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上
前言
聚落地理学将都市和农村的聚落看作是一种系统,一直研究的是聚落的分布模式和聚落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根据立地条件,聚落会呈现出固有的空间形态。首先,气候、地形、自然资源等自然环境作为前提条件,加上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条件,决定了聚落分布的形态。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的时代和地区,由于耕地是生产资料,所以聚落的形成是以辽阔的农田和林地为根基。其结果,是形成了分布密度较低的农村地区,而具体的分布形态大多是由地形、交通等条件所决定。
若地形平坦则易于耕作,生产活动较少受到局限。相反,当地形条件有地区差异时,这种差异也会很容易造成耕作方式的不同,聚落的分布也会产生不均。至于交通条件也是如此,如果交通网存在地区差异,聚落也会受到影响,呈现出不规则的分布模式。另外,交通网大多为公路网和铁路网,但也有的地区是利用河流、运河和海上等水路网。聚落的分布甚至还会因不同的交通手段而出现差异。
如上所述,聚落系统的空间特点与其背后的自然、人文条件的关系密不可分。本研究为揭示出上海市周边地区的聚落系统的空间结构,首先掌握聚落分布的特点,然后弄清支撑社会经济活动的交通、通信网在空间上的特点。该地区地形差异小,以星罗棋布的水路为主要的交通方式,在空间上制约聚落分布的因素较少。所以通常认为这里存在相当规则的聚落分布模式,但实际上如何呢?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位于这个地区的中心,这些周边地区近年来郊区化的动向明显。伴随着工厂、仓库、商店、住宅等纷纷在郊外选址,传统的聚落分布模式逐渐瓦解也成为了事实。由此,就有必要从时间变化的角度来观察聚落系统。
分析聚落系统过程中还要关注的是聚落的层次性和相互关联性。当交通方式发展,人流、物流逐渐活跃,聚落相互之间的交流就会增强,相互依存的关系也会更为显著。随之而来就会逐渐出现聚落规模上的差距,这就与形成层次分明的聚落系统所密切相关。在广域中拥有社会、经济、行政职能的聚落,势力圈大,这些街市区就聚居着从事这些职能的人。反之只具有面向本地功能的聚落,势力圈小,街市区的面积也小。总之,聚落的大小是由其背后展开的耕地和该地的就业人口规模决定的。但是,如果农村地区也如近来一般逐渐开展工业活动,这种相关关系就会逐渐减弱,城市化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也体现了出来。
关于聚落系统的地理学研究,过去多是在中心地研究的范围内进行。中心地研究,是揭示集合商业、服务业等中心职能的聚落的空间分布和层次结构的研究。于是,不知不觉中,就把商业、服务业是聚落的主要产业当作了前提。通过其背后拥有腹地(主要是农村地区)必须向其提供财富和服务,可以说这是一种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中心地立地型都市的研究。本研究也基本在这种研究的范畴内,只是研究的对象不仅是都市,更扩展到了农村,侧重以聚落整体为研究对象,作为腹地的农村聚落也包括在内,尝试掌握聚落整体的空间结构并构建出模型。所以,研究对象就不是中心地系统,而是聚落系统。
一、 上海地区概况
(1) 地形条件特点
研究对象上海地区(上海市)位于长江(日本称扬子江)三角洲的东端。大部分(83.9%)与大陆接壤,由于崇明岛是沙洲,所以和大陆是分离的(图1)。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每年向东海汇入水量达1,060立方千米,同时携带高达4.4—4.6亿吨的泥沙入海,这些泥沙长年累月沉积形成了现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的街市中心(市区)所在的位置,相当于约1200年前的海岸线附近。由于之后泥沙也在一直周而复始地沉积,三角洲向东南方向延展,一直到今天。市区中心曾发现唐代遗址,而南汇区曾发现宋代遗址,那里被认为是约800年前海岸线所处的位置。
图1 上海市市区及周边地区
出处:胡焕庸编《中国人口 上海分册》(1986)中附图,部分进行了修正
上海地区全部属于长江三角洲,所以海拔高度只有2—5米。上海地区东部包括崇明岛的海拔高度较高,为4—5米。相反西部较低,为2—4米。但是该地区海拔最高点在西部的金山附近,那里有着海拔103米左右的残丘。上海地区(含崇明岛)的地形有着如下的特点:由东向西逐渐变低。这就成为了农业等人文活动产生地域差异的背景。根据这样的地形特点一般区分出以下4个区域。
首先是西部的淀柳低地地形区,包含青浦县西部、松江县、金山县北部,海拔高度为2.2—3米。由于地处海拔最低洼处,降水时容易积水成涝,从古代一直采取防涝对策。为了防止农田浸水,不仅构筑堤防,还设置了排水设施。其次是中部的浦江平原地形区,其范围为:东至钦公塘,西至青浦县东部,南至杭州湾,北至长江南岸。这里的海拔高度为3.2—4.5米,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平坦的地形,但是向北流入长江的黄浦江两岸地区地势低洼一些。
第三个区域是从钦公塘向东延伸的东部滨海平原地形区。这一带海拔高度为4.8—5米,虽然是上海平原中地势最高的区域,但该区域容易受到海潮的侵袭。所以,人们一直采取防潮措施,如想方设法设置排水通路,再如从本世纪初开始修筑直至50年代完工的人民塘。第四个区域则是北部的长江沙洲地带,除了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也是沙洲地形。崇明岛的海拔高度为3.3—4.2米,长兴岛、横沙岛约为3米左右。即使在这里,水位上升时保护耕地和居住用地也是首要的工作。
