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外沟通联动,塑造好城市形象传播主体
在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传播的主体和受众往往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传播的主体也是传播的受众,传播的受众也可以是传播的主体。新媒体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媒介传播模式糅合在一起,政府、企业、媒体和普通市民都是雄安城市形象传播的主体。这有利于短时间内形成立体化、多层次、放射状的传播影响力,扩大城市形象的传播效果。
雄安新区城市形象推广首先应该对内沟通,即和当地老百姓沟通。让老百姓不再以过去“安新人”“雄县人”“容城人”的眼光对待自己的家乡,而应该树立“我们都是雄安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样,市民就会有一种主观意识去跟远来的客人进行沟通交流。其次,要实现雄安新区形象的对外沟通,即向与这个城市有一定距离的人来传播城市的环境、文化、旅游等。城市形象对内有整合作用,有利于获得市民认同,对城市感到自豪,形成城市内生活力;对外,可以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形成情感认同,最终提升城市吸引力、竞争力。
2.讲好雄安历史故事,突出城市文化底蕴
城市形象可以分为外在城市形象与内在城市形象。外在城市形象主要包括城市的地理环境、城市建筑、城市建设等方面;内在城市形象则包括城市的人文环境,如城市的价值观念、文化积淀与传承等方面。雄安新区作为新设立的特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县及周边部分区域。文化一定要作为城市形象传播的重中之重。没有文化积淀的地区,老百姓是没有精神支撑的,地区生命力也不会长久。因此,雄安新区的传播,首先要整合文化并要讲好雄安历史故事。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强调要有恰如其分的传播方式,包括传播的媒体组合方式、话语表达方式、结果呈现方式;二是强调要有穿透力的传播内容。“雄安故事”首先要能在价值层面跟雄安的历史与现实产生联系,其次要能体现真实的品格。真实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真实铸就城市的品格。以文化资源的梳理来看,雄县曾经作为北宋的边关要塞,有一系列军事遗址,如瓦桥关遗址、晾马台遗址和桃园三结义、袁绍大败公孙瓒、建文激战、杨家将等故事,以及历史文化名人刘因等;白洋淀作为抗日战争根据地,有小兵张嘎的故事,红色文化是新区建设的基本底色;还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如双堂焰火会、纸花、舞狮、顶盘、唢呐等;更有现代文学名家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尤其是《荷花淀》中水生嫂的形象令读者印象深刻。因此,雄安新区的文化空间建构和文化发展要立足本地文化资源,加大对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3.明确雄安城市定位,注重政府行为(www.daowen.com)
塑造雄安新区良好的城市形象,首先需要城市管理者正确地认识雄安城市形象的定位。政府的相关决策者和部门要以中央对雄安新区的定位为准则,用清晰的全局观念和明确的思路指导城市形象定位。根据雄安新区本地的具体需求和具体情况,提出对雄安区民具有激励性的新区形象定位,把握好新区整体化精神与风貌;根据自身独特的历史地位、地理环境、产业结构、风俗民情来提炼自身最根本的稀缺性,将新区极具价值和竞争力的个性内化在新区的城市形象定位中。
其次,要注重政府行为。雄安新区正处于设立初期,政府行为直接影响着政府形象乃至城市形象。良好的政府形象既是一种投资环境,又是一种经济资源,影响和推动着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方面,雄安新区要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提高新区公务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另一方面,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形成高效且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运转的行政服务系统。雄安新区政府要通过良好的政府行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4.多样新媒体手段合力,构建文化认同
雄安的城市形象传播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手段保持与受众的积极互动,激发潜在受众对雄安新区的期待。首先,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雄安新区城市形象。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新媒介使城市形象传播更加自由化和人文化,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市民对城市形象建设和传播的参与意识。其次,全面推进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形式传播雄安新区城市形象。移动电视新媒体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媒介现象与文化现象。移动电视既能展示城市的物质生活和经济发展水平,也能展示城市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创新活力,是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媒体是一种集网络和信息传播功能于一体,通过数据传输技术,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数字化,然后传输给广大用户的崭新媒体。其传播特点契合当代都市人的“碎片化”阅读和收视习惯。同时,要积极开发微电影、手机游戏等影像新媒体方式传播雄安新区城市形象。影像作品对城市认同资源的开发/重组和呈现/展示,为潜在消费者设定了城市认同的方向,激发了他们有关城市认同的想象。而手机游戏注重公众的互动、体验与感受,能够争取受众对城市较高的认知度、接受度和认同度,从而建构城市文化认同,提升城市的形象传播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