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主要国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改革课程方面出现了行政主体多元化、课程设置现代化等一系列趋势。[4]
(一)课程行政主体多元化
课程行政主体即决定课程设置与编制的主体。世界主要国家由于国家行政体制的不同,在课程管理上有的采取中央集权的模式,有的采取地方分权的模式,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都在改革和调整管理模式,呈现出课程设置与编制主体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化的趋势。
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如法国,对中小学课程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控制,无论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学校,中小学课程全部由国民教育部制定。1973年以后,法国开始课程行政改革,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方面的权力得到扩大,学校有10%的自由支配课程。而一些地方分权制国家,传统上是由地方政府和学校自主决定课程设置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纷纷开始加强国家对课程行政的干预。如美国,以往公立学校的课程一般是由州教育法规定的,州教育法原则上规定学校开设的主要课程门类和最低时数。每门课程选择哪些内容、应达到什么要求、采用什么教材等都由学校和教师自主决定。但自80年代以来,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联邦政府设立了全国统一的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以加强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宏观控制,由此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共同决定课程设置和编制的多元化结构。
(二)课程设置现代化
课程设置现代化的改革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以后波及全球。到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课程现代化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大,其突出表现就是把现代的科学、技术、文化的成果完整及时地反映到学校的课程中,具体体现在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上。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学科课程的设置、不同学科教学时间的配比等都随着科技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同时把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的一般原理和思想,以儿童能理解的方式及时地反映到教材中。
(三)学习历程个别化
学校教学从最初的个别教学发展到班级授课制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创造,它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为教育的普及做出了贡献。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人们开始认识到,班级授课制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因此,世界各国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个性化的教学,增强学制和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以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历程。如新加坡曾提出六条教育改革措施:允许课程要求有差异;学生学习年限不强求一致;采用多样化的考试和评估方式;对差生实行辅导与教导计划;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开设特别课程;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此外,一些国家还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开设微型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要。
(四)学科之间综合化
现行的学校课程主要是分科课程,从学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分科课程在所有课程类型中的历史最为悠久,直至今日,分科课程仍然是现代教育的基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学科分化和学科综合同时发展的趋势,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成为新的知识产生的条件,大量在综合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成为推动科技和学术发展的主要“生长点”。因此,各国都开始重视学科课程的综合化。具体表现在:
1.理科课程的综合化
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初等教育阶段理科教育中采用称为“科学”的理科课程。在高中阶段,各国采用不同的综合方式实行分科教学,课程的综合主要体现在理科类课程与应用的结合,通过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使学生综合应用一门或数门学科的知识,促使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综合理科的开发已成为世界理科课程改革的主流。
2.社会科目的综合化
社会的发展是各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事件往往不是孤立发生的,尤其在现代社会,社会问题只有运用综合的知识才可能加以解决。社会科目分割开来就无法解决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以综合的方式来进行一些社会学科的教育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的课程改革中,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了社会科目的综合,一方面,把不同的社会科目综合起来设立综合性的课程;另一方面,把一些社会问题研究作为课程,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实现多门社会科目的教学目标。
3.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统一
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自然规律,其本身并不解决价值观的问题,也就是说,它只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后者的任务往往是由人文教育完成的。世界发展的现实表明,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并未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相反却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都在日益恶化,人类开始受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自身的报复。面对这一现实,人们不得不思考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问题,思考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问题。重视学生人格的陶冶,既是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是各国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渗透成为90年代以来世界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资料卡片】
走近美国看教育[5]
对于我们,美国充满了神秘,而美国的基础教育,更是蒙上了一层神奇的面纱。借率团赴美访问之机,我在悄悄地搜寻着美国基础教育的谜底。而一旦揭开,所感、所思便油然而生……
一、爱国教育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美国是不讲政治的。其实,错了。
中小学生在上课前,有宣誓仪式。宣誓时全体学生立正站好,右手张开抚胸,二目平视,面向美国星条旗,口中念着誓词:“我宣誓忠实于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忠实于她所代表的合众国——苍天之下一个不可分割的国家,在这里,人人享有自由和正义!从现在起,我决心认真学习,学会关心,懂得分享,珍惜时光,过好每一天。”(www.daowen.com)
二、分享教育
分享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不可想象,一个从小霸气十足、贪婪无比的孩子长大后能与别人分享成果与快乐。
而这种分享,是与尊重他人连在一起的,人与人共同生活在社会里,地位是平等的。你不愿做的事不能强加给他人,甚至以你个人的意志去“霸占”他人的意志。
比如在剧场看戏,你不愿看可以打盹,可以睡觉,甚至可以悄悄离去,却不可以说话、喊叫乃至打呼噜。因为这样就妨碍了他人的艺术享受。在公共场合绝不能影响他人,要与他人分享快乐——这种公德教育从小抓得何等好呀!