所以,对于整个地域都属于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地区而言,如何防止水患保护自身,并且充分利用水资源是一个大问题。这里的农业利用三角洲地形独特而又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量,自古以来就十分发达。亚热带性气候也十分适合植物的生长发育。为了保护耕地和居住用地,人们开凿的水路,也直接利用为了水上交通路线。由于要用船运输人员和物品,自然而然的,生产和居住的场所也会分布在水路沿线。三角洲状平坦的地形,是决定这里社会、经济活动开展方式的重要因素。
(2) 生产、人口概况
上海地区的面积仅占整个国土面积的0.06%,但是人口却占总人口的1.1%,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的18倍以上。这说明了上海地区人口密度高,这种高密度现象在生产领域尤为显著。据1982年调查统计,该地区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九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三分之一。详细看一下工业领域,纺织工业和电子工业的产值达全国的五分之一,化学工业占七分之一。此外,金属、机械、造船、钟表、医药等生产领域也十分活跃。
逐年观察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分行业产值构成,会发现农业的比重基本不变,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顺利上升(表1)。在工业内部,轻工业比重上升,重工业比重下降。另一方面,从劳动力方面看,第一产业劳动力构成连续下降,而第二产业不断上升(表2)。第三产业70年代降到最低之后呈现了上升趋势。总之,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不断减少的同时,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就业人数正在增多。
表1 上海地区生产活动变化情况(单位:%)
出处: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统计局共同编写(1986)《上海胜利的十年(1976—1986)》第130页的数据生成。
表2 上海地区各行业劳动力构成变化情况(单位:%)
出处:根据上海社会现状和趋势编写组《上海市社会现状和趋势》(1986)第35页的数据生成。
上海地区由城市化最为显著的中心市区(12个区)和其四面包围分布的郊县(10个县)构成。所以,虽然工商业等经济活动的中心在市区,但是郊县也伴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承担起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不论是人口总数还是劳动力人口数量,市区都占整个地区的53.3%,而郊县占46.7%(表3)。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上海市周边地区(郊县),虽然基本上都是大城市近郊的农业区,但是近年来以乡镇企业为首,农村工业化不断发展,城市化的浪潮也随之涌来。顺带一提,市区有近六成的劳动力是从事着制造业,而与之相比,郊县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人数占到了五成以上。
表3 上海地区各区县人口和面积(1982年7月)
出处:根据胡焕庸编(1986)《中国人口 上海分册》,第179页,表7—4生成。
同样是郊县,但人口密度、城市发展或者产业特色存在着地区差异。根据到上海市区的距离分为近郊县(上海、嘉定、宝山、川沙)和远郊县(南汇、奉贤、金山、松江、青浦、崇明),前者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37 人,后者为每平方公里808人。再看一下都市(城镇)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近郊县中平均为24.6%,达到总人口数的近四分之一,其中宝山县(但是包含吴淞区)最高,达到43.8%。而远郊县较低,平均10.0%,最高的金山县也仅有16.5%。
郊县农业生产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承担着食品原料生产基地的作用。尤其是距上海市区较近的上海县、宝山县、川沙县,开展的是蔬菜栽培等城郊型农业。其他县则围绕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谷物、栽培棉花、油菜及养蚕、养鱼等副业开展农业生产。海拔比较高的北部和东部,棉花种植比较兴盛。另一方面,近年来势头强劲的工业领域中纺织、机械、金属、化肥、农机、建材等行业有所发展。工业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意义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拥有着改变这个地区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可能。
表4 上海地区城市化比率
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出处:根据胡焕庸编《中国人口 上海分册》(1986),第202页,表8—4生成。
二、 聚落的层次性和空间分布
(1) 聚落的层次性
聚落的层次性,常用关于规模的指标来显示。但是本研究的地区对象中,不是所有的聚落都能够显示出它的规模。所以在这里,笔者认为根据行政制度上划分的聚落能够代表各自的层次,可以求出每个层次级别的聚落数量。同时,通过那些人口数量清晰的聚落,可以探明各个行政层次的聚落规模。而且,如前所述,上海地区由占总人口数量53.3%的市区和占总人口数量46.7%的周边地区组成。市区是人口密度连年居高不下的地区,其本身就形成为一个都市聚落。所以,这里将层次位于上海市区下层的聚落作为研究对象。市区本身的空间结构更适合从都市内部规模的视角来考察,这个问题将留待另一篇文章探讨。因此,要事先说明的是,本研究要作为对象进行分析的,只有上海市郊县,也就是农村特征强烈的地区。
