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推行IoT需要拥有比之前提高10倍的效率,那么已经取得成功的传统的大企业,要如何改变组织内的时间轴和赏罚体制来应对变化呢?
大前:这个提问本身就有矛盾。传统的大企业无法通过IoT取得成功。
优步(Uber)自从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创业以来,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就拥有了5000名员工。但是,这5000名员工并不都在优步位于荷兰的运营部,而是众包的。所以优步的成长速度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优步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就扩展到全世界351条街区。注意是街区而非国家。因为对优步来说,只有占领街区才算占领了市场,就算宣布进军日本市场但如果在日本的街道上只有一辆优步的汽车在行驶的话那有什么意义呢。优步之所以能够以街区为单位划分市场,离不开智能手机的帮助。全世界的智能手机只有两种操作系统,安卓和iOS。而不管在哪一种系统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其功能都是完全相同的。
在优步上注册的驾驶员有130万人。其中有61%是工薪族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司机。对这些驾驶员的工作安排全都在荷兰进行。即便是给位于日本的用户安排车辆以及向驾驶员支付报酬,全都是由位于荷兰的运营部门负责。
正是因为拥有这种系统,优步才能够实现如此飞速的成长。
在乘客支付的车费之中,80%由驾驶员获得,剩余的20%则由优步收取,而在这20%之中除掉运营成本后的纯利润全都集中到百慕大的免税地区。虽然优步的总公司位于旧金山,但这里的收入只有其总利润的1.45%,所以美国政府无法收取税金。这种避税的方法也是优步在5年时间内成长为市值5兆日元公司的原因之一。
上述这一切都因为优步是一家个人创业的公司才能够得以实现。如果三菱汽车也想到了类似优步的创意,想要将其发展成为一项事业,那么光是向相关人员进行说明就要花上5年的时间,而真正实现恐怕要花上一个世纪。
公司本身就是缺乏灵活性的组织。如果大企业想推行IoT,最好的办法就是挑出三个头脑灵活的人,让他们自由发挥,只要每半年进行一次汇报就好。
某制药公司的员工想出了一种“密造酒”的酿制方法并将其报告给了社长,但社长却说公司做不了这种东西直接驳回了这名员工的想法。不过这名员工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经过自己不断地努力终于使“密造酒”获得了厚生劳动省的许可并顺利地商品化,结果引发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潮。这款商品的利润率高达96%,给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这名员工也因此获得了社长的褒奖。
公司属于一旦确定下发展方向之后就会稳定运作的组织,但并不适合进行“密造酒”的生产之类的创新。
就算公司里没有合适的人才,现在也可以通过众包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人才,所以根本无需担心。不久之前,我试着通过日本的众包平台悬赏4.5万日元找人帮忙将我的演讲稿翻译成英文,但拿到的演讲稿译文质量却根本不值这个价格。我又重新找了两个人进行翻译,这次其中一个人的英译质量非常好。于是我立刻决定将以后的所有英译工作都委托给这人来做。
不只翻译,像软件编程、思考创意等工作也都可以委托外部的人才来完成。大塚食品就通过众包平台征集梦咖喱(Bon Curry)的广告宣传语,获得了许多优秀的创意,而支付的费用则只有5万日元。在软件编程领域,白俄罗斯有许多可以对应商业流程外包的人才。澳大利亚与加拿大也有很多刚刚退休,拥有三十年相关工作经验的专家。任何工作都可以委托给他们来完成。
反之,对众包一窍不通,完全没有利用外部人才想法的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优步和爱彼迎(Airbnb)等新兴企业一口气席卷全世界是在2015年。我想按照公元前和公元后的记录方法,将这一年命名为IoT元年。IoT也以2015年为界限,在之后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但是,如今认真思考这些发展机会的人还很少。也就是说,谁能够尽快发现这些人才,并且拥有将未来托付给他们的勇气,谁就会在今后获得更多的机会。
Q2:我们公司以硬件为主,今后想收购一些以提供解决方法为主的企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大前:以硬件为主的公司收购以提供解决方法为主的企业并取得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见。搞硬件的人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提供解决方法的人则不能用这种态度去工作。如果真的想让收购取得成功,那就应该往收购对象处多派遣一些拥有解决方法工作经验的人,并且利用这些人构筑起两家公司交流的接口。否则的话,就算将对方公司收购了过来,也会因为交流不畅而无法使被收购的企业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进行交流时必须以人为单位,而不能以公司为单位。绝大多数并购失败的原因都在于此。
此外,还可以通过派遣过去的人来改变被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改变被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是收购方的责任和义务。
改变企业文化时,效率尤为重要,关键在于收购后的头三个月。必须在这个时间段内将“我们对你抱有这样的期待”这一内容明确地传达给对方,并且让对方彻底理解清楚。一旦过了这个时间段,那么对方就会产生出“还像以前一样工作就好”的心理惰性,到了这个时候再想对其进行改变就非常难了。所以还是趁热打铁最好。
毫无疑问,想要仅凭硬件盈利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连IBM这样的大企业都向提供管理顾问和整体解决方案等服务转型,但因为硬件与软件的企业文化完全不同,因此这种转变非常困难。IBM也是在路易斯·郭士纳这一来自外部的“铁血宰相”的帮助下才取得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硬件公司在收购以提供解决方法为主的企业时,必须有将自己企业的未来都押在被收购企业身上的觉悟和热情才能够取得成功。(www.daowen.com)
Q3:如果2015年是IoT元年,那么在今后的20年、30年,日本社会将会有怎样的改变呢?
