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环境效应研究

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环境效应研究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市在前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特别是目前的以水资源保护为重点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以来,山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初步达到了小流域的可持续经营程度,实现了山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区。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实践为发达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图4-1北京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系统的演化过程

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环境效应研究

北京市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始于1951年,至目前可分为4个治理阶段(图4-1):第1阶段是1951—1981年的分散治理阶段,主要以修梯田,垒坝阶,建护地坝等农田基本建设开展,取得了初步成效;第2阶段是1981—1990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阶段,即以小流域为单元,自上而下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耕作措施,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第3阶段是1991—2004年,在第2阶段治理基础上,给小流域综合治理注入新的活力,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丰富,即以水土保持法为依据,以科技为先导,以预防监督和治理为手段,治山治水与脱贫致富相结合,由政府投资治理为主转向以农民承包租赁四荒为基础的户包治理,确定农民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四荒资源的主体地位,治理保开发,开发促治理,水保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投资多元化;第4阶段是2004年至今,在第3阶段基础上,以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为目标,给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注入了新的涵义和理念,针对近年来伴随着旅游业、养殖业、农业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人为活动影响日益加剧,垃圾、污水农药化肥污染日益严重,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源保护工作日益困难的情况,以及目前地表水源地供水日益紧张的矛盾,北京市逐渐提出了清洁小流域、卫生小流域、生态小流域等小流域综合治理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探讨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 (杨进怀,2007)。目前,此时期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显著。

北京市在前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特别是目前的以水资源保护为重点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以来,山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初步达到了小流域的可持续经营程度,实现了山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区。门头沟区从2002年开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示范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韭园、法城、岭角、炭场、青龙涧、潭柘寺和闸西共7条清洁小流域,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已封山育林3万hm2,植被覆盖度达到了79.2%,修建梯田为175hm2,营造经济林为49hm2,减少土壤流失17万t;延庆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从2004年开始,包括白河流域的南天门、西沟里小流域和妫水河流域的佛峪口小流域,流域面积为64.73k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55km2,小流域经过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三道防线”的综合治理,蓄水保土作用明显提高,林草覆盖率提高了10%,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了80%以上,年土壤侵蚀量降低到200t/km2;密云县从2004年以来已经建设了梨树沟、蛇鱼川、北庄等7条生态清洁小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77km2,治理流域基本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郑翠玲,2007;韩富贵,2007;郭春梅,2007)。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实践为发达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www.daowen.com)

图4-1 北京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系统的演化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