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山莴苣、苦莴苣、山马草、野莴苣。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垂直直伸,生多数须根。茎直立,单生,高0.4~2 m,基部直径3~10 mm,上部圆锥状或总状圆锥状分枝,全部茎枝无毛。全部茎叶线形,中部茎叶长达21 cm或过之,宽0.5~1 cm,边缘大部全缘或仅基部或中部以下两侧边缘有小尖头或稀疏细锯齿或尖齿,或全部茎叶线状长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倒披针状长椭圆形,中下部茎叶长13~22 cm,宽1.5~3 cm,边缘有稀疏的尖齿或几全缘或全部茎叶椭圆形,中下部茎叶长15~20 cm,宽6~8 cm,边缘有三角形锯齿或偏斜卵状大齿;全部茎叶顶端长渐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渐狭,无柄,两面无毛。头状花序果期卵球形,多数沿茎枝顶端排成圆锥花序或总状圆锥花序。总苞长1.5 cm,宽9 mm,总苞片4层,外层卵形或长卵形,长3~3.5 mm,宽1.5~2 mm,顶端急尖或钝,中内层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 cm或过之,宽1~2 mm,顶端钝或圆形,全部苞片边缘染紫红色。舌状小花25朵,黄色。瘦果椭圆形,长3~5 mm,宽1.5~2 mm,黑色,压扁,边缘有宽翅,顶端急尖或渐尖成0.5~1.5 mm细或稍粗的喙,每面有1条细纵脉纹。冠毛2层,白色,几单毛状,长8 mm。花果期4—11月。
【生境分布】分布于吉林、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生于山坡、灌丛、田间、路旁草丛中。云梦各乡镇多见。图片拍摄于倒店乡大潘村。
【药材名】山莴苣。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翅果菊Pterocypsela indica(L.)Shih的全草或根。
【采收加工】春、夏二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根呈圆锥形,多自顶部分枝,长5~15 cm,直径0.7~1.7 cm。顶端有圆盘形的芽或芽痕。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具细纵皱纹及横向点状须根痕;经加工蒸煮者呈黄棕色,半透明状。质坚实,较易折断。折断面近乎平坦,隐约可见不规则的形成层环纹。有时有放射状裂隙。气微臭,味微甜而后苦。茎长条形而帛皱,叶互生,无柄,叶形多变,叶缘不分裂、深裂或全裂,基部扩大戟形半抱茎。有的可见头状花序或果序。果实黑色有灰白色长冠毛。气微,味微甜而后苦。(www.daowen.com)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血。用于咽喉肿痛,肠痈,疮疖肿毒,宫颈炎,产后瘀血腹痛,崩漏,痔疮出血。
【附方参考】(1)治扁桃体炎:山莴苣一两,水煎,分二次服。
(2)治疮疖肿毒及无名肿毒,乳痈:鲜山莴苣适量,捣烂如泥,敷患处。
(3)治宫颈炎:山莴苣一两,猪膀胱一个,水煎,分三次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