据《中国人口 上海分册》(1987年出版)一书介绍,拥有4个近郊县和6个远郊县的上海市周边地区,存在着33个镇和206个乡。这里所说的镇,是在中国的行政制度中所说的一种都市聚落,是那些从国家获得粮食供给的人所聚居的地方。层次上位居其下的乡是拥有自耕农田的。与之相对,镇在原则上没有耕作的农田。另外,镇还分两种类型,设置了县人民政府的会称作“县城镇”,其余的则称作“建制镇”来加以区分。所以,上海市周边地区存在着10个县城镇和23个建制镇。但严格说来,宝山县的人民政府隶属于上海市区的吴淞区,所以县域中并没有县城镇。
镇的设置标准是全国统一的,但是80年代后该标准逐渐变松。所以,镇的数量有增加的趋势。作为证据,1984年版《全国乡镇地名录》中的记录是该地区有26个镇和206个乡,也就是这期间镇的数量增加了7个。然而,《中国人口 上海分册》同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上海市》一书中,称该地区有35个镇和199个乡。虽然这是将地名词典中记载的各县进行合计的数字,但是如何去理解这些数字上的差异呢。如果这些数字都是正确的,那就是说存在乡升格为镇、乡与乡合并或区划变更的情况吧。
因为镇的数量在全国性增加的趋势中,所以确定镇和乡的数量这一工作出乎意料的困难。尤其是城市化发展显著的上海地区,聚落规模的变化十分急剧。此外,本文研究的问题不只是镇和乡的数量,还有其空间范围和人口规模,必须将制度上的聚落和实质上的聚落都纳入视野中来。具体说来,我认为必须将以南汇、崇明两县为中心而存在的上海市直属的农场也纳入聚落的范围中。本研究为了明晰聚落系统的空间特点,主要利用了上海市测绘处编绘的《上海市全图》(1987年12月完成),根据全图,农场拥有的面积相当于乡,所以可以与这个层次水平进行比较。
上述地图的凡例一栏中,除了用不同的符号和字体标记了县、镇、乡的各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对集镇和村民委员会所在地也和地名一同进行标注。后面会详细说明,乡人民政府所在的聚落不一定就会比集镇和拥有村民委员会的聚落人口多。集镇是根据何种标准来定义本来就没有准确的界定。所以,首先从制度方面入手,将有乡人民政府的聚落(乡中心聚落)和有村民委员会的聚落(村聚落)归入不同的层次,其余为数不多的集镇则包含在村聚落中。另外,因为农场聚落人口多、面积大,普遍认为其相当于乡的水平,所以在后面的分析中,决定把它作为乡中心聚落来看待。
表5中,将各县中的聚落数量依次按镇、乡、村层次表示了出来,镇聚落层次上,每个县有2—5个,平均3.6个。同时,乡聚落层次上,从最少的宝山县11个,到最多的崇明县34个,跨度相当大,平均每县20.3个。另外,村聚落层次上,最少的宝山县91个,最多的崇明县343个,同样是差异较大,整体上各县平均228.2个。乡聚落层次中也包括农场聚落,大多分布在开发历史较晚的崇明县、南汇县、奉贤县的沿岸地区。其中一大半都属于上海市农业局。集镇则广泛分布在整个区域,特别是在崇明县和距离市区较近的上海县、川沙县分布较多。集镇比村聚落规模大,但没有达到乡中心聚落的水平,居于两者中间,容易在城市化领先的地区或者面积较大的乡中发现。
表5 各县按层次等级分类的聚落数量
图2以《上海市全图》为基础,单独抽出了镇和乡,对其位置进行了标记。《上海市全图》共由4张地图组成,通过把他们拼在一起便能够了解上海地区聚落分布的情况。在中国,国内详细的地图类资料很难找到,而像这样的大比例尺地图,不单是标明了镇、乡,就连村的位置都标示出来,可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该地图基本上完整的标明了行政地区的分界,所以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弄清聚落和势力圈的关系。
图2 上海地区的聚落分布
(2) 聚落的分布模式
聚落的分布模式特点,可以根据分布密度和集中-分散程度来了解。其中的分布密度,只要将县的总面积除以聚落的总数量就能知道一个聚落的平均面积。实际计算后,相比毗邻市区的上海、嘉定、宝山等各县(2.5—3.5km2),东部的川沙、南汇、奉贤3县和北部的崇明,聚落的平均面积(1.7—2.2km2)更小(表6)。聚落平均面积较大为西部的松江、金山、青浦,平均为2.8—2.9km2。
表6 各县中聚落的平均面积
但是这里需要注意一点,该计算只不过是根据地图上所记录的聚落,假如邻近市区的近郊县中有些聚落在地图绘制过程中被省略了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根据前述的《中国人口 上海分册》一书介绍,上海地区由3,007个生产大队,这个数量超过有村民委员会的聚落近800个。如果认定每个生产大队都有村民委员会的话,那就是省略了近800个“生产大队聚落”,那么分析的前提本身就站不住脚了。因为没有办法去深究这一点,所以要再次强调一下,归根结底这里只不过是以《上海市全图》中记录的聚落为基准进行了分析。
接下来第二项,关于以集中-分散度为指标去了解聚落的分布模式,可以采用最近邻分析方法。这一方法是为了掌握动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而发明的,在地理学领域则多用于掌握聚落和设施、营业场所的分布。一般将表示分布特点的数值称作R指标,由下列公式得出:
R= rE=……(1)
A为区域的面积,N为聚落的数量,r为聚落之间最近邻距离。理论上已知R在表示完全集中的0到表示平均分布的2.1419范围内取值,1.0上下相当于随机分布。
表7所示的是以镇层次和乡层次的聚落为对象计算各县的R指标所需要的数值。但是,总共36个镇聚落中有24个是镇和乡的政府都位于同一聚落里。所以,实际上成为计量对象的聚落数少于制度上镇和乡的合计数。同时,像宝山县的长兴岛、横沙岛那样呈飞地状的岛,也被排除在计量对象之外。这一层次的聚落分布不能称之为随机分布,可以说是离散分布。尤其是,该地区南部的奉贤、南汇、金山3县和崇明县的R指标超过了1.5,离散分布的程度很高。
表7 通过最近邻分析对镇和乡层次聚落分布的测定
