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18年雄安新区网络建设现状分析报告

2018年雄安新区网络建设现状分析报告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雄安新区基础设施、城市文化活动和市民对城市的感知评价这四部分。本章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软件进行设计,旨在调查雄安新区意义网络的可沟通情况。中青年作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对社会接触多,社交范围广,对他们的调查结果对雄安新区意义网络可沟通性的传播策略研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018年雄安新区网络建设现状分析报告

为探讨雄安新区意义网络的可沟通性情况,了解民众对雄安新区的生活经验以及历史文化与传播实践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构建“地方认同”可沟通性的独特面相,笔者进行了量化和质化的研究。根据可沟通城市理论的评估指标体系,笔者将其转化为调查问卷。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雄安新区基础设施、城市文化活动和市民对城市的感知评价这四部分。为了弥补问卷调查中样本量不足的问题,笔者也采取了深入访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采访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市民,旨在引导受访者对自己的成长过程、生活方式等进行细致的回忆和思考,从而揭露受访者与城市的关系,对雄安新区进行全面、深入的实证研究,以验证雄安新区意义网络建设的科学性及可行性。

本章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软件进行设计,旨在调查雄安新区意义网络的可沟通情况。依据本调查的主要目标样本,问卷调查区域选择雄县、容城、安新县城和部分村庄,采取网络发放和现场随机发放的方式。本次共发放问卷315份,收回问卷301份,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达91%。深度访谈部分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方式,访问提纲为一个大致框架,鼓励受访者能动、自由地表达观点,让他们了解访问的内容和目的,从而避免访问内容产生偏移。笔者先后访谈了雄安新区的常住人口10名,访谈时长10小时以上。

1.受访对象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中,关于受访者的基本资料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收入这六项内容,以更好地了解受访者的基本信息,为意义网络的基础设施、文化活动以及感知评价的交叉分析作辅助调查。

本次有效调查的287人中,男性共142人,占比49.5%;女性共145人,占比50.5%。男女比例较为平均,符合调查标准。调查范围方面,受访对象包括雄县、容城、安新三县,选择雄安新区常住居民调查和访谈是因为他们对该地方的文化、生活方式和城市空间的体验和感知较明晰。三县选取人数较均衡,雄县101人,占比35.2%;安新县94人,占比32.8%;容城县92人,占比32%。此次调查中,受访对象针对性强。考虑到不同居住区域对雄安新区基础设施的使用情况,文化活动知晓及感知评价可能存在认知差异。因此,受访对象既有县城居民,也有村镇居民。

从年龄段看,调查对象年龄以18~38岁的中青年为主,共130人,占比45.3%;39~59岁的中年人共92人,占比32%;59岁以上的共53人,总占比18.5%;18岁以下的共12人,占比4.2%。18岁以下的人群还未形成相对独立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故调查人数较少。中青年作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对社会接触多,社交范围广,对他们的调查结果对雄安新区意义网络可沟通性的传播策略研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调查对象的学历主要为初中和高中,共148人,占51.6%(在校大学生因未毕业,归为高中学历);其次是大学,包括专科和本科,共73人,占25.4%(硕士在读人群包含于此类中);小学及硕士占比较少,共34人,总占比为12%。

调查对象的职业以个体经营者和务农为主,分别是60人(占比20.9%)和56人(占比19.5%),符合雄安新区以农耕为主、民营经济发达的现状;普通工人或服务人员46人(占比16%);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6人(占比12.5%);还有无业、待业人员29人;学生26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人。部门政府工作人员占比最少,笔者走访了三县的县政府,因为单位规定,此次参与调查的政府公务人员主要于网络上填写问卷。对不同职业的考察能够全面地反映雄安居民对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认识,便于研究团队了解现状,调查分析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在调查对象的收入情况方面,居民月收入2 001~4 000元的人数较多,共107人,占比37.3%;2 000元以下、4 001~6 000元以及6 001元以上的人数基本持平,分别是61人、59人和60人,总占比是72.7%。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有五层需要,而需要层次结构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直接相关。雄安新区的经济水平,尤其月收入情况,预示着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容城县的一位受访者说过:“这个县城的人以物质需求为主,谁还有多余的钱进行文化消费。”这也侧面说明雄安新区的文化开发潜力较大。

