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鹤虱草。
【形态特征】二年生草本,高20~120 cm。全株被白色粗硬毛。根细圆锥形,肉质,黄白色。基生叶薄膜质,长圆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或披针形,长2~15 mm,宽0.5~4 mm,先端尖,有小尖头,光滑或有糙硬毛,叶柄长3~12 cm,茎生叶近无柄,有叶鞘,末回裂片小而细长。复伞形花序顶生,花序梗长10~55 cm,有糙硬毛;总苞片多数,叶状,羽状分裂,裂片线形,长3~30 mm,伞辐多数,结果时外缘的伞辐向内弯曲,小总苞片5~7,线形,不分裂或2~3裂,边缘膜质,具纤毛;花通常白色,有时带淡红色。双悬果长卵形,长3~4 mm,宽2 mm,具棱,棱上有翅,棱上有短钩刺或白色刺毛。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产于四川、贵州、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生于山坡路旁、旷野或田间。云梦各乡镇常见。图片拍摄于城关镇子文路。
【药材名】南鹤虱、野胡萝卜根。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 L.的成熟果实或干燥根。
【采收加工】南鹤虱: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果枝,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野胡萝卜根:春季未开花前采挖,去其茎叶,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材性状】南鹤虱:为双悬果,呈椭圆形,多裂为分果,分果长3~4 mm,宽1.5~2.5 mm。表面淡绿棕色或棕黄色,顶端有花柱残基,基部钝圆,背面隆起,具4条窄翅状次棱,翅上密生1列黄白色钩刺,刺长约1.5 mm,次棱间的凹下处有不明显的主棱,其上散生短柔毛,接合面平坦,有3条脉纹,上具柔毛。种仁类白色,有油性。体轻。搓碎时有特异香气,味微辛、苦。
野胡萝卜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7~11 cm,直径0.6~0.9 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灰棕色,粗糙,常有栓皮剥落,具横长的皮孔样突起及支根痕。根头部常残留叶鞘和茎基。质硬脆,断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皮部散有棕色油点。气微香,味甘、辛。
【性味归经】南鹤虱:苦、辛,平;有小毒;归脾、胃经。野胡萝卜根:甘、微辛,凉;归脾、胃、肝经。(www.daowen.com)
【功能主治】南鹤虱:杀虫消积;用于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野胡萝卜根:健脾化滞,凉肝止血,清热解毒;用于脾虚食少,腹泻,惊风,逆血,血淋,咽喉肿痛。
【附方参考】(1)治蛔虫病,绦虫病,蛲虫病:南鹤虱6克,研末,水调服。
(2)治钩虫病:南鹤虱45克,浓煎两次汁合并,加白糖适量调味,晚上临睡前服,连用二剂。
(3)治虫积腹痛:南鹤虱9克,南瓜子、槟榔各15克,水煎服。
(4)治蛲虫病肛痒:南鹤虱、花椒、白鲜皮各15克,苦楝根皮9克,水煎,趁热熏洗或坐浴。
(5)治阴痒:南鹤虱6克,煎水熏洗阴部。
(6)治腹泻:野胡萝卜根30克,煨水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