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研究教育现象的常用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和历史研究

研究教育现象的常用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和历史研究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教育科学规律的常用方法有:(一)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按照预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以便取得全面的完整材料的方法。这是教育科研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取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调查法常同观察法、历史研究

研究教育现象的常用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和历史研究

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教育科学规律的常用方法有: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按照预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以便取得全面的完整材料的方法。这是教育科研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取得大量的感性材料。

观察的步骤是:

第一,制订观察计划。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确定观察方法和进行观察的手段。

第二,按计划进行观察。观察时应严格按计划进行,应集中精神,记录观察结果,并把观察中的特异情况记录下来,以备研讨。

第三,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的观察材料利用统计技术进行整理汇总,对典型的材料进行分析。观察有时需要多次才能完成,甚至要做长期的追踪观察,以资比较。

观察法作为一种简单的教育研究方法,其主要优点是:(1)它能通过观察直接获得资料,不需其他中间环节,观察的资料比较真实。(2)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能获得生动的资料。(3)观察具有及时性的优点,它能捕捉到正在发生的现象。(4)观察能搜集到一些无法言表的材料。

但是,观察法也存在明显的缺点:(1)受时间的限制。某些事件的发生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过了这段时间就不会再发生。(2)受观察对象限制。如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有些秘密团伙一般不会让别人观察。(3)受观察者本身限制。一方面人的感官都有生理限制,超出这个限度就很难直接观察。如观察者只能观察外表现象和某些物质结构,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观察结果也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4)观察法不适于大面积调查。

(二)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其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控制和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通过观测与所控制的条件相伴随的教育要素或教育现象变化的结果,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教育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对所有可能会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都做了充分的控制的实验。如在实验中对实验进行平等的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特征相同,对实验环境做了充分的控制,对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做了彻底的排除或抵消。然而,教育实验的对象是人,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动物,我们不可能像自然科学实验室里的实验那样将学生禁锢在实验室内,严密控制他的思想和行为。因而实验室实验在教育领域很少使用。

自然实验是在正常情况下进行,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正常生长与发展,有时也对实验对象稍微进行人工控制,在人工设置的条件下进行,以取得更加准确的材料和数据,但总体是在自然正常的情况下进行。这种实验具有更大的代表性和实效性,因而现实教育实验法多采用自然实验法。

没有教育实验,严格地说,就没有真正的科学教育。教育实验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准备实验、实施实验、总结与评价实验这三个基本阶段。具体实验的步骤是:

第一,准备实验。包括拟订实验计划,选好实验对象,确定实验的方式,想好实验手段。

第二,实施实验。实验的操作实施阶段,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人工设置实验条件,需要认真做好实验观察与记录,需要得到实验数据。

第三,总结与评价实验。处理好实验结果,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必要时可进行反复实验,以验证结论的可靠程度。

【资料卡片】

5名中国教师到英国顶尖中学教书:“差点被这群学生逼疯”[4]

“中国化的英国学校”是由英国BBC发起的一项研究项目,他们在英国博航特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邀请5名中国教师授课,课程、作息均遵循中国学校的习惯。

“中国实验班”有50名13至14岁的9年级学生,同年级的其他学生则由英国教师指导,最后两组学生接受测验——比较数学、科学和普通话能力。这些经历被全程跟拍,并制作成纪录片

据BBC报道,“中国实验班”的班主任由数学教师邹海连(音)担任,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邹海连称,BBC选教师时相当严格,教师除了必须在中国基础教育体系内工作、从事英语语法、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学不少于5年,还要具备全英文授课的能力。

2015年春天,“中国实验班”正式开班。实验过程中,中式教育遇到了“水土不服”。

原本,邹海连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很有信心,在博航特他第一次教勾股定理时,决定让学生们先推论、证明再运用该定理。

“中国的数学教学非常注重这个过程,但不少英国学生认为没有证明勾股定理的必要,知道如何使用就够了。”邹海连告诉BBC,“我逐渐熟悉英国学生的学习习惯,但是我依旧坚持我自己的教学方法。”

邹海连从中国为学生们带去了70片套环。在课堂上,他指示学生练习解开套环,并作为小礼物保存好。可晚课后检查教室时,他发现了尴尬的一幕:有些学生将套环留在课桌上,更有甚者将其落在了地上,空盒子也满地都是。

邹海连回忆,BBC多次强调,希望他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穿校服、每周举行一次五星红旗升旗仪式、课前做早操、课间做眼保健操、自己打扫教室,这些都被带入了英国学校,一个月来,师生积怨不少。

来自西安的教师杨君(音)坦言:“在中国,我是不需要管课堂纪律的……而在这里?管纪律简直是课堂上最有挑战性的事情。”在BBC提供的纪录片截图中,授课的中国教师,与座位上欲扔纸飞机的学生形成强烈对比。

