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文先果、奶浆果、树地瓜、映日果、明目果、密果、红心果。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3~10 m,多分枝,树皮灰褐色,皮孔明显,小枝直立,粗壮。叶互生,厚纸质,广卵圆形,长、宽近相等,均10~20 cm,通常3~5裂,小裂片卵形,边缘具不规则钝齿,表面粗糙,背面密生细小钟乳体及灰色短柔毛,基部浅心形,基生侧脉3~5条,侧脉5~7对;叶柄长2~5 cm,粗壮;托叶卵状披针形,长约1 cm,红色。雌雄异株,雄花和瘿花同生于一榕果内壁,雄花生内壁口部,花被片4~5,雄蕊3,有时1或5,瘿花花柱侧生,短,雌花花被与雄花同,子房卵圆形,光滑,花柱侧生,柱头2裂,线形。榕果单生于叶腋,大而呈梨形,直径3~5 cm,顶部下陷,成熟时紫红色或黄色,基生苞片3,卵形;瘦果透镜状。花果期5—7月。
【生境分布】原产于地中海沿岸。我国唐代即从波斯传入,现南北地区均有栽培,可供庭园观赏。云梦有栽培。图片拍摄于城关镇盐硝厂。
【药材名】无花果、无花果叶。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无花果Ficus carica L.的果实或叶。
【采收加工】无花果:7—10月果实呈绿色时,分批采摘;或拾取落地的未成熟果实,鲜果用开水烫后,晒干或烘干。无花果叶:夏、秋二季采收,晒干用或鲜用。
【药材性状】无花果:干燥的花托呈倒圆锥形或类球形,长约2 cm,直径1.5~2.5 cm,表面淡黄棕色至暗棕色、青黑色,有波状弯曲的纵棱线,顶端稍平截,中央有圆形突起,基部较狭,带有果柄及残存的苞片。质坚硬,横切面黄白色,内壁着生众多细小瘦果,有时上部尚见枯萎的雄花。瘦果卵形或三棱状卵形,长1~2 mm,淡黄色,外有宿萼包被。气微,味甜。以干燥、青黑色或暗棕色、无霉蛀者为佳。
【性味归经】无花果:甘,凉;归肺、胃、大肠经。无花果叶:甘、微辛,平;有小毒。(www.daowen.com)
【功能主治】无花果:健胃清肠,消肿解毒;用于食欲不振,脘腹胀痛,痔疮便秘,消化不良,脱肛,腹泻,乳汁不足,咽喉肿痛,热痢,咳嗽多痰等症。
无花果叶:清湿热,解疮毒,消肿止痛;用于湿热泄泻,带下,痔疮,痈肿疼痛,瘰疬。
【附方参考】(1)治咽喉刺痛:无花果鲜果晒干,研末,吹喉。
(2)治肺热声嘶:无花果五钱,水煎调冰糖服。
(3)治痔疮,脱肛,大便秘结:鲜无花果生吃或干果十个,猪大肠一段,水煎服
(4)治久泻不止:无花果五至七枚,水煎服。
(5)治黄疸:无花果叶适量,水煎代茶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