将空间层次再向下一层,以村聚落包括集镇为对象进行了同样的计算。目的在于了解聚落的离散性分布是否因不同层次而有所差异。据表8中所示的结果可知,川沙、松江、青浦各县的村聚落层次的R指标数值比镇和乡聚落层次要大,虽然只是变大了一点。相反,上海、宝山、奉贤、崇明等7县则数值变小了。尤其是上海县和宝山县的R指标与其他县比明显要小。两县的共同点是面积稍小、聚落数量也少,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都距离市区近。距离上海的中心街市区近,就意味着会直接受到工业化和郊区化的影响,相比以农业生产为背景形成的聚落,很可能存在着与之不同类型的聚落。虽然R指标同样是数值变小,但是属于远郊县的奉贤县是由于乡镇层次本身的R指标大,与其他2县的情况有所不同。
表8 通过最近邻分析对村层次聚落分布的测定
如上所述,上海市周边地区不论哪一层聚落层次,聚落都是离散性地分布。这一现象的背景是,在平坦的地形上开展的农业活动,以及存在着纵横密布的水路网来支撑农业活动。但是,进一步详细探讨一下这样的离散分布,也能够看出地域差别。农业生产突出的远郊县聚落的分布更加离散,与之相对,离市区较近的县或是湖水出众的青浦县聚落则是部分呈块状分布。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地形、交通加上生产活动的基础条件与聚落分布之间一定存在着某些关联性。
(3) 行政区域的规模和形状
在前项的分析中,已经明确了乡镇层次的聚落的分布相当离散。一般认为,如果聚落分布是离散性的,以那些聚落为中心的势力圈也大小相同,那么实际上是怎样呢?与此同时,假设聚落的分布遵循着某种规律,可以认为势力圈的形状受其影响也会呈现规律性。本节我们将主要探讨这些问题。
列为对象的势力圈,就是镇和乡的行政区域。势力圈有各种各样,上海市周边地区中只有行政区域是明确延伸范围的。也曾考虑过商圈、服务圈、通勤通学圈,但那些没有明确的资料。在社会主义中国,行政区域不单单是形式上的地域,也拥有着实际意义,影响着地域内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等活动的范围。过去人民公社制度存在时,人民公社是各类活动的单位,其人民公社的范围和现在的乡或镇的行政区域几乎一致。另外,这里作为对象的镇,不是那类只把街市聚落作为行政区域的集镇(狭义的镇域),而是像乡那样把农村纳入行政区域的镇(广义的镇域)。
上海市周边地区有上述那样的行政区域213个。现在,有关这213个行政区域,我们明确了它们的面积、包含其中的村的数量(但不包括镇、乡的中心聚落),并求出了相邻数和形状指数,完成了基础统计(表9)。这里所说的相邻数是指任意一个行政区域与周边行政区域在地理上相邻的数量。虽然相邻数自身不直接体现区域的形状,但是可以把握大致的空间特点。但是,行政区域在海岸地区的,就没有相邻的对象。虽然在理论上还存疑,这里将海洋和湖水也权且看作是区域进行了计量。另外,像宝山县的长兴和横沙等那样单独成岛的,因为不符合相邻数的概念所以排除在外。故而相邻数是以208个行政区域作为对象进行的。
表9 行政区域的面积、村数、相邻数、形状指数
另一方面,行政区的形状指数,由以下算式得出:
S=2·……(2)
S为表示形状的指数,A为行政区域的面积,l为任意行政区域之间距离的最长轴。2.17是指当行政区域为圆形使S等于1.0时所用的系数值。一般从三角形、四边形到六边形越是接近圆形S的值越小。
表9中,208个行政区域的平均面积为27.9km2,其中包含的平均村数为9.9,也就是平均每个行政区域约有10个村。但是,通过变差系数为0.36和0.40,可以说面积和村数有相当大的变化幅度,即存在着区域差异。接下来关于相邻数(C),C=5的最多为88,C=4的数量居其次为49(图3)。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模型中,市场区理论上呈正六边形,这里的情况是,相邻数为6的只有36个区域仅占17.3%。当然并不是说相邻数为4的话就是四边形,相邻数为5的话就是五边形。但是,形状指数的数值分布显示出该地区的行政区域是不同于理论上的中心地模型的。
图3 行政区域的相邻数的数值分布
形状指数(S)的平均值为0.47,以平均值为中心,数值在0.40—0.58 范围(标准得分在-0.6—+0.6)内的占全部的56.3%(图4)。这一范围内的数值对应的是三角形,所以可知约一半都呈近似的三角形。S值大于这一范围的行政区域只有19.2%,可以说呈四边形以上的形状的行政区域不超过2成。但是这里要注意一点,形状指数是判定行政区域宏观上形状的指标,而不能直接反映出对象区域的道路、水路和行政分界的几何学特点。说到底,若是将多个正方形组合构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的行政区域,形状指数就会是0.4—0.6之间的值。但毋庸置疑这些行政区域从根本上仍是受到四边形网格模式的影响。
图4 行政区域的形状指数的数值分布
上海市周边地区中,上海县和青浦县的形状指数的平均值超过了0.5,这两县存在着若干从宏观上看也近似于四边形的行政区域。然而在其他的县,也能发现许多组合了若干微观上近似四边形的图形作为行政区域的地方。尤其是在东南部到南部诸县和崇明县这一特征比较清晰。这明显是受到平行或相交于长江流向和海岸线方向上分布的水路网的影响。聚落的形成以四边形网格状的水路网为前提,以该聚落为中心的行政区域也是考虑了水路网而确定的。将天然屏障和交通路线用作行政分界,古今中外都很普遍,在上海市周边地区则是水路发挥了这样的作用,既是地形的分界,也是交通路线。
(4) 聚落的人口规模和形态
以县为单位的人口数量很容易获得,但是从统计资料中找到以聚落为单位的人口数量却不那么简单。前面介绍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上海市》一书中,记录了有关上海市周边地区中的镇和大部分乡人民政府所在聚落的人口,以及一部分村聚落的人口。并且表示出了集镇的街市区面积。所以,这里可以尝试将人口、面积清楚的聚落作为对象进行一定的分析。(www.daowen.com)
