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道德基石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道德基石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目前正处于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教育广大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育下一代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大事。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道德基石

(一)德育的定义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一定的时代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道德影响,使一定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活动。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概念。

1.内涵

从德育的内涵来看,其基本特点是:

第一,受到特定社会的特定制约。即德育必须按照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要求,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一定社会、一定时代要求的人。众所周知,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和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相比,德育解决的是方向性问题,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关系,其社会制约性显得更为直接。因此,反映一定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德育工作是体现一定社会学校教育性质和方向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符合学校教育的一般规律。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和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一样,德育也具备学校教育最一般的规律特征,即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所以德育工作必须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其他各育共同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第三,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各个年龄阶段的德育对象都会受到一定社会的德育影响,尤其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这种影响效果有密切联系。就学校教育而言,德育的对象是青少年,这个时期的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充满矛盾、变化激烈的特殊阶段,可塑性也很大,在这一关键发展期对学生实施德育,以保证其一生的发展把握正确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讲,学校德育工作必须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才能充分发挥德育的导向与动力作用,否则,因实施不当而错过了身心发展关键期,其后果严重。

2.外延

从德育工作的外延来看,我国当代的德育涵盖了: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法纪教育等。

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政治制度和国际关系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思想教育是指对事物的一般看法,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品德教育主要是指个体与群体、社会之间相互关系及行为规范的教育;心理教育主要是指使学生的个性、意志、情感等心理品质获得健康的发展,以及获得兴趣、爱好等多种心理状态的正常发展和自我调节心理失衡、疾病的能力。

(二)德育的意义

1.开展德育工作是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是由其社会制约性所决定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德育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思想品德,保证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成为一定社会的接班人;二是通过德育使学生在当今形形色色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文化中提高识别与分辨和抵制侵蚀的能力。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目前正处于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教育广大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在改革开放、引进西方科技文化的同时,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及意识形态也会随之渗透到我国,影响我们的人民。因此,教育下一代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大事。

2.开展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对学生实施包括德育在内的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教育。因此,德育工作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德育的“方向盘”和“发动机”的特征,使德育工作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

3.开展德育工作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www.daowen.com)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生理、心理矛盾冲突激烈的时期,是其主体表现与社会要求容易产生矛盾的时期。比如,初中阶段被人称之为发展“危险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成人感不断增强,对两性关系开始有了朦胧的意识,有了强烈的自尊与尊重的需要及与社会交往的需求。但这一时期他们的独立与依赖、成熟与幼稚、顺从与执拗、开放与封闭等特点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使得他们的内心矛盾复杂而激烈,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表现。因而,在这样的关键期如果不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容易产生身心发展的严重障碍。为此,必须在青少年的时期,运用正确的方法,开展德育工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使之朝着社会要求的方面发展。

(三)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小学德育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它不仅决定了小学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小学德育的基本过程。

1993年3月26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德育纲要》对小学德育的性质、目标和内容做出了规定。从性质上看,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

小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

1.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和社会发展现状,引导儿童自觉将自己乃至本民族的利益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帮助儿童逐步树立为民族与国家强盛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2.理想教育

作为极具生命力的个体,儿童最大的特点在于他们富于理想。理想是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他们奋进的动力,也是他们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起点。是否具有健康正确的理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将成为儿童未来能否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关键。

3.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成员之间,以及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要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既要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又要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劳动教育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幸福之源。劳动教育是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中逐步形成了公共的道德风尚,主要有文明行为与人道主义等。人道主义是一种重要公德,它主张尊重人、信赖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平等与互助,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位,强调发扬人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