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沿革:《教育学》相关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沿革:《教育学》相关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八次重大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在不断发展变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好地解决前七次课程改革遗留的课程问题,顺应世界课改的潮流,我国政府又开始了一场广泛、全面、深入、持久的课程系统改革。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沿革:《教育学》相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八次重大改革。

(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继承了旧中国中小学课程中分科目和活动的结构形式,发展并规范了集体活动形式,把课程分为朝会或课间会、周会、校内外活动以及校外社团活动等。教育部颁布了小学和中学两个课程计划,人民教育出版社选编、出版了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这次改革是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和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二)1953—1957年的第二次改革

教育和课程全面学习苏联,把苏联课程模式照搬到我国。取消了“课程”的提法,代之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法”等一整套专门概念及其理论,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科书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次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是: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课程体系,但模仿苏联的痕迹很深;课程变得过于繁多,教材又跟不上需要,致使教学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教学计划执行;部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不够紧密,课程甚至不尽合理。

(三)1958—1963年的第三次改革

1958年教育部调整、放权,允许各地自编教材。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下放了中小学课程教材制定和编写权限。1958年的“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1963年,教育部颁布了十二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第三套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相应的第四套教材。这些教学大纲和教材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受到各方面好评,并成为以后30多年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出现了新的动向:重视学科与育人的作用;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实行国定制和审定制相结合的教科书制度;重视地方教材和乡土教材的编写。

(四)1964—1976年的第四次课程改革(www.daowen.com)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破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处于无政府状态,中小学教学片面突出政治和联系实际,大幅度削减基础知识,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五)1978—1984年的第五次课程改革

以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为起点,开始了课程领域内的“拨乱反正”。1981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并修订颁发了五年制小学和中学教学计划。根据新教学计划的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立即组织编写了第六套教材。1984年,教育部颁发了六年制城市小学和年初小学教学计划,对数学、外语、自然常识、劳动课程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时对教学大纲也进行了重新修订,于1986年颁发了小学、初中各科教学大纲。

(六)1985—1991年的第六次课程改革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出台,为我国确定基础教育的课程的义务教育性质,实行课程教材多样化和三级管理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了固定的、充足的空间。

(七)1992—2000年的第七次课程改革

这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时期。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新的课程计划推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在不断发展变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与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我国中小学几乎都按一个模式办学,升学率成为评估学校的唯一指标;基础教育课程缺少综合性和弹性,课程体制和教材内容都为升学服务。这些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八)2001年至今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并开始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有别于应试教育的课程。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好地解决前七次课程改革遗留的课程问题,顺应世界课改的潮流,我国政府又开始了一场广泛、全面、深入、持久的课程系统改革。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原则,新课程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2002年秋季,实验进一步扩大到330个市、县,实验规模占学生数的10%~15%。2003年秋季,在全国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占同年级学生数的35%。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阶段。2005年,中小学各阶段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已进入新课程。2002年,教育部又全面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高中各科课程标准(除政治课程标准外)颁布,2004年秋季开始在部分省市实验。这次改革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不是新旧教材的替换,而是一次以课程为核心、波及整个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系统,是一场课程文化的革新,是教育观念与价值的转变,涉及课程的理念、目标、方法、管理评价等多个方面。这场改革仍在继续,成败与否有待实践的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