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课外活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课外活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外活动是相对于教学活动而言,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在校内外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从其概念的外延来看,广义的课外活动是指校外教育机构及家庭组织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外活动则单指学校组织的活动。应当说第二课堂的提法是基于“课内外并重”这一思想的,但这个提法在科学上缺乏论证,主要是混淆了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规律。教育者可以对学生的选择加以指导,但不能做强制规定,自愿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前提条件。

课外活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课外活动是相对于教学活动而言,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在校内外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在许多地方,人们也把课外活动定义为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外学生参加的各种教育活动。从其概念的外延来看,广义的课外活动是指校外教育机构及家庭组织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外活动则单指学校组织的活动。

近年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如何处理教学活动与课外活动的关系上一直存在着矛盾与分歧,在认识上有模糊不清的地方。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两种认识的误区

1.“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长期以来,许多地方课外活动的开展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或为课堂教学所取代,其原因是在认识上把课外活动看成是可有可无,在时间和物质上都缺乏保证的活动。究其原因,在理论上的片面性是导致这样结果的重要因素。在较早的许多版本的教育学著作中,有明确将课外活动定义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的说法。这样直接把课外活动当成是教学的从属部分,这从根本上否定了课外活动作为教育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之一这一本质属性。应当指出的是,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及课外活动是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育人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内学知识、重理论、求认知;课外教学讲实践、重操作、获得能力的发展;而课外活动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发展特长与提高个性水平为目标。课内的知识往往需要课外来验证,课外的学习往往要以课内的知识加以指导。因此,要说延续与补充的关系,也应当说三者之间是相互延续与补充的关系。总之,三者应是有机的整体,共同完成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教育工作中三者都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否则,必将影响我们教育目标的实现。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三者并重主要是在思想认识上、观念上要同等重视,而在教学工作的时空分配上并不强求“三分天下,各持一方”。显然,教学所占的时间要比课外活动多,这也是“教学是学校中心工作”的基本原理所决定的。

2.“课外活动也就是第二课堂

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教育界中为当数不少。这个提法的产生仍来源于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论争。总括多年来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不外乎四种看法:一是只要课内,不要课外(应试教育如此);二是只要课外,不要课内(“文革”时期如此);三是课堂教学为主,课外为辅(延续、补充论);四是课内外并重。

应当说第二课堂的提法是基于“课内外并重”这一思想的,但这个提法在科学上缺乏论证,主要是混淆了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规律。教学的基本特点有:统一性(统一的大纲、教材、进度、编班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有严格的管理规定和评价指标,对学生有压力等等。而课外活动则有完全不同于课堂教学的上述几个根本属性的地方:一是培养目标的不同。课外教学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挥其特长,因而在活动内容丰富多样,不受限制;二是学生在活动中主体性作用明显,自主自愿、主动参与性较强;三是教师在课外活动中仅起辅导作用;四是评价形式灵活多样,不对学生形成压力。由此可见,课外活动同课堂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把课外活动称之为第二课堂是偏颇的,必须加以纠正。否则,就会导致在实践中,使课外活动中打上课堂教学的烙印,使第二课堂无形中变成具有第一课堂的特点,在活动中往往仍是由教师担当主角,学生却不是课外活动的主人。这样的观念对我们当前的素质教育实践同样是有害的。

(二)开展课外活动的意义

课外活动主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目标而进行活动。其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在于:

第一,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多种需要,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成长是身心各个因素的全面成长,因而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主要以传授人类最基本的文明、文化,在实际中常常表现出信息面较窄、不能兼顾个别差异等弊端,这在课外活动中都能加以弥补。

学生们除了求知的需要,还有社交、独立自由活动、创造、探索、追求美、娱乐等多种需要。如何满足他们的这些需要,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效果,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此外,学习本身是一件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活动,如果忽视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反过来势必导致学习兴趣、效率低,甚至厌学的现象产生。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多种需要的满足,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大多是以实践为主,表现出自学、自治、自理的特点。这样使学生经受了实际锻炼,培养了其独立性、创造性和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从事实际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课外活动通过多种而灵活的形式,如报刊、广播、图书、电视等弥补了其课堂上学知识的不足,使学生所学更加广泛与全面。比如,通过课外活动,学生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增长了审美的知识与能力、陶冶了情操,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社会公益劳动,锻炼了体质,促进了品德的升华等等,这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第三,通过对学生各种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有利于发现、选拔各种专业人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因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获得充分的发展是教育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学生身心的发展有差异性是客观的,而课堂教学难以兼顾这种差异也是常见的,因此,在课外活动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各种特长与爱好都得到相应的培养与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得以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展示他们的性格、素质和能力上的差异性,展示他们在道德情感、意志方面的现有水平,给教师提供了因材施教和个别指导的良好契机,使教师能够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从课外活动中,我们还可以尽早发现各种各样的“尖子”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各种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

(三)课外活动的基本特征

1.自愿性

自愿性就是指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参加课外活动的项目。教育者可以对学生的选择加以指导,但不能做强制规定,自愿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前提条件。(www.daowen.com)

2.自主性

课外活动是学生独立自主开展的活动,它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充分享有自主、自治、自理的权利。教师在课外活动中仅仅起到辅导员的作用。

3.广泛性

课外活动的内容不受教学计划、大纲的限制,可根据参加者的愿望和要求,以及学校、班级不同的情况自行决定。凡是符合国家有关教育培养目标的各种活动,均可成为学生选择的活动内容。

4.灵活性

这是指课外活动在内容、要求、规模、时间、场地、形式以及参加的学生年龄阶段等各方面的灵活多样的特点。即课外活动在组织上的灵活性是吸引学生乐于参加活动的魅力之所在。

5.实践性

在课外活动中无论是文娱、体育、科技、劳动等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己创造、自己动手来完成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6.评价标准的多样化

同课堂教学通常采用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法不同,课外活动往往采用展览、汇报、讨论、交流、演讲、演示、运动会、黑板报、小发明、小创造、小课件、小设计等各种结果表现形态来展示教育效果,在评价标准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四)课外活动的目标任务

课外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的目标与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扩大、加深学生在的知识方面的广度和深度,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通过课外活动可以将学生已学得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在实践中获得感性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知识的记忆。并且在活动中锻炼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扩展知识领域,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与信息。

第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情操和文明行为。德育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的锻炼。课外活动的特点有助于寓德育工作于活动之中。通过课外活动生动形象的政治思想教育,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人生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树立远大理想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第三,在活动中发现学生的特长和,培养他们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在科学、技术、体育和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身体健康,生活愉快,精神焕发,并培养他们有独立工作与协作共处的能力及勇于探索、开拓的创新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