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及班级授课制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及班级授课制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同时教育具有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以往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再也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对人才数量的需要,随之就出现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及班级授课制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同时教育具有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这种制约是客观地存在的,只有认识它,才能把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规律,教育本身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育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促进社会的进步。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性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因为教育本身不创造经济效益,而办教育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多少,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关系密切,所以,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提出相应的要求。一般来说,生产力发展水平需要教育培养具备相应素质的劳动者,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古代社会,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的要求不高,文盲可以胜任生产劳动,因而教育不承担培养从事生产劳动人员的职责,只是需要培养社会需求量比较小的管理者,教育的生产性不明显。所以,当时的教育规模小,发展速度慢。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机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对劳动者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的要求,推动教育必须扩大规模并加速发展,以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发展速度亦愈来愈快。此外,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了,也能为教育发展提供足够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教育的发展。因此,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劳动者把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通常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社会,不仅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比较高,而且社会分工也会越来越细,新的生产行业不断增加,教育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做出调整。在确定教育目的时,必须考虑生产力对劳动者整体素质的要求,培养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需要的质量规格人才。根据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各级各类学校在确立培养目标时,也必须考虑各行各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对应质量规格的人才。一般来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势必引起社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等的变化,需要各种相应的人才,因而必须不断地调整教育结构,以培养所需人才,服务于社会。所谓的教育结构,是指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学校教育的组合和比例的构成。只有教育结构合理,始终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才能使教育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要,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结构失调,导致人才过剩或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现象。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都是反映教育要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只不过它们各自的指向性存在差别。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所有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整体规定,而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各自培养人才的质量规定。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也不一样。要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就需要相对应的教育内容,设置相关的课程。如在古代社会,由于产力发展水平低,学校教育只是培养管理者和统治者,因而学校教育课程以社会学科为主,形成以哲学、政治、道德宗教、语言、文学、管理等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就很少很少。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科学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快速提高,对劳动者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学校教育课程不断地更新,出现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的课程体系。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因而也就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改革也就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心。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就制约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的古代社会,对人才数量的要求不高,人们凭借从上一辈传承下来的经验就可以胜任生产劳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到学校接受生产劳动的知识。因此,学校教育通过一对一的个别教学形式就能满足社会对统治者和管理者人才数量的需要。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掌握的知识和科技要求愈来愈高,劳动者不接受学校教育掌握相关知识就胜任不了生产劳动。因此,教育就逐步普及,且普及的程度越来越高,各国相继实施义务教育和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就是证明。以往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再也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对人才数量的需要,随之就出现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可以大面积培养人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数量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也不断地催生出新的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从口传面授、观察模仿到以语言为主的方式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在学校教育中使用;从演示法、实验法等到幻灯、收录机、电视机等电化教育手段的使用,现在又出现了网络、多媒体、卫星等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无不说明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性(www.daowen.com)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教育阶级性就反映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使教育为本阶级服务,按照自己的意志开展活动,就必须采取措施掌握教育的领导权,控制教育。一般来说,统治阶级主要通过以下手段来把握教育领导权:一是颁布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令法规,以强制的手段调控和监督教育活动;二是运用手中的权力任免教育行政官员、控制教育经费、确定选拔教师标准和规范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言行;三是制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规定教育内容,培养符合自己思想意识的人才。通过这些,确保统治阶级对教育领导权的绝对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一个社会谁受教育、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是由这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在原始社会里,由于没有国家、没有政权、没有阶级,人人平等,教育就具有全民性。进入古代社会,出现了阶级,统治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不平等,因而受教育权也就不平等,只有统治阶级子女才享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被统治阶级子女没有与统治阶级子女接受相同学校教育权,教育阶级性突出。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尽管统治阶级高唱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公平公正,甚至在法律上废除受教育者的阶级、社会地位等差别,形式上彼此受教育权平等,但实际上由于经济条件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受教育权是不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则不同,社会主义人民当家做主,教育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受教育权才是平等的。所以说,受教育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受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体现出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受其政治经济制度制约。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需要的人才质量规格也不同,即教育目的不同。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总是以巩固和发展本阶级利益为根本宗旨,制定教育目的,确定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统治阶级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等等需要通过教育传递给百姓或者下一代,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统治阶级制定教育目的的时候,总是要考虑本阶级政治经济制度的需要,为本阶级培养合格人才。虽然教育目的受政治经济制度制约,但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制约教育目的。因此,政治经济制度就只能制约部分教育内容。一般而言,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与其有关的思想意识、政治制度、道德规范、民族文化等等内容,不是制约全部教育内容,那些与生产力有关的内容不受政治经济制度制约。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性

文化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一般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层面,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又深受文化的影响,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性主要表现在:影响教育目标;影响教育内容和方法;影响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教育策略的运用。如传统文化中形成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文化理念反映在教育上就出现了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唯师是从,导致学生缺乏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20世纪20年代,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发起的乡村教育运动就是当时社会思想的反映;等等。对学生直接影响的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如学校环境文化等)、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如规章制度等)和学校的精神文化(如校风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校园文化的好坏息息相关。学校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并不是说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就可以决定教育。事实上,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果教育失去了相对独立性,时时处处都受社会所制约,就很难发挥它应有的社会功能,其社会价值也就被大大地削弱。教育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具有的内在规律,使其有自身的运行轨迹。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活动,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虽然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但它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否则,教育就会严重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效率。二是教育具有继承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思想、制度、内容、方式方法等等,受历史所制约,服务于一定的社会。但其中某些内容可以为后来的社会扬弃、借鉴和运用。如《学记》中启发式教学、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等思想,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等方法,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等教学组织形式,今天仍然提倡并运用。三是教育与社会发展是不均衡的。教育与社会发展往往是不均衡的,或落后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或超前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利于教育发挥其社会功能。只有教育适度的超前,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合格人才,推动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体现出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总之,教育是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的,它只能是相对的独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