市区东北的娄门市场和市区东南的凤凰市场,居住在其东面的较多。兴业市场在市区南部的南门附近,居住在其南部一带(东南、南、西南)的较多。大部分商户都是市区外的农民,大概是因为他们选择了最近的老城门附近的集市,所以看到上面的现象也就能够理解了。(23)

表10 商户(受访者)的居住地方位

从居住地到集市的所用时间,如表11,三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最多,不到两个小时的则包括了大部分(77.8%)。但其中也有的人花费十个小时以上或是一天以上。由于这些路程中花费时间过长的商户,使所用时间的平均值达到了151.7分钟,但所用时间的中位数计算出来是30分钟。

表11 商户(受访者)到集市所用时间

从上述的移动方式和所用时间推算了受访者的移动距离。(24) 其结果如表12所示,5—10千米最多,不到20千米的占了大部分(79.1%)。但另一方面,虽然是少数,也有移动距离为100千米、200千米的,由此平均移动距离达到了21.5千米,取中位数则只有5.0千米。交叉分析移动距离和业种后得知,来自100千米外远处的商户是一部分经营水果、禽畜和蔬菜的商人。再交叉分析移动距离和运输方式,不到5千米距离内徒步和骑自行车的数量基本相当,5—50千米距离内多是骑自行车的,10千米以外开始出现划船的,而在50—500千米距离内划船的数量最多,超过200千米,卡车就成为了主要的运输方式。

表12 商户(受访者)到集市的移动距离

受访者的出摊频率如表13,每天都来的占65.3%,加上“几乎每天”“隔天”“经常”来的就达到了82.0%。可以说每天开放的市场,商户的出摊频率也明显较高。

表13 商户(受访者)的出摊频率

最后询问了平均一天的营业总额,如表14,只得到了14名受访者的回答。整体平均为21.8元,分业种由低到高分别为蛋类12.5元、蔬菜17.7元、水产品27.7元、禽畜35.0元。以此推算,即使一天卖20元,每天出摊,一个月就有600元的毛营业额,既然多数的商品是农民自家的农副产品,那么可以推测纯利润也不少。该地区的工厂工人的平均工资为每月100元,加上奖金也就是150元左右,相比之下可以说是相当有利可图的谋生之道。

表14 商户(受访者)平均1日的营业额

(5) 小结

前文是在苏州市及其周边通过实地调查所探明的情况,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① 在苏州市区尤其市中心,大多数的“(城市)集贸市场”基本上平均分布相互间隔1千米左右,也存在有几处“专业市场”。集贸市场中规模较大的是市中心的和老城门附近的,可以说反映了集市传统的立地模式。另一方面还推测出,苏州市的郊区和外围的吴县在比率上几乎每个乡镇都分布着1个“(城市或农村)集贸市场”。

② 集贸市场是以蔬菜、水果、水产、豆制品等生鲜食品为中心的集市,多布局在公营的菜场旁边,但是现在已经取代菜场,成为了生鲜食品的主要供给地。(25)

③ 观察集市的建设情况,可分类为绝大部分摊位都是露天的集市、许多摊位在棚顶下的集市和建有“商场”建筑物的集市,这些与《名册》中露天、棚顶、商场的区分相一致。但现实中,一般是露天、棚顶、商场中的2种甚至3种混合存在。无论是哪种,都能明显看出商户按照商品类别集中、形成各自分区的倾向。

④ 集贸市场的商户,性别上男性稍多,年龄阶层上中年层次最多。贩卖自制农副产品的农民占绝大多数,很多商户是徒步或骑自行车花费2小时以内,来自20千米距离以内的地方,每天或几乎每天出摊。尽管是一少部分,商户中也并非全都是近郊农民,如进购商品再行贩卖的商贩,划船、开卡车、乘公交来的经营者,花费10小时以上从100千米以外来的人经营者。与工厂工人的工资相比,商户的营业额可以说处于相当高的水平。