三、娱乐教育
“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一种享受;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是一种惩罚。”
学生学习,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考试便是强制手段之一。那么,如何把枯燥的学习变成兴趣、快乐学习?则是教育者都在思索的。美国很注重基础教育的娱乐性。
美国实行小班制。小学的一个班最多不过20人。班小人少便于教育与教学,特别是在较大的空间里有学生们参与的教学。比如水、碱、糖、盐与火的转换关系,在中国这可是中学或高中的化学课程,而美国早在小学二三年级时孩子们就在玩中“做”完了。枯燥的说教一经转换成动手、娱乐,再小的孩子也乐意学,并牢记心中了。
四、市场教育
生活在商品世界里,对孩子进行市场教育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美国人的眼里,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市场上的勇士。于是,对儿童进行商品教育必不可少。
在美国,学习好不是唯一的本事。因为,学习好并不意味着将来走入社会就是高手。为此,在小学时学校就让孩子们在商海里学习游泳了。
有时,学校老师推来不少巧克力糖,分给学生们去做推销实习。怎么样能销出?那要看自己的本事。或带样品去寻找客户,或凭舌去说服买者,一旦有了购买者,还要下订单、签合同、收定款、送货。一个月以后,老师根据每个学生推销货物的多少打分评级,并且列入学期成绩。在美国,老师与学生最佩服的是脑子灵活、样样都会的人。
五、亲情教育
亲情教育,亦即孩子与父母的感情教育。这在人的一生中,同样十分重要。孩子在学校学到了知识,学校要求学生回到家里要主动向家长汇报,还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一五一十地讲给家长听。家长听了,全都明白就在学生的本子上签上自己的大名,第二天学生要把本子交给老师检查。一旦有哪个学生没有向家长汇报,必须补上,否则,要扣分。
学生要把学到的知识向家长汇报,达到了表达、交流、复习、巩固、亲情的多重目的。
六、节俭教育
应该说,美国人的生活十分富足,但从娃娃就对孩子进行节俭教育了。孩子小学一入学,学校就为你准备好了书、本、笔、纸、彩笔等,不用花一分钱,但算术、语文书则可能是旧的。书上有一个个的姓名,有的书上不下十几个。那是用过的同学的“留念”,可书上却绝对没有胡撕乱画的痕迹。在把书发给学生时,学生要依照表格上的项目逐条填写,诸如有无缺页、有无乱画、有无撕裂,等等。当你填好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后,这本书就属于了你。但到期末时老师就来收书,同样也拿来了那张你当时填写的表格,逐条验收。一旦验出你把书撕毁,就要付款2美元。
七、婚姻教育
在美国的许多初中、高中课程中,就设有与婚姻相关的课程。书中选编了世界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对婚姻与家庭的看法,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有的学校还开设了“模拟婚礼”,让每个学生找一位“模拟伴侣”,组成家庭,犹如孩子“过家家”,二人商量怎么过日子?怎么安排生活?甚至二人中一位有了外遇如何处理等。实际上,教育者是在让学生们早一点找到自己“未来的角色”。
(五)课程内容实用化
为了使课程能更好地适应世界快速变化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课程和教学的内容不断被突破,从“教材就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到“让世界成为学生的全部教材”。具体表现为:一是生活知识进入课程。即把生活知识作为课程进入基础教育的教学中,如开设消费者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社会生活教育、环境教育方面的课程,消费学、家政、健康等课程纷纷进入中学。二是职业化、乡土化课程不断得到强化,以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三是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进入课程,在课程中及时反映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