首先关于镇聚落,我们求出了35个人口数量明确的镇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差系数(表10)。其中,人口数量平均为14,845.5人,标准差为14,983.6人。变差系数较大为1.01,由此可知各镇的人口数量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人口数量最多的是松江县的县城镇松江镇(68,000人),第二位的是嘉定县的县城镇嘉定镇(59,000人)。这两个镇的人口数量很大,位列其后的是崇明县的县城镇城桥镇(30,000人),以及同为青浦县县城镇的青浦镇(29,000人),约为松江镇或嘉定镇人口数量的一半。相反,人口数量最小的镇是南汇县的下沙镇(2,000人),5,000人以下的镇有8个。县城镇和建制镇的平均人口有很大差距(31,888.9人和8,138.5人),可见两者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制度上,也表现在了规模上。
表10 各层次聚落的人口情况
了解了镇聚落的街市面积后,我们要弄清这些镇的规模分布和人口与街市面积之间的关系。首先,街市面积平均为1.7km2,最大的为松江镇7.2km2,最小的是同在松江县的佘山镇0.12km2。和人口数量一样,镇之间的街市面积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用后者除以前者得出普通人口密度为8,738.0。其次,镇的街市面积与人口的相关系数为r=0.761(α=0.01时有意义),可以看出面积越大的镇人口越多这一趋势(图5)。
图5 镇的街市面积和人口的关系
前面曾说过,有关乡层次的聚落,人民政府所在的聚落(乡中心聚落)的人口数量大部分是清楚的。人口数量清楚的151个聚落的平均人口数量为1,680.6人,其标准差为1,180.7人(表10)。变差系数虽然没达到镇之间那种程度,也有0.70这么大,显然聚落之间存在着差距。如前述,镇当中人口数量最小的为2,000人,人口超过这个数量的乡中心聚落多达40个。从这点来看,仅根据聚落的人口数量是无法区分镇和乡的。另外,计算了乡中心聚落的人口和乡行政区域包含村数的相关系数,为r=-0.004。这意味着,即使是乡中心聚落很大,其隶属的村落数量未必就多,反之亦然。
最后,以人口数量有记录的村聚落为对象,明确了其人口的数值分布。其中,平均值为596.6人,标准差为557.1人,变差系数为0.93。村聚落人口的变差系数仅次于镇聚落,说明人口在广大的范围内分布。标准的分化的结果为,-0.9(95.2人—262.3人)的为59个,是数量最多的。-0.6(262.3人—429.4人)为42个,仅次其后。即可知近半数的村落的人口约为95人至430人。但从平均值来看,村聚落的人口只有乡中心聚落的35.5%,但是村聚落中也有超过小规模的乡中心聚落人口数量的。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通过人口也是不能完全区分两个聚落层次的。
三、 交通、通信网的空间分布
(1) 水路网与聚落立地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上海市》,上海地区的水路网总长约为4万千米。虽然这是个概数,以这个数字来计算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水路网长度为6.3千米。由于前一节已经计算出镇或乡行政区域的平均面积为27.9平方千米,两者相乘,那么得出平均每个行政区域内有176.1千米的水路。实际上,从《上海市全图》来看,不用说乡中心聚落,就连村聚落也重重环绕着水路。现在,假设有一个面积为27,9平方千米的正方形行政区域,要在其中以网格状布置总长为176.1千米水路,那么东西和南北则各布设了16.7条水路(图6)。以336.7米为间隔的稠密的水路沿线平均分布着12.2个聚落。所以,平均一个聚落就有14.4千米的水路。
图6 乡层次水路和聚落的分布模型
这里的计算,终究只是以平均值进行的计算,其意义不过是体现出平均的情况。实际上因地点不同也存着地域差异。然而看似过剩的稠密水路网,是无法单纯从交通目的上说明的。人们常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性课题,并非如何从水中获益,而是如何摆脱水患。水路在成为交通路线之前首先是排水通路,是确保耕地和居住地不被水淹的必要手段。在本就人多地少的耕地里还特意设置水路,这种行为是自相矛盾的。再者,假如水路是以交通目的而开凿的话,那么如今正在引进比水路更为便利的自行车交通方式,水路甚至可以说是陆路交通的障碍,应当加速推进水路的填埋,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确实,有时会见到在部分街市填埋水路的事例,但是只要水路还发挥着排水的功能,那么就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填埋。
如前述,水路网的总长为4万千米,其中主要水路的全长为1,109.2千米。这是按照《全国交通管运线路里程示意图 第二版》(1982年出版)中标示的上海地区的主要水路网计算得出的(图7)。图中记载的主要港口或聚落有148个,他们的平均距离为7.5千米。长度占整个水路网2.8%的这些主要水路,大多是以上海市中心的白渡桥为主要起点和终点运行的船舶航线。航线大致分三个方向。最主要的方向为从市中心向西南方向,松江县、金山县的主要聚落通过这个方向的航线与市中心相连。第二是从西部向西北部方向,连接青浦县、嘉定县主要聚落到市中心。最后,第三个方向是往东部的川沙县和南汇县的航线。另外,还有横穿长江向北部崇明县的航线,但不属于主要航线。
图7 上海地区的主要水路网
出处:《全国交通管运线路里程示意图 第二版》(人民交通出版社,1982年,第37页)进行了部分修正。
注:图中的数字为距离(千米)
如此,各县的主要聚落通过主干航线与市中心连接在一起。的确,水路网是纵横密布的,但是成为主干航线的是以市中心为起终点的放射状的水路模式。这样的水路,深入到所有层次的聚落之中,聚落和水路在立地上有密切的关系。但是,规模较小的村层次的聚落,一般的模式是房屋沿水路成行排列。到了乡中心聚落层次,房屋则聚集在水路交叉成十字形或T字形的运河沿岸。这样的形态差异很难从计量上进行把握,但据《上海市全图》所显示的街市概要,这样判断基本无误。
