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含有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具有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教育层次。至于教育由哪些要素构成,在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中存在一定的分歧。一般来说,大多数学者认为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一)教育者
教育者即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实施教育的人。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对教育者的认识,可以从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分开来理解。从广义教育来看,教育者可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学校中的教师、家庭中的家长、校外教育机构中的工作人员、社会教育中起教育作用的人员等等。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教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从狭义教育来看,教育者主要是指获取教师资格证在学校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他们承担教书育人、推动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发展并成为合格社会人的重任。(该内容“教师”一章将有详细论述)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即接受教育和从事学习的人,也就是学习者。在广义教育中,几乎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教育者,只要个体向别人学习,他就是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是指获得入学资格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相对固定的对象——学生。学校的学生分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专科生/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在教育中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因此,学校教育活动要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育效果。(该内容学生一章将有详细论述)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在教育三要素中属于“物”的要素,是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所有信息,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媒介”的总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桥梁纽带要素,它连接教师与学生,既是老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依据。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教育环境等。
1.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指传播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的总体系,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加工的影响物。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中,它包括人类社会各种领域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也体现在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中,就其表现形态来说,有物质的、符号的、精神的、行为的,主要内容涉及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以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形式固定下来。
教育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及不同的教育情境、不同的教育对象上都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教育内容受多种因素制约,制约教育内容(课程)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知识和儿童三大方面的因素。(该内容“学生”一章将有详细论述)
2.教育媒体
教育媒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传递教育内容以及其他信息的载体。同样的教育内容,可使用不同的媒体。教育媒体具有多种形式,从口头语言到图片、书面印刷、录音磁带、录像带、电影、电视、计算机程序等。
教育媒体的功能有:
(1)借助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信息传递的多渠道,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并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2)教育媒体中有些是对学习材料的记录、固定和保存,它给学生以间接的经验,还能控制学习的进程和速度,教育媒体还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学生容易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里要注意教育媒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作用。它包括机械媒介(如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如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积极的大众媒介在丰富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但大众媒体也表现出消极一面,如信息过量、杂乱和接受者的一知半解,带来学习上的浮躁和正规学习时间的减少,有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也会削弱学校教育的成效,所以学校应有效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积极面,抵制和克服消极面。
3.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是帮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及技术手段。教学手段可分为真实性、模拟性和符号性三类。真实性的如实物、现场、标本等,模拟性如模型、图片、电视等,符号性如教科书、图表、地图等。
当前教育手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现代教学技术指在教学中使用传递信息的媒体和进行教学的技术手段,其作用是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和个别化,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其主要功能有:(www.daowen.com)
(1)能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等全部再现于课堂,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变化发展。
(2)能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3)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
(4)能增进教学效率。
(5)能提高信息的增殖率,扩大教学规模。
4.教育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教育工作者应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科学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活动方式方法,追求教育活动的最优化。
教育活动方式主要有四种:以完成课程计划内的学科的教与学为主要任务的学科教学活动,简称教学活动。由学校组织的以培养、发展学生兴趣爱好与特长或其他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外的各种社团、小组活动,以调节学生课余生活为主要目标的娱乐活动和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的课外体育活动,统称为课外活动。以学生班级集体的形成与发展,集体中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以班级、少先队、共青团等学生组织为单位进行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简称班级、团队活动。
教学活动的运行方式有:(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方式;(2)教师指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教学方式;(3)既重视传授与学习书本知识,又重视学生自己活动的教学方式。
5.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活动所需要的诸多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由人、财、物、事、时空等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包括物质环境,如校舍建筑、教学设备;社会环境,如学校中的社会交往、学习气氛、各种关系、社会信息、生活经验等。
(1)各种教育设施。从外环境看,包括教室、宿舍、图书馆、礼堂、办公室、实验室、操场、食堂、各种绿化设施等;从内环境看,有课桌椅、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电化教学设备、文体器材等。
(2)社会信息。各种社会信息通过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等对教育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有时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有时又成为一部分教育资源,有时又成为“平行教师”,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
(3)人际关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生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它们可以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情绪、认知和行为,从而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影响教育活动的过程和效果。
(4)校风、班风。校风指学校的社会气氛,表现为学校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积极的校风使师生员工振作、轻松、高效而有成就感、荣誉感,能凝聚起集体创造共同的成果,从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消极的校风则使学校工作涣散、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学校工作运行低效。班风指班级所有成员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一种教育力,是影响整个班级群体生活的规范力量。
(5)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指班级集体在教室里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它包括了师生的心境、精神体验、情绪波动、师生间的感受、对活动的态度等。
(6)空气、温度、光线、声音、颜色、气味,这些因素不仅会引起教师和学生在生理上的不同感受,也会引起师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