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育学:社会制约教育目的

教育学:社会制约教育目的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何教育目的的规定与实施都是人们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深思熟虑的结果,绝不是超社会、超历史的。(二)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教育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目的,很少反映社会生产力的要求,这也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这都说明了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各国的教育目的通常是由统治阶级在教育界的代表人物或国家领导人提出、确定,然后由政府以法律形式颁布实施的。从表面现象上看,它带有主观意志色彩,但它不是由人们凭空臆想出来的。任何教育目的的规定与实施都是人们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深思熟虑的结果,绝不是超社会、超历史的。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都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思想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一)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的性质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都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例如,原始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使儿童掌握原始的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经验和社会习俗;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少数统治者和为他们服务的“顺民”;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则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把资产阶级的子女培养成为统治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把劳动人民的子女培养成恭顺能干的奴仆;到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人才。可见,教育目的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述不同、内容不同,但都有其共同特点,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目的总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经济服务的,“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目的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

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教育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劳动力的再生产必然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所提出的要求,也必然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求培养人的规格,如知识、智能、体力与之相适应。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目的,很少反映社会生产力的要求,这也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对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还没有提出必须接受学校教育训练的要求。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大工业机器生产的出现,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于是,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的专门训练,这种要求就明显地反映到学校教育目的中来。随着当代科学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资产阶级把教育看作是培养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合格劳动力的手段。于是,生产力对制定教育目的的要求更为明显地表现了出来。特别是当前新技术革命兴起的年代,教育必然要承担起培养具有现代科技水平的新型劳动者的任务。因此,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分工、职业工种的转换,已日益成为确定现代教育目的的依据。

(三)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www.daowen.com)

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习惯、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等。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特征的表现,它使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例如,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一贯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而西方各民族则非常重视宗教意识的培养。这都说明了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四)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在制定教育目的或规定培养目标时,必须注意到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作为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以便使教育目的更有利于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是教育活动对象区别于其他活动对象的显著特点,教育目的的提出不能不考虑到这个特点。

总之,制定教育目的不能主观臆断,而应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以上影响教育目的的各个因素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目的方向和性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水平和实现;民族文化传统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制定和实施的必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