大前:从偶像经济的观点来看,今后10年~20年,对于日本来说最大的成长机会即将到来。
日本现在的住宅空置率大约13%,而利率只有1.34%。对于有野心和有创业精神的人来说,这正是最好的条件。简单来说,就像现在非常热门的爱彼迎那样,购买不动产然后租给别人就行了。
我在加拿大的滑雪胜地惠斯勒有一幢别墅,但我每年只在滑雪季去住几天,其他的时间则都租出去。招募房客与房间打扫之类的事情都由当地的管理公司进行,我一点也不用操心。这幢别墅我是贷款购买的,但租金收入基本就够我偿还贷款了。我在澳大利亚也有一栋房子,同样在我不住的时候通过出租来赚钱。聪明的中国人和印度人要是知道现在日本的不动产和利息情况,肯定会产生出和我一样的想法。
但日本人似乎完全没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
有许多在中西部和东北部工作的美国白领,都会在温暖的南部地区购买第二套房子。他们会在夏季和家人一起来这套房子度假,其他时间则将房子委托给管理公司帮忙出租。这样以来,就算这套房子是贷款买的,也可以通过租金来偿还部分的贷款,使家庭不必承担太多的压力。而等他们退休之后,就可以将北部的房子卖掉,直接搬到更适宜生活的南部。日本人常说美国人没有存款,但实际上美国人可以在退休之后卖掉一套房子换取现金,这样就算不用特意攒钱也一样可以安享晚年的生活。
在欧洲,虽然拥有两套房子的人不像美国那么多,但欧洲人却都有度假的习惯。意大利人将收入的三分之一都用在度假上,在死之前一定会花光所有的存款。正因为他们有这种生活习惯,所以就算经济非常不景气,但经济规模却并没有极端地缩小。
反观日本人,不但看不到就在身边的商业机会,还因为对未来充满了担忧而拼命地存钱。在日本陷入经济低迷的这20年间,日本人的个人金融资产从1000兆日元增加到了1700兆日元。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还能有这么多存款的国家,全世界怕是只有日本了吧。安倍晋三首相对经济界提出增加正式职员和增加薪水的要求,完全是治标不治本。日本人20年存了700兆日元,只要将这些钱都引向市场就好了。700兆日元平均到20年,每年是35兆日元,相当于GDP的7%。完全可以使经济实现复苏。
那么,怎样才能促使民众们花钱呢?德国的事例可以供我们参考。德国人以前和日本人一样,拼命工作却很少休息,但现在夏季享受两周休假,冬季享受一周休假。其中冬季的一周休假是滑雪假,如果像日本的黄金周一样全国一起放假,那么滑雪场里肯定是假期的时候人满为患,而假期之外的日子则冷冷清清。于是德国政府将每所学校的滑雪假时间错开,学生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学校放假的时间申请休假。这样以来,谁都可以悠闲自得地享受滑雪,滑雪场也能够在整个冬天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另外,日本绝大多数的金融资产都在老年人手中。这些人在几乎不花钱的同时又将养老金的三成继续存进银行,结果就是在死的一瞬间成为人生中最有钱的时刻。
为什么日本的老人不敢花钱呢?因为他们害怕自己将来有一天会躺在床上动不了,需要依靠别人的照顾。但实际上真正病倒卧床不起的情况在每7位老人之中才有1位,而其他6人都是“突然死亡”。如果真的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考虑,政治家就应该将这个情况准确地传达给老年人,并且制定一些让老年人能够充分享受老年生活的计划。
听说有不少财务官僚发现国民的金融资产与国家的债务几乎相等,想要通过引发一场超级通货膨胀来将国家债务抵消掉。如果真发生这样的情况,那么好不容易存下来的养老钱很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全都变成废纸。
只有不断涌现出敢于大胆进行尝试的人,国家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但要是像现在这样,所有人都对机会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地存钱却什么也不做,那10~20年后日本将没有未来可言。
Q4:在IoT4.0时代愈发显得重要的传感器开发,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呢?
大前:首先必须明确想要监测的对象是什么。比如对制药企业来说,如果在药瓶中混进了玻璃渣之类的异物会引发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需要开发的就是能够瞬间发现异物的图像传感器。
接下来就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图像传感器的研发专家。实在找不到的话还可以委托大学的研究机构来帮忙研发。
不过,在分辨异物方面有时候人眼比传感器更高效。尤其是在有听力障碍的人之中,很多人的视觉都非常敏锐。欧姆龙、索尼、本田等工厂就雇佣了不少比传感器更高效的听障人士。
Q5:利用IoT成功构筑起新的商业模式之后,为了合理避税而像Uber那样将总部转移到荷兰的方法,适用于日本企业吗?
大前:其实全世界都在采取这种方法,但日本企业就算将总部转移到国外,日本政府一样有权冻结海外日本人和日本企业的银行账户。所以说在哪都一样,根本跑不掉的。
(收录于2016/2/27“ATAMI SEKAI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