“有一天我在上课,突然有一个女生大哭着跑了出去,我还以为她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名老师回忆,“结果原因竟然是这个女孩得知她的偶像泽恩·马利克宣布退出乐队。”这名老师难以理解,这样的原因竟能导致“如此情绪化的举动”。

体育课也出现问题。纪录片中,两名英国学生无法承受中国式体育课的“高强度竞争性”,哭了起来。

尼尔校长表示:“中国式教育和英国青少年的文化价值观有一定的冲突。我们的学生习惯在课上向教师提问,并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教师的尊重。且英国学生更喜欢多样的学习方式。他们不习惯和同一批学生,一起困在一个偌大的教室里学习有限的课程(注:英国课堂规模较小,并采取走班制)。”

(三)调查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考察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教育实践的方法。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通过访问、开调查会、发问卷、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调查法常同观察法、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

调查法的步骤是:

第一,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订调查计划、表格、问卷和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及各种必要的安排。

第二,按计划进行调查,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做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三,整理材料,研究情况,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法能搜集到难以从直接观察中获得的资料。调查法应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时间上,观察法只能获得正在发生着的事情的资料,而调查法可以在事后从当事人或其他人那里获得有关已经过去的事情的资料。在空间上,只要研究课题需要,调查法甚至可以跨越国界,研究数目相当大的总体以及一些宏观性的教育问题。调查法还具有效率较高的特点,它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资料。调查过程本身能起到推动有关单位工作的作用。由于调查法不局限对于研究对象的直接观察,它能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取材料,故有人把调查法称为间接观察法。

【资料卡片】

学业受挫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及成因与对策研究[5]

对象: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第一学期开学初参加补考的423名不及格学生。其中男生299名,占70.69%,女生124名,占29.31%;本科学生105名,占24.82%,专科学生318名,占75.18%。423名不及格学生分别来自数学教育、中文教育等7个师范专业和应用电子、贸易经济等13个非师范专业,其中一年级学生190名,占44.92%,二年级学生138名,占32.62%,三年级学生95名,占22.46%;学生年龄范围在17~22岁,平均年龄为18.87岁。

方法:采用国内较经常使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简称SCL-90,以下同),用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利用补考考试前20分钟,以补考考场为单位,由经过培训的监考教师统一发放问卷,统一指导语,统一收回问卷。调查时间是2003年3月1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3份,收回有效问卷408份,收回率96.45%,其中男生261例,占63.97%,女生94例,占23.04%,另有53例未注明性别,占12.99%。统计处理按因子分<1.8分为正常,1.8分至2分为轻度异常,2分至3分为中度异常,3分以上为重度异常(病态可疑)。显著性检验用Z检验的方法。

(四)统计法

统计法是把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所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研究的问题得出数量分析的结果的一种方法。这是数理统计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统计法可用于研究教育问题各个方面,如对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对课程分量规定的测定,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科学的比较等等。

统计法分为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两种。描述统计主要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汇总、图表描述、概括与分析等统计方法。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两个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描述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基础和前提,推断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核心和关键。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描述统计研究情况,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同时,还可进一步使用推断统计法,即利用描述统计取得的信息,通过局部去推断全局的情况。

统计法一般分为两大步骤:(www.daowen.com)

第一,统计分类。整理数据,列成系统,分类统计,制统计表统计图

第二,数量分析。通过数据进行计算,找出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以便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掌握统计法,必须学会科学的推理方法和掌握统计计算的技术,有关的统计法的学科是教育统计学。

(五)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对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方法。个案研究法追踪研究某一个体或群体,包括对一个或几个个案材料的收集、记录,并写出个案报告,个案研究法多与观察法结合使用,因而个案研究法亦称个案历史法、个案调查法,也叫追踪研究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尽管个案研究以某个或某几个个体作为研究的对象,但这并不排除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一般情况,也不排除在个案之间做比较后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对个案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属于判断范畴,而非分析范畴,个案研究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判断提供经过整理的经验报告,并为判断提供依据。

个案研究的优点是案例多来自生活实际,研究结果能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个案研究适合个体研究者,无须小组研究或集体研究;个案研究适合追踪性成长性研究,是教育研究非常独特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的不足是,研究耗时长,研究对象少,研究结果不易归纳为普遍结论,研究的严肃性容易受到质疑等。因而个案研究多作为补偿性研究方法而非作为主流性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的进行步骤为:①确定个案研究对象。②进行调查、追踪研究,收集材料。③进行个案分析,写出分析报告。

【资料卡片】

陈鹤琴:观察记录儿子成长808天之后……[6]

1919年的秋天,时年27岁的陈鹤琴,满腔热忱地加入由郭秉文(新教育改革运动代表人物)主持的南京高师,开始了他的教育家人生。然而,面对当时80%民众是文盲、举国贫困的现状,陈鹤琴很快意识到要想改变国家命运和旧的教育模式,光从高等教育这一端进行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源头的幼儿教育抓起。

