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班集体建立与管理-教育学

班集体建立与管理-教育学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中心环节工作,有必要对班主任如何组织与培养班集体进行专门的讨论。建立班集体是班级工作的基础。学生群体要成为班集体,必须经过班主任一系列的工作,努力创造建立班集体的条件,需要经过培养和提高的过程。这种班集体教育力量的作用与教育者的教育作用,都是同样重要的。培养、选拔积极分子和班干部,组成班集体的核心。这是组织班集体的关键。

班集体建立与管理-教育学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中心环节工作,有必要对班主任如何组织与培养班集体进行专门的讨论。

(一)班集体的建设与培养

班级和班集体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班主任工作的目的,更好地把握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简单地说,学生入学分班之后,就有了班级,但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陌生,虽在同一教室里学习,但关系并不是很密切,此时还不能说这些同在一起学习的学生是一个班集体。随着共同学习、活动的增多和班主任工作的开展,班级产生了班委会、活动小组等组织,同学之间开始彼此相识,逐渐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此时,班级就开始走向班集体。“班集体”这一概念最初产生于苏联,很多苏联著名的教育家经过实践和研究,概括过班集体这一概念的内容。比如,有共同的目标、有一定的组织机构、有规章制度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教育上接受了苏联关于班集体的理论。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界对班集体建设的研究,班集体这一概念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唐云增等学者综合各方面的观点,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方针,对班集体这一概念做出了较为科学的界定:班集体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导向,经过班主任为主的各种教育力量的教育培养而形成的具有良好的纪律、舆论、班风,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使班级全体成员德、智、体各方面素质不断提高的高级班级群体。[5]当班级成为班集体的时候,会对每个个体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建设班集体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建立班集体是班级工作的基础。学生群体要成为班集体,必须经过班主任一系列的工作,努力创造建立班集体的条件,需要经过培养和提高的过程。构成班集体的必备条件是: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健全的组织系统,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传统与作风。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一个班集体才算基本形成。

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在集体中,优良的学风班风,正确的舆论导向,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都有利于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这种班集体教育力量的作用与教育者的教育作用,都是同样重要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把这种教育力量称之为“平行教育影响”,建立健全良好的班集体,既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也是搞好班级工作的基础,班集体没有建立起来,一盘散沙似的,班主任就难以开展班上的工作,更谈不上教育力量。

建设与培养班集体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组织

建立并健全班级的组织机构,形成班级领导核心,是形成班集体的第一步工作。这项工作包括编组和选择培养班干部两个方面。

编组。一个班根据人数情况分成几小组,这些小组就成为开展班级活动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基本单位。分组时,应尽量合理搭配,组成合理的结构小组,便于学生互相督促和互相帮助,以及开展竞赛和评比活动。

培养、选拔积极分子和班干部,组成班集体的核心。班主任要在各项活动中留心发现积极分子,选择那些品学兼优,关心集体,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并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形成集体的核心。这是组织班集体的关键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他们的思想作风,往往决定了一个班级的面貌。因此,对班干部、积极分子不能只是使用,而是要教育培养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思想和工作负担。班干部要能积极向老师反映同学的愿望、要求和困难,并在老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是靠班主任培养起来的,班主任应经常和班干部一起分析研究班级情况,帮助他们制订工作计划,让他们了解班级工作的总目标和每项工作的具体目标,弄清完成这些工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以及可供选择的办法等等。

集体领导核心确定之后,班主任要进一步培养和扩大积极分子队伍,这样就可以把班上各项工作尽可能分配给更多的学生担任,减轻班干部的负担,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2.指导帮助班级学生确立奋斗目标

有了班级的组织机构,只是为全班同学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创造了条件。为使班集体成为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集体,还必须使全班有共同的正确的奋斗目标。目标是全班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是统一全班认识和行动的纲领,是激励全班师生为之奋斗的动员令。

确定班级奋斗目标应该注意的问题是:第一,奋斗目标必须和国家的培养目标一致,它是国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第二,目标应适合本班实际情况,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鼓舞作用;第三,目标应与当前形势的发展相协调,有利于各小组开展竞赛活动;第四,目标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前后衔接的;第五,前一个目标实现后应立即提出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以推动集体不断向前发展。

班主任在提出奋斗目标的同时,一方面要重视听取同学的意见;另一方面,要善于通过教育使班主任意图变为同学的认识和行动,这样才能体现出目标的实际价值。

3.制定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www.daowen.com)

为了使班集体的活动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每个班集体有必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班级的规章制度包括两种,一种是学校统一的规章制度,一种是本班单独提出规章制度或是学校某些制度的具体化。目前在我国中学中普遍实行的规章制度有: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守则、作息制度、卫生制度、课堂常规等。制度一经制定,就必须经常检查制度执行情况,实施必要的奖惩,以树立制度的权威,保证制度实施。

4.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还应该有优良的班风和传统,有正确的舆论,这种班风,传统和舆论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一个班级要树立正气,使同学敢于支持正确的言论和行为,抵制和反对错误的言论和行为。为此,班主任必须培养良好的班风,而培养良好的班风要从形成正确的舆论做起。所谓正确舆论,就是班上大部分学生对同学的行为和班上发生的事情能明辨是非,分清好坏。教师抓集体舆论要旗帜鲜明,把班上出现的好思想、好行为保持下来,并得到延续和发展。班上有了正确而健康的舆论,坏事在班上就得不到支持,就会很快被制止,遇到侵害班集体利益和违反学校纪律的事情,学生就会进行批评。班主任要通过批评与表扬,有意识地培养正确的舆论,教育学生以维护集体为荣,损害集体为耻。

5.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团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对集体目标的认同和成员间的密切配合,有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调动集体成员的积极性,提高集体活动的效率。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衷共济的新型人际关系,既是班级教育管理的重要目标,又是形成坚强集体的重要手段。

(二)对班集体的管理

班级管理主要指班主任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有意识地对班级成员、活动、环境条件等不断进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例如班集体的组织与建设、班干部的选择与使用、人际关系的调节与沟通、班级目标的决策与分解、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策划、班级教育资源的开发与配置等一系列活动都属于班级管理活动。

班级管理的基本环节,主要有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项。这四个环节共同构成班级管理过程。这四个环节可以分成七个步骤:第一步,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步,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三步,找出各种原因中最关键的原因。第四步,制订计划和措施。第五步,执行计划和措施。第六步,检查效果,发现问题,找出原因。第七步,总结经验,把效果好的纳入标准,对失败的提出防止再发生的意见。四个环节要按顺序进行,它靠组织的力量来推动,周而复始,继而不断。

班级管理民主化是班级管理的发展趋势,亦是现代学生喜欢的一种管理方式。一般来说,班级管理有如下几种模式:

1.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活动。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管理、控制和教育作用。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使班级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优良的班风。

2.平行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实质上就是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4.目标管理。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有学者曾对1161名中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要求中学生从列举的14项班主任的优良品质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6项,同时从列举的14项最常见的班主任的缺点中选出自己最反感的6项,结果是:学生最喜欢的班主任品质分别是,“教学认真,课上得好”占66.05%,“没有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占53.4%,“亲切和蔼,平易近人”占51.85,“理解学生,宽容大度”占45.82%,“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意见”占39.19%;学生最反感的班主任品质分别是,“有偏见,抱成见,在学生中分远近亲疏”占53.48%,“教学水平低,业务能力差”占47.37%,“过分严肃冷峻,令人望而生畏”占44.96%,“专横独断,对学生态度粗暴”占42.98%,“心胸狭隘,计较个人恩怨”占39.7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