2.城市基础设施评价分析

城市意义网络传播的基础设施包括体现城市特征与历史的场所和丰富多样的关于城市的文化产品的价值诉求,即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多样性、可读性、适宜性。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设计就基于这三个指标。城市多样性指标涉及城市文化产品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城市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城市中解读文化产品媒介的多样性、地方方言的多样性。

(1)城市文化产品形式和内容

这一考察涉及城市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与市民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两个层面。文化产品和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城市的个性,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特征和历史。文化产品形式和内容的情况如图10-1所示。其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包括文艺活动、店庆活动、美术展等,为市民的公共交往提供了条件。

图10-1 城市文化产品形式和内容分析

“以前哪有那么多文化活动,都是互相串门聊聊天,现在有地方玩了。我没事就去跳跳广场舞,有人带着跳,是有组织的,能锻炼身体。”“广场上有团队组织的老年音乐俱乐部,有伴奏的,有唱歌的,有跳舞的,可热闹了。”这都说明雄安新区的文化活动受到一定的重视,市民自发组织的文艺活动也为丰富雄安的文化产品形式作出了贡献。

从市民的文化活动参与度上看,广场文艺活动、节庆活动、社区文艺活动这些形式最多,分别占19.6%、16.1%、16.3%;其他类型的文化活动虽有开展,但次数较少,比如图书展、书法展、博物馆展览,占比分别是1%、0.7%、2%。这说明雄安新区文化产品的开发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化活动的均衡性有待提高。

在对受访者的深度访谈过程中也暴露出文化产品的一些问题。有市民反映:“店庆活动比较多,都是普通小店为了吸引人才办的。无非是唱唱歌,跳跳舞。我就是图热闹看一眼,没啥意思。”

笔者通过对三县县城广场的实地观察发现,冬天广场上活动的人群比较少,在周末下午3点到4点,有少许人在广场快走,三五个人在玩陀螺,两位家长带着孩子玩耍,其他人只是路过。市民表示:“冬天太冷,外边哪有文化活动,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没地方去,只能来超市这坐着聊天,玩玩牌,起码暖和。”市民一是因为冷,不愿意出来,另外一个原因是没有地方可去。因此,新区的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雄安新区有许多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活动,比如放盒子、二鬼摔跤、舞狮放河灯等,但雄安新区现有的文化活动很少与传统文化及当地民俗相联系。有居民说:“以前有很多和雄安新区的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包括踩高跷、唢呐、舞狮等,好几年没见到了。还有芦苇工艺品比赛,以前各家都是编织芦苇工艺品的能手,现在会的都少了。”可见,新区在发展、弘扬当地传统文化方面还有待加强。

(2)城市文化遗产的熟悉度

市民熟悉文化遗产的程度,可以从市民对雄安新区文化遗产的辨识度和认可度两方面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市民人均可选出2~3个自己熟悉的文化遗产,表明他们对当地的文化遗产有一定的认知。调查显示,市民对宋辽古地道、烈士纪念馆、晾马台遗址的熟悉程度较高,分别有156人、104人和96人,占比分别为23.7%、15.8%、15.6%,并且他们对这三个地点的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宋辽古地道挺有名气的,是当年与辽军对战时修筑的一条地下战道。一说雄县历史遗产,都能想到它。”除此之外,市民对明月禅寺、陈调元庄园、留村遗址、孙犁纪念馆、梁庄遗址、隆兴寺碑、燕南长城、南界碑、磁山文化遗址、山西村明塔、大田庄村庙宇等历史遗迹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与被调查者的访谈过程中发现,市民对文化遗产的了解只限于自己所属的居住区域。除了前面提到的三个认知度较高的地点,很多人只听说过其他文化遗产,并没有实际参观过。有的居民甚至说:“这些文化遗产都听说过,但是我没去过,有什么好看的。只有外来人才去看呢。”