回国一年后,陈鹤琴迎来了生命中重要的“杰作”,长子陈一鸣出生了。这个生于1920年深冬的孩子,成为溯源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发展难以绕过的一个名字。他在出生后的2秒钟开始大哭;45分钟后哭累了,开始打哈欠;12小时后撒下人生的第一泡尿;第8天,喝完奶后他闭着眼睛笑了……记下这些细节的正是他的父亲

当年的陈鹤琴,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的教务长,留洋归来的心理学、儿童教育学教授。初为人父的他开始了对儿子的连续观察,将一鸣在各种场合、环境中的表情、动作,用文字和照片详细记录下来,并对这些表情和动作所反映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予以对比研究。

比如,第226天的记录是这样的:“他祖母时常抱他下楼到外边玩耍,今天他抱在祖母手里看见楼梯,身子向着楼梯就要下去,他祖母特意转身向房里走,他就哭了;再抱向楼梯他就不哭,后来抱他下楼去,就很开心了。”

这里可以表示他:①知道方向。②喜欢到外边玩去。③记得从楼梯可以出去。④意志坚强。

1岁4个月时是这样的:“有一天早上他手触着没生火的冷火炉,就缩手在衣裳上擦着,他的意思是以为火炉是有火的。”

这里有几点:①他把火炉同“热”联系起来。②小孩子容易患错觉的毛病。③他以为手上的热可以擦去。

这种动作他并没有看见人做过,人也没教过他,大概是自然发生的。

一个崭新的生命按照既有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父亲陈鹤琴的观察与实验,因此盎然有趣。家庭变成了实验室,妻子和母亲成了他的助手,儿子成了研究对象与成果。这项观察和研究整整持续了808天,相关的照片和文字记载,汇集成十余个笔记本。直到1925年,相关观察和研究终于整理成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专著《儿童心理之研究》。

(六)教育行动研究法

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方法,是通过实践者自身的实践进行的一种研究方式。它是库尔特·勒温于1944年提出的概念。他指出:“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完成,研究成果为实践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和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这可以看作是行动研究的雏形。

教育行动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解决某一问题为导向的现场研究;二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研究;三是以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合作方式进行研究;四是在动态环境下能在较短时间内显示出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和效能。教育行动研究所追求的是实际成效,而要可靠地确定行动成效及行动的结果与行动本身、活动环境之间必然的联系,就必须做专门的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旨在提高教育行动的自觉程度,使行为者从被动变为主动,直到获得行动的自由。

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是通过日常观察和记录、开会讨论、录音录像、个案研究、个人报告、阶段报告等手段来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它的科学性是建立在计划、行动反馈、调整基础上的自我调整的螺旋结构,以及对这一结构进行评价的及时性准确性和落实各个程序步骤的具体技术上的。其实施步骤一般如下:

第一,预诊。用分析和评判的眼光对待每一个看似平常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

第二,初步研究。成立由研究者、教师、家长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预诊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充分发表对问题的看法,或许这些看法是分散的、不全面的,但是所有这些都将成为制订总体计划的参考意见。进行初步研究时,研究小组的成员首先必须做到尽可能地占有资料,包括所有与这一问题有关的文字、图片、录音等资料,并且将在小组讨论中得到的启示带到全体人员中去,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订做好诊断性评价。

第三,拟订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系统化,也是行动研究过程中各个步骤得以落实的蓝图。教育行动研究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要根据行动中的信息反馈,对计划即时进行修改或更正。

第四,制订具体计划。这是总体计划实现的具体措施,对它的先后顺序的安排将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

第五,行动。这是落实行动具体计划的重要一环,也是整个研究工作成效的关键。因为这里所说的行动,并非是对原先行动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基本设想、总体计划、具体计划指导下,在研究人员、行动人员、家长及教师的共同协作下,对原先行动加以干预,乃至代之以研究所要形成的行动过程。

第六,研究结果的总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也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环节。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做出解释。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并非以解释的完美与否为标准,而是以实际问题解决的程度为依据。

从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动态之中,都是可以修改的;包括研究者、教师和家长在内的全体小组成员都要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贯彻始终的。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教育学?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是怎样的关系?

2.梳理教育学萌芽、产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事件、观点。

3.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4.什么是教育科研,为什么教师要进行教育科研?

5.简述教育科研的步骤。

6.分析教育科研各个方法的优缺点。

【注释】

[1]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舒炜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70页。

[2]〔德〕康德:《康德论教育》,瞿菊农编译,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19页。

[3]同上,第9页。

[4]资料来源于澎湃新闻网,2015年8月4日发布,记者韩晓蓉,节选。

[5]史小力,杨鑫辉:《学业受挫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及成因与对策研究》,载《心理科学》,2004年第4期,第974~976页。

[6]向向,陈鹤琴:观察记录儿子成长808天之后[J],心理育儿杂志,2016年第10期,节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