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摆脱“应试教育”倾向,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首先,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是应对21世纪科学技术挑战的需要。再次,实施素质教育又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潜在危机的需要。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而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时代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作为基础之基础的“基础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摆脱“应试教育”倾向,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

首先,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当前,我们国家已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的是要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在实现国家现代化这一宏伟工程当中,在完成新的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面临着资金、技术和物质资源不足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是人的素质和人才问题,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如同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也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指出的:“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资料卡片】

二十本必读书告诉我们什么[6]

美国教育机构把20本书列为高中学生求学期间的“必读书”,并说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且要参加相关内容的考试”。其中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弥尔顿的《失乐园》、柏拉图的《理想国》、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杰弗逊的《美国独立宣言》、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惠特曼的《草叶集》等。

仅从这些书目就可以看出,美国中学生的必读书都是不朽的经典著作。这里最多的是文学名著,也有哲学著作和政治性读物。文学作品则不仅有小说,也有戏剧史诗和抒情诗。从内容到作者,选择范围都是世界性的。

为啥要这样搞?我以为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学素养。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展现的是伟大的精神境界,能帮助人们抵抗丑恶、远离虚无、改造贫乏。拿厚厚一本书去考学生,我想绝不是考书中的字词、句意、修辞、语法等支离破碎的东西,而是作者的思想、书中的主题、艺术价值的审美,也许再加上指出该书的思想内容上或艺术手法上的局限或不足。是重在对作品的整体认知。

考试不需要名著,可人的素质的养成却难离伟大作品高雅的精神熏陶。读文学的、哲学的及其他领域的名著,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意义是创造,既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既是自我创造,也是创造世界。(www.daowen.com)

素质教育,并非只在课堂上、课本里。那些精美的名著,不也是它的良好载体吗?但愿大家都认识到这一点,为学子们开创些读经典的条件。

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是应对21世纪科学技术挑战的需要。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突破增多;学科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性,这就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不断调整、提高和发展自己。在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下,基础教育阶段具有特殊的意义,每一个人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要打好基础,具备基本素质,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地发展自己。

再次,实施素质教育又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潜在危机的需要。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诸如资源与能源匮乏、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与生态失衡等,这些带有全球性的问题对世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相当程度的威胁。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科学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高科技犯罪、网络综合征等问题。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诱发了某些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滋生和个人主义膨胀。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些人在追求物质享受中得到了快乐却没有感到幸福,物质的充实带来了精神的失落,物质的富有带来了精神的贫困。凡此种种,都呼唤着人类对道德规范的重新审视和关注,要求人们要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做人。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

(二)“应试教育”违背时代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基础教育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质量、效益上,我国中小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系统掌握是较扎实的;而现行教育中有很多优良的传统,它们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正是在过去的成就和各项改革探索的基础(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等)之上,才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充分肯定现行教育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应当承认,现行教育中也确实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在有些地区还相当严重,在局部地区甚至愈演愈烈。所谓“应试教育”,指的是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偏离了受教育者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迎接升学考试争取高分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体现出的,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以选拔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教育内容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只知功利,没有灵魂,只关心应试能力,不关心其他能力甚至排除其他能力,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效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而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为“应试教育”倾向、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困扰,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更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展对我国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它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教育界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批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