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和白洋淀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白洋淀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白洋淀上游地区是一万年前保定徐水南庄头遗址中人们的活动范围,这片地区被认为是中国粟作农业起源地之一。遗址中出土的石磨盘、陶器等物品,证明了这是中国北方最早烧制陶器的地区之一。
白洋淀真正得名应该是在明代。根据明代《弘治保定县志》(见图16-2)记载:“白洋淀去郡治东九十里,在新安县南十五里,周围六十里,人以水势汪洋故名,内出鱼藕,以利军民。”描述了白洋淀的地理位置、面积以及丰富的物产。
图16-2 《弘治保定县志》
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形复杂,沟壕纵横,并且芦苇丛生,抗日战士在这里有过多次游击战斗。因此,白洋淀也是重要的抗日革命根据地之一。雁翎队更是活跃在白洋淀抗日前线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队员们利用芦苇、荷花的掩护,通过划船和游泳来往于各个沟壕,神出鬼没,令敌人闻风丧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抗日战争胜利后,白洋淀地区人民艰苦抗战的事迹也被众多文化作品记载,并为广大人民所熟知,如《小兵张嘎》《荷花淀》等。
白洋淀的历史就是雄安新区的历史,白洋淀中的每一片芦苇、每一朵荷花生生不息,见证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白洋淀的形态、结构在历史中发生了变化,但是经过历史洗礼形成的雄安新区的城市个性与气质历久弥新。白洋淀文化苑中的雁翎队纪念馆里保存有战士们抗击日寇的珍贵照片和所用武器,这些是和平年代追忆抗战艰苦历史的重要资料,也向现代人讲述了他们英勇奋斗的事迹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历史应当被铭记。在现代化建设中重温白洋淀历史,充分挖掘白洋淀的历史资源,不仅可以拓展白洋淀的旅游资源,还可以丰富白洋淀的符号内涵,对爱国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2.白洋淀是雄安新区文化生产的源泉(www.daowen.com)
文化作品的生产离不开人民生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来源,虽然形态粗糙,却最生动也最丰富。古往今来,地域的地理环境、城市农村的城镇个性以及这些地方的人民风貌都是文学创作的根本。白洋淀独特的地理风貌与自然环境,加之浓厚的历史文化积累,使白洋淀人杰地灵,为白洋淀人文风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造就了丰富的人文景观。
荷花淀派是当代小说的一个文学流派,而荷花淀指的就是白洋淀。荷花淀派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名字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风景秀丽,明媚如画,在白洋淀生活的人们更是朴素善良,文章中着重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诗情特点。他在描写白洋淀的抗日斗争时不注重情节的安排而着意于情感的抒发,将人性的真、善、美作为叙述的主要内容。在40年代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大环境下,白洋淀儿女的精神风貌给当时带来了焕然一新的风气。
白洋淀不仅为雄安新区增加了文化底蕴,还为其提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白洋淀有成片的芦苇荡,因此诞生了芦苇画这种艺术形式,素有“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之誉。白洋淀芦苇画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唐宋时期的“苇席”演变而来,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当时叫苇席画。芦苇画的制作需要选取萌芽的芦苇,经过修剪、烫平、打磨、抛光等十几道程序制作而成。匠人们通过芦苇,将水乡风情、各种动植物甚至人物都表现得栩栩如生。
白洋淀作为文化符号,成为许多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也为雄安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而雄安新区的成立也为白洋淀的文化产业创造了新的生机。雄安新区可以利用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积累城市发展的文化资本。
3.白洋淀是雄安新区城市精神的传播者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白洋淀的地形特点、社会风俗、文化形态等都不断地演变,最终经过人们的实践和认可慢慢固定下来。城市精神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并被人们践行,最后寄托于这些文化形式之中。城市精神是城市符号更深层的特质,且不容易被人们感受到,因此就要对城市符号予以推广和传播。
白洋淀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它的旅游价值。白洋淀是一个常年积水的淡水湖泊,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淀中遍布芦苇,荷花满池,风景十分宜人。当地政府充分利用白洋淀的水资源,开发水上乐园,吸引了大批游客。此外,白洋淀也拥有精彩的民俗活动和丰富物产,包括民间节庆放河灯、跑旱船。而最具白洋淀特色的饮食非全鱼宴莫属,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包括鱼、虾、蟹等水产品在内,而狭义的只包括鱼类,采用白洋淀特色鱼类和多种刀工烹调方法,将菜品做到“吃鱼而不见鱼”的程度。
白洋淀丰富的旅游资源极大地吸引了游客,他们来到白洋淀,欣赏白洋淀秀美风景,感受白洋淀的人文历史,体验白洋淀的民俗风貌,品尝白洋淀的鲜美鱼货。这些旅游活动能让游客体会到白洋淀人民热情好客、勤奋善良的特质,以及雄安新区厚德包容、开放创新的城市精神。因此,白洋淀作为旅游区,既是一个需要被传播的符号,也是一个传播的媒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