另一方面,关于镇一层次的聚落形态,除了看图,还可以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上海市》所记载的关于街市形态的说明文,总共介绍了30个镇的情况,可以总结出大部分的镇均为依据十字形水路的矩形街市区。而且其方向大致为东西或是南北走向,这是因为,水路方向与自北向南流的长江平行或相交。同时,与之相关的是,由于沿着东西—南北方向交汇的数条水路建造房屋和城市设施,就形成了四边形的聚落。
(2) 公路网和汽车路线网
上海地区有沪宁铁路、沪杭铁路等9条铁道路线。但是其总长仅为236千米,平均每条铁路仅有26.2千米。现在的中国,铁路主要用于运输城市和地区之间的旅客、货物。这一点与日本是相当不同的,日本是将铁路利用为大城市圈内的运输手段。在上海地区,除去水路网,旅客运输大多是通过汽车交通来进行,汽车交通这一手段用于中心和周边地区的连接或周边地区相互之间的连接。所以,关于陆路交通有必要探讨的是汽车交通,而不是铁路交通。
汽车交通不言而喻是利用公路网运行的。据《全国公路管运线路里程示意图 第二版 第三分册 华东地区》(1984年出版),公路网和水路网一样,都以连接市中心和周边地区的公路为主,呈网状发展(图8)。公路网与水路网平行延伸的情况在《上海市全图》中也可以得到确认,但是其密度却跟水路无法相比。对《全国公路管运线路里程示意图 第二版 第三分册 华东地区》所图示的主要道路网上标记的距离进行统计后,总长是1,739.9千米。将其除以总面积得到0.27千米/平方千米,这与主要水路网整体的密度0.17千米/平方千米数值较为相近。公路网的密度虽然远比不上全部水路网的密度6.3千米/平方千米,但可以说与主要水路网的分布水平相当。
上述的线路里程示意图中,总共记载了375个聚落。所以可以认为镇和乡层次的聚落基本上包含在其中。聚落之间的公路距离为4.6千米,这与第2节中求得的镇和乡中心地的聚落间最近邻距离3.9千米较为相近。由此,可以说主要公路网是对应这两个聚落层次而展开的。这里所用的资料中,记录着每个主要的汽车线路的起点、终点和图中的站名及线路距离。线路数量总共为50条,其总距离为1,784.3千米。所以,平均每条线路的距离为35.7千米。50条线路大部分都是以市区边缘部的重要交通站点为起点形成前往周边地区的汽车线路。西区汽车站(徐家汇(1) )、北区汽车站、塘桥、吴淞、周家渡等是汽车线路的主要起点,从市内汽车换乘也是在这里进行。总之,和水路网的情况相同,上海市中心市区和周边地区呈放射状连接的模式,在汽车交通方面也能够看到。
汽车交通网这一基本特征,通过上海市测绘处编绘的《上海市区交通图》可以更加明确地体现出来(图9)。根据此图,从西区汽车站、北区汽车站那些位于市区的汽车始发站,发出的路线连接周边地区聚落的同
图8 上海地区的主要公路网
出处:《全国公路管运线路里程示意图 第二版 第三分册 华东地区》(人民交通出版社,1984年)第1页,进行了部分修正。
注:图中的数字为距离(千米)
图9 上海地区的汽车线路网
出处:上海市测绘处编《上海市区交通图》(1986年)进行了部分修正。
时,还继续向前延伸。各县的县城镇比起其他聚落出发到达的路线数量更多,具有交通连结点的性质。并且还了解到,从市区方向开来的汽车的抵达这些县城镇的同时,这些县城镇也在向其腹地发车,发挥着交通中心地的功能。《上海市交通图》的凡例中标注了两种郊区汽车站,除宝山县和奉贤县以外8个县的县城镇作为重点汽车站。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县城镇是汽车交通的重要据点。另外在奉贤县,重点站在西渡,是由于这里是黄浦江的渡航地点。宝山区由于靠近市区,腹地面积不大,所以没有重点站。
主要的汽车交通大多是连接市区和周边地区的,另一方面周边地区相互联系的线路尽管不多但也存在着。另外,建制镇大部分都也有汽车站,连入了整体的汽车交通网。由于所有的县都有连接县城镇和建制镇的汽车交通,所以通过汽车交通进行上海中心市区—县城镇—建制镇这种层次间聚落的移动是可行的。另外,将现在的汽车路线网与70年代末期的相比,并未看出基本模式本身发生大的变化。但是,过去10年间,路线的数量全面增加。值得指出的是,开往周边地区新建的石油化学联合企业(金卫)和钢铁联合企业(宝山)方向的路线,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充。郊区汽车利用的目的之一是通勤,工厂区的形成对汽车交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3) 邮政局的分布和联系网
和交通系统一样,通信系统对聚落系统的维持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就算是人口和产业的基本资料都难以充分收集,1989年笔者在上海地区进行调查时,偶然间得到了这一地区的邮政局的地区分布图。这张上海市邮电管理局所编绘的《邮政编码示意图》被认为是在邮政局顾客填入邮政编码时所参考的地图,笔者将这其作为资料收集了。因此,准备通过探讨这张地图,弄清上海地区的通信系统的部分情况。
这张地图分正反两面,一面是市区的邮政局和其服务区域,另一面标绘的则是周边地区的邮政局和服务区域(图10)。周边地区的邮政局分布图还画出了联系网,所以也能够了解到邮政局之间的联系。这里我们一边联系前面一直阐述的上海市周边地区的聚落系统,一边来探讨这里的通信系统,所以考察限定在周边地区。
图10 上海地区的邮政局分布和联系网
出处:上海市邮电管理局编绘《邮政编码示意图》
《邮政编码示意图》的凡例(图解)中,标有三类邮政局的符号。第一类是位于最高层级的管理局,这个只有在上海火车站附近有一家,所以判断为中央邮政局。第二类是县邮政局,分布于周边地区的10个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即县城镇。换言之,行政组织的空间分布和邮政局的分布,在这个层次上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类是邮政局(所),共计158家。在第2节中已经明确,镇和乡中心聚落总共有239个,所以就不能说邮政局存在于全部这些聚落中。实际探讨一下分布的地点,金山县和青浦县的聚落数与邮政局数几乎一致,镇和乡是邮政局设置的单位。然而在上海县、川沙县、宝山县,邮政局的数量不及聚落数量的半数。在这些县,多个行政区域合在一起的范围作为了一个邮政局的服务区域。一般上海地区的近郊县邮政局数量少,远郊县邮政局设置的数量与聚落数量基本平衡。