目前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很不到位,市民自身的认知也有待提高,很多文化遗产在被发现之前就被破坏了。

“我记得小时候在安州老城墙那有一个祠堂,年岁比较久了,后来都被村民拆了,砖瓦都用来自己盖房子了,现在只剩下一个牌匾了,以前哪知道保护啊,也就是雄安新区成立后才知道保护。”

通过深度调查也可以发现,目前雄安新区意义网络的可沟通性显示,市民对雄安新区的历史文化及城市意义的了解还比较片面。

“容城三贤,知道啊,我们容城的三个伟人,具体名字记不住了,你可以去前面的三贤广场,新修建的一个,上面有历史简介的。以前的广场也有,是站着的,这边的是坐着的。”

“只知道有这三个人,距离现在时间太久,很少有人记得了,也没有人去讲这些人的故事。我现在七十多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去给下一代传承。”

“当地的历史知道得不是太清楚。我喜欢给孩子讲历史故事,花木兰啊,岳飞啊。孩子爱听,也记得住。但是咱这个地方的没讲过,不咋出名,不清楚来龙去脉的,没法讲。”

“我只知道有这个文化遗产,历史不清楚,大人也没给讲过,加上在外边上了几年学,更不了解。我刚买了一本介绍雄安历史的书,想了解一下呢。”

(3)象征雄安新区的建筑物或景区情况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标性建筑,相当于城市的名片,是市民对城市的符号化认知。在对雄安新区的象征性建筑物或景区的调查中,有55.4%的人认为有1~3个建筑物或景区能够代表雄安。其中,白洋淀景区、宋辽古战道、晾马台遗址、明月禅寺的呼声最高。市民们的这种认识与官方和媒体平台的宣传有较高的重合度,体现出这些建筑在雄安新区意义网络中具有较高的可沟通性,是这个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识别,是凝聚城市市民精神力量的重要寄托。有19.5%的人认为没有能象征雄安新区的建筑,尽管市民对文化遗产或景区有一定了解,但还存在文化认知不强,体现出宣传部门对城市形象传播经验的不足。

(4)本地方言的使用情况

雄安新区三县及周边区域的方言属于北方话语系,根据受访者的表述,雄安新区的方言使用情况占比仍然很大,因为当地的个体经营者和农民较多,方言的使用还是比较多的。在调查中,有133人一直使用方言,占比46.3%;经常使用方言的有90人,占比31.4%;偶尔使用和一般不用方言的人有64人,占比23%。说明方言虽然在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受到了冲击,但仍对市民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可见传统方言在市民心中有一定的情感基础。(www.daowen.com)

更有受访者表示:“我普通话不好,在县城里基本都是(用)方言啊。我觉得我们这的方言挺好听的,感觉亲切。”“我只是在学校和外出场合用普通话,一回家肯定是家乡话啊。我的同学们也是这样,只要是在家,基本都是(用)方言。”

(5)城市中解读文化产品的媒介情况

对意义网络基础设施的考察还包括市民通过信息平台的交流和通过亲身参与所产生的城市认同。通过市民对阐释城市文化产品的媒介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信息平台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影响。在回答“城市中是否有相关的网站/微信号等信息平台对当地的文化产品进行解读” 的问题时,有44人(占比15.3%)认为没有解读相关文化产品的信息平台;有88人(占比30.7%)表示不清楚是否有,日常生活中未关注过;有35个人(占比12.2%)认为相关的信息平台超过5个。这说明市民对雄安新区信息平台的情况认知比较薄弱。有受访者表示:“雄安新区现在哪有这方面的平台啊,我觉得有专门的公众号讲解挺好的,去北京颐和园参观的时候就有专门的公众号,文化历史全有介绍,很方便,而且真的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因此,相关的信息平台还需要完善,以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并加强市民的认知。

