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在教育史上,中外教育家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各自的见解。
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在丰富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习—行”的过程。他说“君子博于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后来儒家思孟学派在《中庸》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阶段。其重点在说明学习过程。
西方对教学过程的研究主要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他遵循自然的原则,反对死记硬背,注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知识。他把教学过程阶段划分为感觉—记忆—理解—练习四个阶段。这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以统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提出教学过程基本阶段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明了是介绍新教材;联想是唤起旧经验内化新教材;系统是将新旧知识联合起来上升到概念、原理、定律等;方法是指通过练习运用新获得的概括知识,使学习巩固。与四个阶段相对应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提出了与赫尔巴特迥异的教学过程阶段理论,即有名的思维五段法: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有效;通过检验、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它是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当代西方对教学过程研究非常活跃,学派林立。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以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阐释了程序教学,其基本程序是解释—显示问题—解答—确认。(www.daowen.com)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主要的学习目标。他提出掌握学习的教学程序是:展示教学目标—单元学习—进行形成性测验—实施终结性测验。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是一整套内部加工过程。他把学习分为八个阶段:诱发动机—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教学要遵循学习者对信息内部加工过程的这些阶段,安排适当的学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定者,承担着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导任务。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的、有指导性的教学。他提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主张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种人道的、令人愉快的环境气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是中心,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就能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他认为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他从理论和实践中,概括出非指导性教学的五个阶段是:确定情境—探索问题—发展洞察—计划与决策—统整。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具体到综合课的环节是:组织教学—检查家庭作业—把本课新课业做题目和目的告诉学生—阐述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家庭作业。凯洛夫的教学过程理论对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国出版的多种教育学著作,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分为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六个阶段。这种观点很有代表性,影响也很大。
上述每一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各阶段进行研究,都有其产生的条件和存在的理由,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作用,但每一阶段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学生情况和教学的主客观环境,灵活地予以选择或变通,从而使教学阶段理论成为正确组织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