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和矛盾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三要素按一定关系构成的矛盾运动过程。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德育内容,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施教和受教的活动,使各要素间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统一活动的过程。其中,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影响、控制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定社会思想和道德的体现,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集体。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教育者教育的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但他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够主动的、有意识的作为道德行为主体参与德育过程;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教育或对其他德育对象发生影响时,他是德育的主体。一般说来,任何德育影响只有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斗争才能起作用。为此,必须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发挥其接受德育影响和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德育过程达到预期的效果。德育内容是德育过程的中介手段,德育内容乃至教育者自身都是影响受教育者的手段,因而,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德育手段是融为一体的。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同受教育者原有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人需求并不总是相一致的。因此,德育过程中的矛盾实质是社会思想道德要求同年轻一代已有思想道德水平之间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贯穿德育过程的始终,只有解决这一矛盾,才能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根据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过程,结合德育过程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出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综合培养过程
德育过程是将社会道德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政治、思想和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知、情、意、行是相对独立,各有其特定的内容和作用的几个因素,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道德认识是对人们道德关系的反映、认识、判断和评价,是人们确定自己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对道德行为起调节作用。道德意志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的道德目的而行动时所做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做出的行动反应。一般来说,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般程序可以概括为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训练行为与培养习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由于人的思想品德知、情、意、行的具体内容、特点各有不同,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品质。知、情、意、行的不平衡使得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具有多种开端,不一定完全按照知、情、意、行的一般顺序,而可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训练行为、培养习惯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或从锻炼意志开始,都可达到使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有目的。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施加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从事的是各种各样的社会性活动。正是在社会性的活动与交往中,人们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伴随产生道德情感,采取一定道德意志行动,形成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也正是在与人的活动与交往中,教育者才能有效地将一定思想道德传递给受教育者,并通过其内部矛盾运动而形成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因此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不仅如此,学生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也只有在活动和交往中才能表现出来,因而活动与交往还可以给教育者提供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依据。我们知道,学生只有一定的思想认识,而没有相应的行为,那仅仅是道德认识,还只完成德育的一部分。只有在活动和交往中培养道德行为并经常表现出来,并形成稳定的习惯时,它才变成思想品德。正因为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又在活动和交往中表现,所以德育过程的基础是活动和交往。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变化的过程(www.daowen.com)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外部德育的影响,但外部德育影响只有通过主体内部的思想矛盾,即受教育者对当前德育要求的反映与原有思想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产生相互作用才能得以取得效果。学生原有思想道德有其相应的品德结构,它是在外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认知与行为结构,本身是主体与客观环境同化和顺应的结果,但它形成以后,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当新的德育影响反映到受教育者的主观世界,便可能与原有的思想道德结构形成矛盾关系。这种矛盾关系在内容上表现为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在认识上表现为知与不知、能与不能的矛盾;在构成因素上表现为发展方向和水平上的矛盾。受教育者以自己独特的思想道德环境或品德结构、独特的态度对待外部德育影响,做出评价和选择,形成自己特有的思想道德矛盾,并以自己的方式解决这些矛盾,从而产生新的同化与顺应,形成新的品德结构。因此,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地运用主体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与交往,促进受教育者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发挥其自我教育的作用,使其向着德育要求的方向发展。
【资料卡片】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1]
最近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陶行知》中有这么一段情节: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陶行知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无疑,陶行知是要好好教育这个顽皮的学生,那么他是如何教育的呢?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外,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一块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曲折前进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周期性。学生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知、情、意、行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在矛盾运动中发展。通过活动和交往,反映一定的德育要求,产生内部思想矛盾斗争,引起一定品德结构的变化,再通过活动和交往,反映新的德育要求,产生新的内部思想矛盾斗争,引起品德结构的新变化,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学生思想品德正是在这种不断修养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量变到质变,旧质到新质的累积而螺旋式地发展上升的。这种累积发展、螺旋上升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不断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不断组织受教育者的活动和交往,施加德育影响,以引起学生主体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促使其顺利解决,从而使其思想不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