3.城市文化活动的评价分析

(1)文化产品接触自由度的评价

在回答“是否能自由接触到雄安新区的文化产品,比如博物馆等” 的问题时,受访者的评价总体不高。有32%的人对自由度认可较高。其中,有75人认为比较自由,17人认为非常自由。雄安新区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安新白洋淀景区,在固定时节对当地市民开放,允许市民自由出入各个展厅。受访者谈道:“当地人拿身份证可免费进入。白洋淀景区是每年的五月份开放,平时的门票费要120元呢,一开放市民都乐意去参观。”

有115人认为自由度受限,自由出入这些场所的机会较少。有受访者说:“宋辽古战道以前去过,当初比较自由,直接就可以进去。现在要门票呢,对当地人也是,花钱就不愿意去了。”

(2)有关部门组织文化活动的次数

在“城市相关部门举办文化活动的次数”问题上,市民对信息的了解度很差,对组织次数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不清楚”和“1~3次”上:124人表示不清楚,占比43.2%;91人表示一年会有1~3次。这些数据说明城市对各类文化活动的宣传度、组织度和公开度做得相对较差。

有受访者直接反映:“相关部门组织的文化活动没见有什么宣传,我平时知道的文化活动很少是通过官方知道的,基本是朋友相互告知的。”“雄安的文艺活动太少了,都不知道干什么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南方文艺活动特别多,我以前在那儿上班,每天都有活动。城市(有关)部门对文化活动的重视不够,雄县老火车站对面工会就有四间空房间,可用于文艺演出、作阅览室等,但是现在大家只是想多挣钱,没有弄这些,现在那儿连电影院也没有了。”

(3)对公共文娱活动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在回答“您对于公共文娱活动的知晓情况”的问题时,市民的回答主要集中在“很少”和“一般”。36.2%的受访者认为很少有,17.8%的受访者认为几乎没有公共文娱活动。这说明传播活动的宣传度不够,市民很少知道活动的开展。在“城市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方面,显示出受访者的参与度不高:有168人(占比58.5%)表示没参加过城市文化活动,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参与度很低;有35.9%的人表示一年只参加1~3次文化活动。在深度访谈中,受访者认为有三个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参与度:一是时间问题;二是活动种类单调,没有特色,激发不起参与者的兴趣;三是活动宣传不到位。深度访谈的结果与上述市民对文娱活动的知晓情况相吻合,揭示了新区意义网络传播效果大打折扣的原因。

4.市民感知评价分析

地方感、认同感是城市意义网络可沟通性的核心要素,反映市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城市的历史文化深刻影响着市民对城市空间的意义生产,并引导市民构建对城市的地点认同。基于市民感知的地方认同,为城市意义网络“包罗万象”提供了可能,为外地人群的融入创造了条件。为了考察城市居民对雄安新区的认同感和地方感,笔者设计了6个问题。

(1)市民对城市的感受

调研团队从对城市的自豪感和城市文化优势两个方面考察市民对城市的感受。在回答“是否为所在城市感到自豪”这个问题时,总共有103人(占比35.9%)表示非常自豪。其中,104人(占比36.2%的城市居民)表示比较自豪。这两项的总占比是72.1%。也就是说,超过2/3的城市居民对所在城市表示认同。有25人不太自豪,15人表示不自豪。这部分占比较低,但也说明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还不是太强烈。这种感受与居民的生活体验、集体记忆相关。

在回答“雄安是否比其他城市具有文化优势”的问题时,有97人(占比33.8%)认为雄安有文化优势;有56人(占比19.5%)认为这里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说明有超过一半的市民对雄安新区的文化表示认同。有26人认为当地文化不太有优势;有24人认为没有优势;另有84人(占比29.3%)持一般的态度。这些态度是市民的日常生活、生活经历与雄安新区的文化意义相互联系的结果,也表明部分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不太强烈。

有受访者直言:“我在这做生意有15年了,但是还是觉得自己的家乡西安好。没觉得(这里)有什么文化优势,对生活在这个城市也不觉得自豪。”

(2)市民对城市历史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3人对雄安新区的历史非常了解,有30人比较了解,两者总占比是15%;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市民分别是122人和30人,总占比是53%。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对城市的历史是不熟悉的、模糊的。因为雄安新区刚刚成立,市民对它的历史还没有形成集体记忆,有的只是对城市规划和所属县城历史的了解。通过对市民的深入访谈发现,市民对城市的情感比较深厚,但对城市历史的了解不是很深入。

