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印度教育发展史: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的影响

古印度教育发展史: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的影响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印度也是世界文明的古老发祥地之一。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社会基石。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崇拜“梵天”,认为梵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为与婆罗门教的发展相适应,婆罗门的教育非常重视维持种姓间的等级和进行宗教意识的培养。古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

古印度教育发展史: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的影响

古印度也是世界文明的古老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部落进入印度,后逐渐征服了当地人,建立了王国

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社会基石。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古印度就逐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其中,婆罗门是僧侣祭司,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它们属于高级种姓,是特权阶级。吠舍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不属于再生种姓,是没有权利的奴隶,为“非再生”人。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崇拜“梵天”,认为梵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婆罗门教赞成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转世轮回说”。为与婆罗门教的发展相适应,婆罗门的教育非常重视维持种姓间的等级和进行宗教意识的培养。

儿童最初是在婆罗门家庭接受教育的。公元前8世纪以后,婆罗门教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吠陀经》,以及一些基础性的与读经有关的学科。在古儒学校里,教师主要采取体罚的办法管理学生。(www.daowen.com)

古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对教育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

概括起来,东方文明古国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七个主要特征:一是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形态;二是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三是教育内容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四是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的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五是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六是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的地位较高;七是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流传不长。显然,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折射出人类教育的曙光,是东方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