最后,略微比较一下水冈(1982年)调查的1981年珠江三角洲集市和笔者调查的1988年苏州地区集市的异同。首先关于集市的时间,前者是10天3次的定期集市,后者是每日集市。这种差异,与其说是时间上的差异,不如说是不同地区在传统上的差异。(26) 其次从市场建设来看,前者据说是露天式(绝大部分摊位为露天),后者却能看到相当多的棚顶式和商场式。因为集市的设施年年都在加以改善,(27) 所以,这一差别反映出的是因调查的年份不同造成的差别。再从商户的性质来看,前者包含了许多由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等生产单位派遣来的人,工业产品方面尤其如此。与之相对,后者的商户全部是私人商贩,大部分是生产者农民,还有一部分是从别处进购农业、工业产品的“个体户”小商人。两者的差别明显反映出时期上的差别。另外,从平均每人每天的营业额来看,前者是数元至50元以上,后者是平均20多元,没有很大的差距。但前者是10天3次的集市,后者是每日集市,对于同样每个开市日都出摊的人来说,后者的营业额更多。最后,关于国营、公营的零售商店,前者生鲜食品方面这些商店仍然繁荣,而后者已明显呈现凋零的趋势。这也可以说反映了两个调查实施的时期有所不同。

三、 结语

本章中根据《名册》对中国的集市进行了宏观的分析,并通过苏州地区的实地调查进行了微观上的探讨,接下来代替结论,指出本研究的问题点和不明之处。

首先,《名词》最多只收录了主要的集市,收录的概率会因集市种类、农村或城市、省和地区的不同而异,其统计分析自身就存在局限性。今后,我认为有必要做全面调查,例如:省或地区这类中等规模行政区内集市的分布和属性。

另一方面关于实地调查,由于我将对象设定为以苏州市为中心的地区,尽管充分获取了关于城市集市的信息,但关于农村的信息没能充分获取。把握农村集市的现状是今后的重要课题。同时,关于城市的集市,由于种种制约,调查也仍然只停留在了初步阶段。还留下了许多有待探明的课题,比如市场管理的实际情况,商户的属性和生产、销售活动,买方的实际状况等。另外,《名册》中收录的批发市场没能成为本次实地调查的对象。这也成为今后要探讨的课题。

纵览解放后中国集市的历史,明显受到了政府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影响。1990年代,虽然中国经济似乎再次进入了调整期,但是经济现代化的路线基本不变。集市作为自由市场,我们需要深入关注它今后的动向。

参考文献

石原润:《世界各地における定期市の発生とその機能について》,《名古屋大学文学研究部研究论集》47,1986年。

石原润:《河北省における明·清·民国時代における定期市》,《地理学评论》46—4,1973年。

石原润:《華中東部における明·清·民国時代の伝統的市(market)について》《人文地理》32—3,1980年。

石原亨一:《中国の経済改革と商品経済》《亚洲经济》27—8,1986年。

《江苏省经济年鉴》,1986年。

小岛丽逸:《三中全会農政と農業経営組織》《亚洲经济》26—1,1986年。

小岛丽逸:《新たな矛盾に悩む中国農業》《亚洲经济》29—9,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行政区划处编:《全国乡镇地名录》,1986年。

《中国经济年鉴》,经济管理出版社,1987年。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管理司、中国农村经营报社合编:《全国主要集市名册》,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

林和生:《中国の市場研究に関する新資料》《日中地理学会议会报》17,1989年。

古泽贤治:《商業》,大阪市立大学经济研究所编《世界大都市2,上海》东京大学出版会,1986年。

永冈不二雄:《中国の農村市場中心地と現代化政策》《亚洲经济》23—8,1982年。

严善平:《中国における都市化の展開と人口·労働力の移動》《亚洲经济》30—7,1989年。

Skinner, G. W.(1964/65):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Parts 1—3),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24.

Taubmann, W.(1986): Stadtentwicklung in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Geographische Rundshau, 38. H. 3.

