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法国20世纪教育改革:简明外国教育史

法国20世纪教育改革:简明外国教育史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20世纪以来,法国教育现代化面临着双轨制并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师范教育改革以及加强方向指导等使命。为了完成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这些任务,法国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法国各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出现了教育质量上的优劣分化。学业失败问题是法国教育的一个顽疾,从20世纪60年代普及10年义务教育时就一直存在。

法国20世纪教育改革:简明外国教育史

进入20世纪以来,法国教育现代化面临着双轨制并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师范教育改革以及加强方向指导等使命。为了完成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这些任务,法国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双轨制并轨分为统一小学和统一初中两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初等教育存在着两类教育机构:公立小学,主要招收工人阶级的后代;国立中学或市立中学的小学班,招生对象主要是资产阶级的子女,属于中学的预备班。两类小学的教师资格与教学内容完全不同。1925年,法国政府开始了对小学阶段双轨制的改革。法国政府规定,两类初等教育机构的从教人员都应具备相同的资质,并以同样的标准进行考核。次年,法国政府规定两类小学在教学中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授同样的内容。[8]1945年,法国政府取消了国立中学与市立中学附设的小学班,初等教育完全由公立小学实施,从而在法律层面实现了小学阶段学校的统一化。

中学阶段的学制调整相对复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初级中学有三种类型:市立中学、国立中学、小学补充教育学校。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政府逐步实现了中等教育阶段的免费教育,在经济上为下层子弟进入市立中学和国立中学消除了障碍,消除了社会上层阶级在中等教育中的垄断优势。从此,市立中学、国立中学开始面向所有小学毕业生招生,小学毕业考试的成绩成为录取的唯一标准。仅1936年至1939年,法国公立中学的数量就从18万增加到27万。[9]1959年的教育改革取消了小学补充教育学校,以市立中学代之。这样,就把原小学补充教育学校升级到与市立中学、国立中学相同的地位,使原来的封闭结构变成开放式结构。此次改革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以利于下层学生就学。同时,将各类初中的前两年设为“观察阶段”,所有的学生均学习同样的内容,通过对个人的能力与兴趣的“观察”来决定其两年后的发展方向。[10]1963年,法国政府仿效英国综合中学的做法,设立了一种新型四年制中学,即市立中等教育学校,力求以此将实施初中教育的各教育机构统一起来。该类学校内设置三类教学班:长期班为参加高中毕业会考做准备;短期班以职业教育为主;过渡班主要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培训其谋生技能。1975年的哈比教育改革取消了这三类教学班,建立了一种完全统一的四年制综合性教育机构——初级中学。

至此,法国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内实现了单轨制,在制度层面上保证了学生的机会平等。单轨制既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重要条件。

据资料显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义务教育制度虽然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提供了入学机会,但没能提供平等的学业成功机会。不均衡的义务教育制度使许多学生,特别是出身于社会不利阶层的学生,常常受社会、文化、心理、环境、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更为严重的学业失败。为了改变义务教育的这种不均衡局面,法国政府决定从区域均衡、校际均衡和缩小学生差距三个方面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首先,规划学校布局,寻求区域均衡。要实现义务教育在地区间的均衡,先要考虑各地区学校的数量、位置、规模、种类等方面的问题。学校布局是实现教育外部均衡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受教育机会在各个地区的分布,影响着学校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所受教育的质量。学校布局调整需要综合考虑各地区的人口、资源、交通、气候、经济等诸多方面,进行科学规划。20世纪60年代,法国就面临着这个问题。由于法国学生人数剧增,原有学校不足以容纳新增学生,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正常普及,法国政府对全国内学校布局进行了整体调整。

其次,支援薄弱学校,保证校际均衡。20世纪80年代,法国各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出现了教育质量上的优劣分化。为了缩小地区间与学校间教学条件上的差距,法国政府启动了“优先教育区计划”,重点扶助薄弱小学与薄弱初中,为在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方面处于最不利地位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与支持。(www.daowen.com)

再次,建立辅导制度,缩小学生差距。教育均衡与否,最终要以学生个体的发展情况体现出来。就追求均衡化的目的而言,区域间的均衡与学校间的均衡都是为了学生间的均衡发展。学生间均衡发展是最终的目标,也是最难实现的目标。学业失败问题是法国教育的一个顽疾,从20世纪60年代普及10年义务教育时就一直存在。小学、初中、高中等每一阶段都有学生被淘汰,留级、辍学问题突出,随着年级的升高,淘汰的比例逐步增加。为了减少学业失败,降低各阶段教育的辍学率与留级率,法国逐步形成了一套制度化的辅导机制。

1975年的哈比教育改革要求小学阶段加强读、写、算的教学,初中阶段开展“辅导活动”,更好地保证机会均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对小学、初中的补课与个别辅导做出硬性规定。在小学阶段,学校要通过补习课的形式为在数学法语方面学习受阻的学生补课。初中的补课内容包括数学、法语和外语。对落后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成为各学校固有的职责。为了促进个别辅导计划的落实,法国政府划拨专款为参加个别辅导计划的教师提供薪酬。

法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一直是中央集权的制度,这在法国教育发展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弊端日益暴露出来:结构上僵硬、刻板,机制上缺乏活力和应变能力。20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为扩大地方和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于1983年和1985年分别通过立法,重新调整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职权范围。1983年,教育部决定把教师在职培训工作下放到学区,由各学区成立国民教育师资培训委员会负责本学区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1985年颁布的《非集中化法》,把中央掌握的一部分教育行政管理权下放到地方。该法规定:教育部负责制定教育目标、教育方针、教学大纲、教师招聘等原则性的政策和法规;学区负责管理高中;省负责管理初中;市镇则负责管理小学。各级地方政府对自己分管的教育机构行使制定教育规划、建设校舍、购置设备等权限。在教学方面,学区一级管理中小学校享有较大权力。学区总长有权根据本学区情况确定或调整各校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安排。

法国师范教育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第一所培养初等教育教师的师范学校建立于19世纪初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其后法国各级教师的培养制度不断健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进入20世纪以来,法国师范教育普遍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初等教育教师培养规格偏低,并与中等教育教师的培养方案严重隔离;二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法国师范学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年间着手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建立大学的教师培训学院,提高初等教育教师的培养规格;二是不断加强职前职业培训;三是为有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设置专门津贴。

面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20世纪90年代,法国的中学教育加强了对学生的方向指导。法国把帮助学生选择升学方向和就业出路统称为方向指导。在法国现代教育制度中,可以说“方向指导”一词正逐渐地取代着“筛选”一词。方向指导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面对教育制度的多样化结构,找到适合于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学业选择和职业出路。随着法国教育机会的激增和教育的普及,大中学校的方向指导能力严重不足,致使许多学生在选择学业方向和职业方向时因缺乏必要的信息与指导而陷入盲区,从而导致学业失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对学生的方向指导必须加强。1989年,法国的《教育方针法》第8条明文规定:“学生有权利得到关于学业、职业方向的指导与信息,这是受教育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和教育共同体特别是教师和方向指导人员应帮助学生确定其学业和职业方向,并为学生完成学业和学业结束后的就业提供方便。”

各学区信息与方向指导中心负责有关方向指导的具体事宜,对每个学生的方向指导由方向指导顾问、班主任、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协商做出。对大学生的方向指导主要在大学第一年进行,从1985年以来,大学第一年成为方向指导年,教学不分专业,只分几个大的学习方向,学生可在这一年的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