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羊角、豆角、角豆、饭豆、腰豆、长豆、茳豆、裙带豆、浆豆。
【形态特征】一年生缠绕、草质藤本或近直立草本,有时顶端缠绕状。茎近无毛。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披针形,长约1 cm,着生处下延成一短距,有线纹;小叶卵状菱形,长5~15 cm,宽4~6 cm,先端急尖,边全缘或近全缘,有时淡紫色,无毛。总状花序腋生,具长梗;花2~6朵聚生于花序的顶端,花梗间常有肉质密腺;花萼浅绿色,钟状,长6~10 mm,裂齿披针形;花冠黄白色而略带青紫色,长约2 cm,各瓣均具瓣柄,旗瓣扁圆形,宽约2 cm,顶端微凹,基部稍有耳,翼瓣略呈三角形,龙骨瓣稍弯;子房线形,被毛。荚果下垂,直立或斜展,线形,长7.5~70(90)cm,宽6~10 mm,稍肉质而膨胀或坚实,有种子多颗;种子长椭圆形或圆柱形或稍肾形,长6~12 mm,黄白色、暗红色或其他颜色。花期5—8月。
【生境分布】我国各地常见栽培。云梦常见栽培。图片拍摄于伍洛镇舒袁村。
【药材名】豇豆、豇豆根。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豇豆Vigna unguiculata(L.)Walp.的种子或根。
【采收加工】豇豆: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收,晒干,打下种子。豇豆根:秋季采挖,除去泥土,洗净,鲜用或晒干。(www.daowen.com)
【性味归经】甘、咸,平。归脾、肾经。
【功能主治】豇豆:健脾利湿,补肾涩精;用于脾胃虚弱,泄泻,痢疾,吐逆,消渴,肾虚腰痛,遗精,带下,白浊,小便频数。
豇豆根:健脾益气,消积,解毒;用于脾胃虚弱,食积,带下,淋浊,痔血,疔疮。
【附方参考】(1)豇豆:①治食积腹胀,嗳气:生豇豆适量,细嚼咽下,或捣绒泡冷开水服。②治蛇咬伤:豇豆、山慈姑、樱桃叶、黄豆叶各适量,捣绒外敷。
(2)豇豆根:①治小儿疳积:豇豆根30克,研末,蒸鸡蛋吃。②治疔疮:虹豆根适量,捣绒敷患处。如已捣烂,将豇豆根烧成炭,研末,加冰片少许,调桐油搽患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