接下来关注邮政局相互联系的网络模式,可以指出几个特点。第一是层次上的结构,从各邮政局集中到县邮政局的邮件最终送往上海市中心的中央邮政局。但是,从示意图上描绘的线路图来看,县邮政局并不是直接连着中央邮政局,在中途会经过普通局。虽然这里无法判断实际的移动是否是按照这样的网络进行着,但是在图纸上确实存在着这样的网络层次结构。
第二,一般认为县邮政局发挥着统率县内普通局的功能。如南汇县、奉贤县、松江县、青浦县、崇明县县邮政局基本上位于县域的中心位置,那么就以这里为中心来布置县内的邮政网。相反,在金山县、宝山县、上海县,县邮政局并不处于据点的位置,于是由别的邮政局承担这一统率功能,或者分设多个网络。另外,嘉定县和川沙县位于这些县中间的位置,县邮政局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据点的作用。宝山县和上海县没有以县邮政局为中心的网络,其原因之一是这里距离市区较近,金山县是因为县邮政局自身处于县域里过于偏西的位置。
第三,想考察一下是否存在跨越县域的路径。因为最后要到达市中心的中央邮政局,所以一定存在着连接市中心和周边地区的路径。那么是否存在周边地区各县之间相连的路径。先从结论说起,分别有连接青浦、嘉定、宝山3县的路径、连接松江、金山、奉贤、南汇4县的路径。也就是西部和北部相连,南部和东部相连。除了地理上分离的崇明县,只有一个川沙县处于有些孤立的状态。而这意味着什么呢,虽然有的还不能做出充分的判断,但这是一条考察周边地区内部地域联系的一条手段。
另外,关于这里所用的《邮政编码示意图》,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其原本的功能,即邮政编码的编排方式。与区号的编排方式一样,首先每个县为6位号码,顺序是大致以顺时针方向排列,从川沙县的201200开始,南汇县201300,奉贤县201400……这样的顺序编排。接下来镇和乡层次的邮政局也是从东开始顺时针方向在最后一位递增。比如川沙县为201201,201202,201203……。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所有邮政编码中跳过了后两位为10或20的号码,09之后直接为11,19之后直接为21。
四、 聚落系统的空间模型
(1) 聚落系统的空间特点
分析到这里,笔者已经讨论了上海市周边地区聚落系统的构成。本节要构建出这一地区的聚落系统的空间模型。首先要对目前已经明确的聚落系统的空间特点进行整理。然后,以这些空间特点为线索,尝试构建出能够说明现实空间聚落系统结构的空间模型。
首先,关于聚落的空间分布,无论是在镇和乡层次,还是在包括集镇的村聚落层次,聚落都分布得相当离散。其次,以镇和乡中心聚落为中心的行政区域的相邻数,大多为4或5。同时,虽然形状指数大多显示为三角形,但从微观来看以四边形为基础的形状相当普遍。图11中,将行政区域的分界线用直线描绘,从地图中也可以看出对象地区的四边形的空间特点。
图11 上海地区的行政区域略图
另一方面,有关反映出聚落规模的人口,镇聚落、乡中心聚落、村聚落之间的平均人口有着明显的差距。在行政组织方面形成的“县城镇—建制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村民委员会所在地”这样的层次结构,可以说从人口规模方面也能得到验证。再加上关于聚落相互间联系的交通网,主要的水路交通连接了市中心和周边地区,另一方面高密度的水路网覆盖着整个地区。公路交通、汽车交通也基本上体现为市中心和周边地区呈放射状连接。镇和乡中心聚落在这样的交通网中发挥着连结点的作用。从邮政局分布来观察的通信网的情况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上海市周边地区的聚落分布显示出相当明显的规律性。其背景为三角洲平坦的地形条件,和以农业为中心的土地利用。加之,以排水为目的而开凿的近似四边形网格状的水路网作为交通手段,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可以认为,在影响聚落立地的地形、耕地、交通等诸多条件的综合作用下,今天的聚落系统得以成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上海市周边地区的聚落系统。
(2) 聚落系统的空间模型
所谓构建聚落系统的空间模型,就是要对实际由诸多因素作用形成的聚落系统,着眼于其中的主要因素并以归纳或演绎的方式再现,从而体现有关聚落系统的形成因素和过程的观点。从目前的分析中已知上海市周边地区每有1个县城镇就有3个建制镇和20.7个乡中心聚落(包括农场聚落的话就为22.6个)。平均每个县城镇有包含集镇在内的村聚落253.6个。也就是说,每个层次中的聚落数量的比例从上到下的顺序为1:3:21:254。当然,这是整体的平均值,不言而喻,聚落的数量存在着地区差异。与中心地理论中构建理论性的中心地模型一样,这里求得的每个层次的聚落数量是构建分层次的聚落模型时的重要依据。
先不提上面的关于聚落的非空间上的经验性结果,空间上也已经弄清了几个颇有意思的事实。首先,看到镇层次的聚落分布,县城镇的分布近似于等间距的形态。虽然莘庄镇(上海县)和嘉定镇(嘉定县)、城厢镇(川沙县)之间的距离稍长,但是这中间存在着人口为14,000人的南翔镇(嘉定县)和人口24,000人的周浦镇(川沙县)。如果再考虑上人口14,000人以上的建制镇,那么又出现川沙县的高桥镇(1,8000人),所以聚落分布的规律性就更加明显了。设定对象区域由北向南分别有3条轴,每个轴上从东依次分布3、4、2个镇。周浦镇和松江镇分别位于轴之间。之所以考虑的是南北走向的空间轴,是由于长江的流向就是如此,而且存在着与之平行的水路网和公路网。这些主要的镇之间存在其他的镇的情况很多,其聚落立地的规律性可以理解为符合中心地理论中的交通原理。
接着,比镇层次低一级的乡中心聚落,在模型中将县域横竖等分后,它们大多位于这些行政区域的中心。之前已经反复指出,行政区域在设立时,大致上都考虑到存在着东西南北方向上密布的水路网。以前面提到的聚落数量的比例为线索来思考,可以说7个乡包围着1个建制镇,或更普遍的是5个乡包围一个镇,再向下一层到了村聚落层次,它们也是在乡这一行政区域中普遍分布。那么就是1个行政区域内存在11—12个村聚落。