(丁韵 译)

(1) Skinner(1964/65),石原(1973,1980)等。

(2) 例如,“文革”期间在农村经营的典型“大寨方式”下,集市交易受到排斥。参考小岛(1985,p.4) 

(3) 译者注:原文为“个人农制”(个体农业制)。

(4) 表示的是《中国统计年鉴》1987年版记录的1986年度“集市贸易成额”在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但须注意“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不仅有零售业,还包含餐饮业、工业及其他部门的销售额。

(5) 同注①。

(6) 林(1989)曾简要介绍过本资料。

(7) 石原(1968,1980)等

(8) 根据1955年6月制定的规定,中国能够称作“市”的标准为, 10万以上人口的城镇,具备一定规模的工业、交通、商业等诸多功能(Taubmann,1986)。之后,1986年4月对这一规定又进行了修改,变为6万以上非农业人口、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的城镇,但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风景名胜所在的重要城镇,即使达不到上述标准也能够成为“市”,只要具备了一定条件整个县域也可以成为“市”。

(9) 墟、场、埠、街等。

(10) 另外,如果有些聚落即使属于市区,但不属于中心街市区,认为其构成了乡村、镇,或是县城的话,将其分别归类于“乡”“镇”“县”。

(11) 根据中国的统计资料的习惯用法,所谓的农副产品,指的是主要粮食之外,包括蔬菜、水果、畜牧产品、家庭手工产品等全部农户家庭的副产品。

(12) 26种商品的门类如下:

农副产品、日用工业产品、蔬菜、水果、粮油、禽畜、皮革、水产品、点心、快餐、农具、燃料、木材等、家具、竹制品 木器、其他工艺品、纸、纤维制品、矿产、药、自行车、旧物、玩物、土特产、其他、不明。

(13) 对象地区由下列条件选定:①属于中国本土②包含了华北、华中、华南的代表性地区③包括曾进行过关于传统集市的代表性研究的地区。 

(14) 按照前注中所述进行处理的结果。

(15) 实地调查受到了“昭和63年(1988年)名古屋大学加藤龙太郎基金”和“文部省科学研究费国际学术研究”(代表森正夫,课题编号63045014)的援助。同时在当地还得到了当时南京大学的研究生黎航的帮助。

(16) 其中两处无法确认正确的位置。

(17) 译者注:原文为“闾门”,实为阊门。后文同。

(18) 近年来,苏州市的街市区逐步跨越外城河向西部延伸,那里出现了大规模的住宅小区,或许与之有关。

(19) 所谓的建制镇,并非通称的“镇”,是根据乡镇制度作为正式行政区划设立的镇,是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率达到一定程度的聚落。

(20) 据《全国乡镇地名录》(1986),江苏省的乡镇数量为2,078。与之相对,据《江苏省经济年鉴》(1986年,p.Ⅳ—109),省内所有市场数量为4,853。除去城市集贸市场、专业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可以推断每个乡镇平均存在农村集贸市场1处有余。

(21) 译者注:浅草观音寺位于日本东京都台东区内隅田川河西岸,是市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寺庙,主要供奉观世音菩萨。江户时代后,依托浅草观音寺周边地带出现了寺前商业街“门前町”,逐渐繁荣兴盛。

(22) 南北向道路的北段有连廊上面挂着“南门批零市场”的牌子,但是交易主体是零售,从主要经营商品和集市的连贯性判断,其为《名册》中“兴业农副产品市场”的组成部分。

(23) 然而,苏州市中心的大成坊的市场商户多是来自东面,木渎镇的市场来自南面的尤其多,就不符合这样的说明。这类情况应当考虑到蔬菜等的主产地分布有所偏重的可能性。

(24) 移动距离的推算,分别将徒步、自行车、船、公交、卡车的时速设为4千米、10千米、4千米、30千米、40千米。

(25) 根据全国城镇居民的抽样调查显示,1986年全年平均每日在集市购买的食品支出比上一年增加了29.7%。同时,在集市购买的支出在食品类总支出中所占的比率为36.4%,尤其是生鲜食品达到了52—74%(《中国经济年鉴》1987年,p.Ⅵ—169)。另有报告称,江苏省城市地区的集市交易量在副食品方面超过了国营商业(《江苏省经济年鉴》1986年,p.Ⅳ—109)。

(26) 参考Skinner(1964,Part 1)及石原(1980).

(27) 例如,据《中国经济年鉴》(1987年,p.Ⅵ—170),近年来市内(商场式)市场和棚顶式市场的建设正在不断推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