有受访者这样说:“我只知道这个地方历史悠久,古代是重要的京畿要地,但是具体的历史发展状况真是了解不多,因为没有专门去研究过,而且容城没有相关的博物馆去记载。”

安新的受访者表示:“我对白洋淀的历史算是有点了解,因为白洋淀之窗博物馆里有相关的介绍,和朋友一起去得多了,也就了解了,但是只能是知道大致的故事,不能完全复述出来。博物院里好多文物能证明先贤的智慧和勤奋,还是非常自豪的。”

总之,雄安的意义网络在历史文化方面是受限的,是不可沟通的,因为市民不能从意义网络中顺畅地获得相关的信息,这也是雄安新区文化发展应该注意的方面。从受访者的表达中,可以看出博物馆对意义网络的传播能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也反映出建设博物馆的必要性。

(3)市民对外来文化的感受

在面对外来文化的问题上,雄安市民表现出了积极、包容的乐观态度。122人表示比较支持,90人表示非常支持,总占比74%;只有少数市民有抵触情绪,14人持反感和排斥态度。受访者认为,从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水平来看,外来文化会对本地文化产生积极的作用,尽管会有冲击,但只有融合多种文化才能更好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大部分受访者对外来人口的态度是开放的。雄安新区的市民对外来文化很包容,能较快地接受外来事物,并与本地文化相交融,这种心态为雄安的意义网络可沟通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受访者表示:“我非常支持外来文化,越多越好,都是为了城市的发展。咱们这个地方就应该多接受些优秀文化和人才,自古就有优胜劣汰,这样才能促进人的提升。”

(4)市民对城市的依恋感

在问到“您是否愿意在雄安新区继续居住或者生活”的问题时,受访者表示了高度的认同。在287位调查者中,有231人持愿意和非常愿意的态度,占比80%;表示不愿意和无所谓的只有9人。据此可以看出,市民对城市有很强的依赖,这是建立在雄安市民具有共同居住环境、生活体验和文化意义基础上的一种情感认同。这种认同感作为雄安新区意义网络的一部分,为意义网络的传播行为奠定了基础。受访者说道:“无论身在何方,这总是家,总想着回来,因为这有我熟悉的一切,方言、建筑、街道。”

在回答“从这个城市搬走,您是否感到遗憾”的问题时,有249个城市居民会感到遗憾。其中,有49.4%的人表示会非常遗憾。城市化进程中,市民流动性强,乡土观念也在淡化,因此有38人觉得无所谓,甚至感到高兴。此外,中国区域文化对居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他们会对所处区域产生从熟悉到亲切、从日久生情到依依不舍的感情变化,从而在意识深处产生浓厚的地域情结。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城市建设中拆迁居民非常希望回迁或首先考虑迁至所拆地周围的区域。所以,雄安新区的建设与发展务必要考虑居民的地域情结,必须尊重那些古老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关系纽带。

在“您对雄安发生的事情是否感兴趣”的问题上,有78.8%的城市居民持肯定态度,其中,有141人非常感兴趣,85人有兴趣;有13人(占比4.5%)态度消极,表示不感兴趣和毫无兴趣;还有16.7%的人倾向于选择“不感兴趣”。这个数值反映了城市居民对自己城市事务的关心程度,说明半数以上的城市居民都认为雄安新区的事情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居民的群体意识和向心力。

在“您对雄安新区资源开发的整体评价”的问题上,主要回答集中在“一般”,有120人,占比41.8%;认为开发较差的人占比较高,为24.4%。说明目前对雄安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还有待加强。通过深度访谈,笔者发现市民对文化认同的重视程度较高,但也存在传播知识不够、传播经验不足的情况,存在许多误区。

以上是对雄安新区建设目标地区现在的意义网络现状及可沟通性的调查分析。虽然雄安新区意义网络在多元文化的融合、市民的文化认同等方面有较好的沟通性,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