对上述每个层次的聚落数量比例和各层次聚落的分布特点加以思考后,制作出了图12中的聚落系统空间模型。虽然未在图上表明,但基本上是以东西和南北走向的陆路和水上交通路线为前提,在图上分层次安排了聚落的位置。县城镇设了9个,与实际数量相同。下面分别各设置了3个建制镇,这也符合实际情况,但是将其位置放在了县的边界上。这是从纯理论的角度表示的相邻县城镇之间的势力关系。如果按照行政原理人为设置县界,就能减少这样的问题。建制镇下面的乡中心聚落为每个县城镇25个,共计225个。这也比较接近实际数字的22.6和226。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县城镇所处的地点同样也有乡中心聚落,这是为了更加接近于现实情况中县城镇并非都带有广义上的行政区域。
这样模型中,所有的建制镇都不带广义的行政区域。实际上,27个建制镇中,有14个只有街市区,其余的13个带有广义的行政区域。所以为了解决建制镇位于县界上以及不包含广义行政区域的问题,对图12的模型进行了修正以构建更接近现实的模型。这样得出的是图13中的空间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之前位于县界上的建制镇都包含在了县域中。但要注意的是,与图12比,一眼看上去似乎建制镇的数量大幅减少,但是实际以完整的聚落单位来计数,数量是基本不变的。实际上是考虑到了分布的平衡,将27个减为26个。另外,还要注意,为了让建制镇带有广义的行政区域,减少了乡的行政区域数量。因此,各层次的聚落数量从上依次成了9—26—199。如果26个建制镇中有一半只有街市区的话,就是9—26—212。现实中的各层次聚落数量为9—27—203,因此这个模型可以说是相当接近实际的。
图12 聚落分布的空间模型Ⅰ
图13 聚落分布的空间模型Ⅱ
以上构建的空间模型中,沿着南北方向三条轴和东西方向的一条轴,交通原理起到了完整的作用。也就是连接县城镇的直线上分布着所有低层次的聚落。与实际的地图相对照,在模型中相当于县城镇的地方写上实际的聚落名称,会发现与现实中的聚落系统相当接近。在修正模型时,曾注意尽量去均衡地分布县城镇,但如果不这样考虑,而是将县城镇放在实际的位置,应当能够更加接近实际的状态。但是,不符合理论根据的修正会减弱模型构建的真正意义,因此故意没有做这样的尝试。
五、 结语
本文中以上海市周边地区为对象进行了关于聚落系统的空间结构的研究,首先指出了从聚落的空间分布中发现的规律性。这样的规律性很容易推测出和地形、生产、交通等诸多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城市立地类型研究中已有的定论中指出了三种类型:中心地型、交通立地型、资源立地形。在这个地区无法明确界定其所属类型为第一种还是第二种。所有的聚落都是通过稠密分布的水路网连接,所有具有基本的交通立地型的特征。同时,大部分的聚落以农业为基础形成,作为据点发挥统率作用的关键是乡中心聚落,上面一层是镇聚落。在这些聚落层次间的交流,由水路和汽车等交通手段来进行。邮政所代表的通信系统也基本上沿袭这一结构。
笔者对该地区有关小规模聚落的统计资料收集不足,所以研究这些聚落发挥的功能并不容易。关于聚落系统的空间结构的研究,一般是将聚落的规模和分布作为主要对象进行的,但是只有明确了功能的集聚规模、结构和其影响圈,才能成为综合性的研究。在这个意义上,本研究只不过是掌握了聚落系统的大致框架。但是,不弄清空间结构也就是那个大致框架的基本特征,今后的研究也无法进行。
上海地区在中国也是级别最大的人口稠密区。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周边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在不断推进。但是,在汽车大众化尚未完全深入渗透的中国,聚落以非常小型紧凑的形态存在。这与日本有很大的差异。战后,伴随着汽车大众化的发展,日本出现了城市的盲目扩张,地区面貌随之改变。虽然上海市的中心市区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都市聚落,但另一方面,周边的农村地区还都统一存在着以传统的镇和乡为中心的街市聚落。都市和农村的中心聚落像这样在空间上相隔而且共存,现在日本很难见到这样的事例。如果经济发达,汽车大众化快速渗透,这样的都市、农村关系大概就会消失吧。我想,那时上海地区的聚落系统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引用文献
胡焕庸编:《中国人口 上海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
上海市编纂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上海市》,商务印书馆,1989年。
上海市测绘处编:《上海市区交通图》,中华地图学社,1988年。
上海社会现状和趋势编写组:《上海社会现状和趋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全国交通管运线路里程示意图 第二版》新华书店,人民交通出版社,1982年。
《全国公路管运线路里程示意图 第二版 第三分册 华东地区》新华书店,人民交通出版社,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行政区域处编:《全国乡镇地名录》,1984年。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统计局组织编写:《上海胜利的十年(1976—1986)》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丁韵 译)
(1) 译者注:原文中为除家汇,但上海市区内无该地名,且徐家汇与西区汽车站位置相近,故推断原作者应是将徐家汇误写为 “除家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