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热稳定性差及不易蒸发以及含有非挥发性的样品,常常采用液相色谱法。但由于液相色谱分离要使用大量的流动相,因而在进入高真空度的质谱仪之前如何有效地除去流动相而不损失样品,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难题之一。液相色谱和质谱的接口现在广泛使用的是离子喷雾和电喷雾技术,该技术有效地实现了液相色谱与质谱的连接。
(1)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色谱条件的选择
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时,对于色谱条件重点考虑流动相、样品性质及色谱柱的选择,具体要求有以下几个。
①流动相的选择。
常用的流动相为甲醇、乙腈、水和它们不同比例的混合物以及一些易挥发盐的缓冲液,如甲酸铵、乙酸铵等,还可加入易挥发酸碱(如甲酸、乙酸和氨水等)调节pH值。
a.梯度:梯度的起始避免从纯水相开始。
b.缓冲溶液: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接口避免进入不挥发的缓冲液,避免含磷和氯的缓冲液,含钠和钾的成分必须<0.5 mmol/L(盐分太高会抑制离子源的信号和堵塞喷雾针及污染仪器)。若含甲酸(或乙酸)<1%,含三氟乙酸≤0.2%,含三乙胺<0.5%,含醋酸铵<2 ~5 mmol/L,进样前一定要摸好液相色谱条件,能够基本分离,缓冲体系符合质谱。避免使用硫酸盐、磷酸盐和硼酸盐等非挥发性缓冲剂,需用挥发性缓冲剂如乙酸铵、甲酸铵、乙酸、三氟乙酸(TFA)、七氟丁酸(HFBA)、氨水、氢氧化四丁基铵(TBAH)等代替。
c.流动相pH值:当用挥发性酸、碱,如甲酸、乙酸、三氟乙酸和氨水等代替非挥发性酸、碱时,pH值通常应保持不变。
d.流动相的选择:对于反相流动相,可选择甲醇和乙腈;正相流动相可选择甲醇、乙腈、异丙醇和正己烷。
e.流动相调节剂:为了取得较好的分析结果,可根据质谱离子模式,向流动相中添加适当的调节剂,如正离子模式,可添加甲酸、乙酸和三氟乙酸(依据化合物性质);负离子模式可添加氨水;同时适用于正离子和负离子可添加甲酸铵或乙酸铵。
特别注意的是,有些添加剂不但不会改善分析结果,反而会对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不良影响,如金属离子缓冲盐影响离子化;表面活性剂影响去溶剂化过程;离子对试剂可以离子化,而导致高背景噪声;强离子对试剂可与待测物反应,导致待测物不能离子化。
f.应根据具体的实验条件和样品的性质,选择最佳的液相流速,可采用内径较小的色谱柱(微径柱)和柱后分流(低流速下,浓度型检测器,不影响灵敏度)的方式。
②样品性质。
a.样品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不宜过大(<1000),分子结构中不含有极性基团。
b.样品溶剂中应添加适当甲醇(尤其是只溶于氯仿的溶剂),以利于质子传递而获得较好的响应信号。
③流量和色谱柱的选择。
a.不加热电喷雾电离源的最佳流速是1~50 pL/min,应用4.6 mm内径液相色谱柱时要求柱后分流,目前大多数采用1~2.1 mm内径的微柱。
b.大气压化学电离的最佳流速是1.0 mL/min,常规的直径4.6 mm柱最合适。
c.为了提高分析效率,常采用<100 mm的短柱,这对于大批量定量分析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2)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质谱条件的选择
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时,质谱条件的选择应考虑三个方面:电离模式的选择、多反应监测参数优化、离子源参数优化。
①电离模式的选择。
a.电喷雾电离。适用于离子在溶液中已生成,化合物无须具有挥发性的样品,是分析热不稳定化合物的首选。该种电离模式除了生成单电荷离子之外,还可生成多电荷离子。(www.daowen.com)
正离子电喷雾电离模式:第一,适合于碱性样品,可用乙酸或甲酸对样品加以酸化。样品中含有仲氨或叔氨时可优先考虑使用正离子模式。第二,使用酸性流动相。
负离子电喷雾电离模式:第一,适合于酸性样品,可用氨水或三乙胺对样品进行碱化。样品中含有较多的强负电性基团,如含氯、含溴和多个羟基时可尝试使用负离子模式。第二,有杂原子,可失去质子,如-COOH、-OH。第三,中性偏碱性流动相。
b.大气压化学电离。适用于离子在气态条件中生成,具有一定的挥发性的、热稳定的化合物,该种电离方式只生成单电荷离子。
适用样品包括:第一,相对分子质量和极性中等的化合物:脂肪酸、邻苯二甲酸酯类;第二,不含酸性和碱性位点的化合物:碳氢化合物、醇、醛、酮和酯;第三,含有杂原子的化合物:脲、氨基甲酸酯;第四,电喷雾电离响应不好的样品。
应避免的样品是在汽化过程中热不稳定的化合物。从保护仪器角度出发,防止固体小颗粒堵塞进样管道和喷嘴,污染仪器,降低分析背景,排除对分析结果的干扰。
溶液化学参数:与电喷雾电离源相比,对溶液化学作用不灵敏;与电喷雾电离源相比,更耐大的流速;适用电喷雾电离源不宜的一些溶剂。
②多反应监测参数优化。
多反应监测参数的优化,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a.全扫描或选择离子扫描。优化毛细管出口电压,保证母离子的传输效率。
b.子离子扫描。使用已优化好的毛细管出口电压,选择定性定量离子,优化碰撞能量,得到优化子离子的响应。
c.多反应监测定量。使用已优化好的毛细管出口电压和碰撞能量,优化驻留时间。
③离子源参数优化。
离子源参数的优化设置直接影响分析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a.干燥气温度及流量的优化:影响去溶剂干燥效果。
b.雾化器压力或喷针位置的优化:影响雾化效果。
c.其他辅助雾化干燥气参数的优化:提高干燥雾化效果,匹配高流速条件。
d.毛细管电压的优化:影响电离效果及源内诱导裂解。
(3)定性分析
单级质谱分析通过选择合适的全扫描参数来测定待测物的质谱图。串联质谱分析则选择化合物的准分子离子峰,通过优化质谱参数,进行二级或多级质谱扫描,获得待测物的质谱。高分辨质谱可通过准确质量测定获得分子离子的元素组成,低分辨质谱信息结合待测化合物的其他分子结构的信息,可推测出未知待测物的分子结构。
(4)定量分析
采用选择离子监测或选择反应监测、多反应监测等方式,通过测定某一特定离子或多个离子的丰度,并与已知标准物质的响应比较,质谱法可实现高专属性、高灵敏度的定量分析。外标法和内标法是质谱常用的定量方法,内标法具有更高的准确度。质谱法所用的内标化合物可以是待测化合物的结构类似物或稳定同位素标记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