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小学德育的途径德育途径是指通过什么渠道或形式实施德育。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因此德育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德育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教育有法但无定法,教师需因时、因地、因人有针对性地采用合适的德育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种爱是进行德育的基础和保证。

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小学德育的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通过什么渠道或形式实施德育。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因此德育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国小学德育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思想品德课与各科教学

教学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形式,德育知识也主要通过教学这种形式而开展,思想品德课与各科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学科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施加影响,这就是教学的教育性。在教学中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来实现,因为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同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更使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系统性,加之学校教育中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所占的时间最多,这也是学校德育有别于社会教育的地方。

各科教学各自不同的特点、目标、任务使各科教学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特点,因此对学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并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教师的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为人处世的人格特征,对学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班、队、团组织与学生群体的活动

班、队、团组织学生会是学校正式的集体组织,它们所开展的活动往往是学生自主自愿参加的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最好形式。学校通过这些开展德育工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而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活动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和因素,非正式群体的特征是使其教育效果具有深刻性和潜移默化和影响力,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正式与非正式群体的领导,在硬件和软件上大力支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注意发挥他们的独立自主和自我教育的作用。

3.课外与校外活动

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与校外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休息和调剂,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良好品德,扩展知识视野,提高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抵制不健康思想侵蚀,为学生成长提供物质手段和精神食粮。因此,要组织好课外校外活动,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底数;(2)要发动同学,培养骨干力量;(3)登门求教,提高水平;(4)扩大活动范围,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5)开展评比竞赛,促进活动提高。

4.劳动

利用劳动的特点,挖掘劳动的教育意义。结合劳动的特点,培养学生勤劳、朴实、顽强、节约等优良品德。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班会、校会、周会、晨会是全班学生参加的活动,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活动开展德育工作,及时、有针对性、有效地教育学生。

(二)小学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了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德育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教育有法但无定法,教师需因时、因地、因人有针对性地采用合适的德育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达到使受教育者提高认识,从而逐渐形成良好品质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讲解、报告、谈话、参观、访问、调查等。

采用说服教育法有以下要求:

(1)科学性和艺术性。所谓科学性,即教师所阐述的道理必须符合客观事实,符合学生的实际,要讲真话。当代学生,思想活跃,追求真理,勤于思考,他们不轻信、不盲从。教育者必须注重说理的科学性,以理服人。所谓艺术性,即说理中要注重方式方法,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的年级、班级,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丰富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修养,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教育学生,切忌以空洞的说教灌输。

(2)民主性和感染性。民主性是指说服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教育者要耐心倾听学生的看法,包括不同的甚至错误的看法,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教师既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更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认识。感染性是指在说服教育的过程中,利用情感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育者既要抱着真诚的态度,循循善诱,富于感情,又要对教育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同时,语言要富于感情,具有感染力。

(3)针对性和长期性。针对性是指说服教育中要切实从学生的思想、年龄、个性差异及心理状况的实际出发,进行说服教育。长期性是指学生的道德品质往往非一日之功,特别是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错误认识,要通过不断的说服教育活动,通过学生不断的内心斗争,因此教育者要有耐心、有恒心,反复进行说服教育,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2.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觉地利用或创设一定的环境、气氛,利用教育自身的情感等多种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和心灵感化,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逐渐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对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重要的作用。人的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好恶倾向,这种倾向对人们的行为会产生一种动力功能,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教育者利用情感陶冶法,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利用情感的动力功能,达到德育目的;从学生品德形成的知、情、意、信、行的过程看,情感是道德认识达到道德意志、信念进而转化为物的中介和催化剂,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有重要作用;这种方法符合青少年富于感情的年龄特点。

情感陶冶法应当注意:

(1)教育者要有无私的、真诚的爱。即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用这种无私的情感去感染、感化学生。教育者的爱是关心、爱护、尊重与严格要求的统一;是无私、公正、客观和广博的爱;是由对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的关切期望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爱。这种爱是进行德育的基础和保证。它对于促使学生自觉地把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行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www.daowen.com)

(2)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情感陶冶法要求教育一方面要利用环境的作用,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熏陶,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创设一定的环境,来感染学生,影响其思想品德的形成。

3.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学校常用的德育方法之一,指教育者以他人的优良品德和模范言行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以达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方法。这种方法把抽象的道德规范附于一定的典型上,使其具体化、形象化、人格化,从而使德育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它符合中学生崇拜英雄、喜好模仿、可塑性的年龄特点,因而很容易为广大青少年所接受。

德育工作者在运用榜样示范法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教育者通常对学生的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2)榜样要真实、有时代感。教育者要如实向学生介绍榜样的事迹,宣传其高尚的品德,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还会适得其反。我们这个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选择富有时代气息的榜样,符合青少年崇尚新事物的年龄特征,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注重实践性。即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分析榜样,并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在分析榜样时,要使学生明确目标,找出差距;在与实际结合时,教育者要创造实践的条件,鼓励学生言行一致。

【资料卡片】

人格——最高的学位[3]

北大采访季羡林先生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将大包小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过来,年轻学子就走上去说:“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年轻的学子就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谢过,两人走去。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包的老人。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在那一瞬间,这位年轻的学子的心里,是怎样的震撼。但在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4.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方法。

与其他德育方法相比,实践锻炼法的突出特点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的高尚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行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和必然归宿,说服教育法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陶冶法使学生产生一定的与道德认识相应的道德情感,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意志,并将道德认识、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

实践锻炼法的方式主要有三类:

(1)学习活动。这是学生最经常的锻炼方式,一方面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养成基本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刻苦、细致、创新、热爱科学、克服困难等品质,而且通过学习中的交往活动,还可以使学生养成尊敬老师、关心同学、遵守纪律、维护集体荣誉等优良品质。

(2)道德实践活动,包括学校、团队、班集体、小组活动,包括到工厂、农村参观和劳动,还包括到部队的军训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实践锻炼养成负责、有始有终、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勇敢、艰苦奋斗、关心他人等优秀品质,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劳动观点和群众观点。

(3)基本行为规范训练。这也是学校实践锻炼的主要内容,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和基本道德规范的练习和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运用实践锻炼法要注意以下问题:①要与说服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实践锻炼,并有明确的目的。②实践锻炼要长期进行,通过反复、长期实践,不仅养成好的习惯,也纠正不良的习惯。

5.自我修养法

自我修养法是教育者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

自我修养法符合学生的品德形成规律,有利于学生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自觉形成优良品德。教育者要明确自我教育并非不管,而是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教育能力,教师要注意:①激发学生提高自我修养的动机;②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③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学生的各种情感体验;④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加强自我修养。

6.品德评定法

品德评定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进行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方法。

品德评定的主要方式有:操行评定、竞赛评定、奖励与惩罚等等。其中奖励与惩罚是最主要的方式。奖励是给学生以肯定的评价,通过奖励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同时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以成就感促进其进取心和自信心的增强,同时树立了榜样;惩罚是给学生以否定的评价,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克服错误,吸取教训。在运用奖励与惩罚方法时应注意:①目的明确;②客观公正;③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惩罚为辅;④实施惩罚必须慎重;⑤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