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育的概念与功能
美育是指运用艺术、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美育具有如下功能:
1.直接功能
美育的直接功能可用两个字表示,即“育美”。美育可以引导受教育者的审美活动,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促进他们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体美,增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2.间接功能
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在功能,是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体功能等。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就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1917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进一步阐发他的美育思想。
3.超越性功能
“超”是相对于既定的美育功能观而言。一般的美育功能观认为美育的功能无非在于审美观的确立,审美、创美能力的发展,同时促进德智体诸育等,没有超出以上论及的两类功能的范围。与这两种功能观对应的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美育概念。而与实质美育概念相联系的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所形成的人生意趣和理想境界追求等,显然已经“超”出了原有的直接和间接功能范畴。
以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为代表的中外美育理论及实践,对于人生终极意义、意趣及教育过程本身美学自由精神的追求等美育“超美育功能”或价值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已是一种世界的潮流。
(二)美育的任务
美育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感受美是审美活动的起点,因而也是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由于千百万年以来人类整体社会审美活动实践在心理结构上的积淀,人类个体身上天然就禀赋了某种美感能力。所以人天生就能够分辨乐音和噪音,天生就对一些形体、颜色等敏感。但是,这一天然的感受能力具有原初或简单的特性,不能使个体适应今天所需要面临的日益丰富的审美关系和进行审美活动的需要。所以天然的审美感受能力说明的是人的审美潜能。学校美育的任务之一首先是要以此为基础,爱护、发展个体的审美感受力,使之更加敏感、细腻,更加丰富。为此,学校美育应当充分展示自然、艺术、社会和教育本身所蕴含的美的因素,从而养成学生热爱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动机。(www.daowen.com)
人对美的感受能力需要有良好的审美感觉器官,也需要其他感知能力和精神积累作基础。所以,提高审美感受能力,需要也有助于人的整体精神素养的提高。此外,感受美的活动也有益于学生感受美好生活,产生热爱生活、建设美好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资料卡片】
《我的母亲》课堂实例中的语文美育[4]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能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继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最终能有崇高的审美理想并主动尝试美的创造。特级教师吴乐琴在进行《我的母亲》一文的教学时就从诵读、语言等方面将美育很好地融合在课堂中,从而使学生都能体悟美,进而创造美。通过探究其教学过程,我们也能得到启发。
吴老师讲的《我的母亲》这堂课上,她将诵读拉回语文课堂,她在课堂中设计了六个诵读环节。首先,课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这一环节旨在使学生自我认知,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疏通字意。其次,导入新课后,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环节是整体感知,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然后,在学生们简要概括文章内容、交流整理出文章表达的感情后,吴老师和学生一起合作诵读课文,配乐轻声读。通过这涵泳性的朗读,引导学生深入到胡适先生写作的意境中,细细品味作者那深深的怀念之情。我们可以看到,吴老师没有拘泥于师生合作诵读这样一种单一的形式,合读后,她让学生把有感触的精彩段落、感情集中的段落挑出来反复吟诵,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讲解了文章写作手法后,她又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特点的句子互相评读。最后,结束最后一段的讲解后,她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放声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从朗读中品味胡适先生那真诚、直白、话往事、叙家常、听凭心泉自然流淌的朴实文风,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之美。
在第三个环节,师生合作诵读时,吴老师加入了《懂你》的配乐,音乐的渲染强化了学生对文章情感基调的理解和审美感知。《我的母亲》是胡适回忆母亲的文章,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感染力,吴老师在教学中把握住这一点,她结合文本内容和情感脉络,用耳熟能详而又感人至深的音乐,帮助学生们再现其情其景,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音乐成为切入点,连接作者与学生、文本与学生,使学生开始跨出欣赏美、感知美的第一步。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鉴赏美包括“鉴别”和“欣赏”两个方面。前者表示对美与丑及美的质量层次的判定;后者表示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但是后者只有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才可以说个体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鉴赏美的能力培养首先要求学校美育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审美观。这就是说,学校美育既要教会学生正确地鉴别美的内容,也要使他们具有欣赏美的形式的能力。既要让学生接受民族的、社会的、阶级的审美标准,同时又允许他们具有个性特色的审美能力的成长和发挥。健康而有个性的审美能力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目标。一些学校在美育活动中过分强调对与错,过分纠缠道德、阶级属性等,其结果是审美活动必需的心理自由的丧失,反而破坏了学生的鉴赏力和审美活动本身。这与不分高下、美丑的做法一样是错误的。欣赏美还需要个体具有有关美的基本知识,具有理解美的形式的能力。所以,必要的审美知识传授和艺术修养水平的培养与提高是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表现美是创造美的初级形式,小学美育应当鼓励小学生大胆地表现美,在表现美的同时学会创造美。
个体将自己对美的感悟和把握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自然形成审美创造活动。创造美的能力十分重要。首先,艺术美的创造虽然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具有职业定向的意义,但是它对所有教育对象的艺术素养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艺术美的创造过程充满了个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提高也具有积极意义。其次,创造美与审美是相互支持的。只有具有一定创造美的实践能力的人,才可能对美的形式有最切近的理解。所以创造美的能力反过来可以有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最后,创造美不仅意味着艺术美的创造,还体现在对生活之美的创造上。具有创造美的能力的个体会对自己的劳动与生活的条件、环境、对象以及主体自身产生自然的创造美的冲动和审美改造冲动。这对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具有长远和根本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