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原始社会的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可分为前氏族时期、母系氏族时期、父系氏族时期、军事民主制时期四个不同发展阶段。受每个阶段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教育在组织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也在逐渐演进。
前氏族时期,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儿童公有公育;母系氏族时期作为氏族公社发展的第一阶段,教育发生了较大变化;父系氏族时期作为氏族公社发展的第二阶段,教育与母系氏族时期相比没有明显的区别,仍然是按照性别的不同进行教育,但教育内容比以前更加丰富多样;军事民主制时期作为氏族公社的末期,教育内容主要是军事体育训练,重视道德教育和精神教育,注重培养青少年勇敢、机警和干练的品质。
原始社会的教育受到原始社会生活发展的影响。孟禄认为,原始社会生活的特点是“泛灵论”(animism)。他指出,原始人在解释他们的生活时,认为在所有他们所感知的事物背后,都有一种精神实体或“灵魂”在控制着物体。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满足生活实践需要的必要的训练;二是关于各种精心设计的礼拜的步骤或形式的训练。(www.daowen.com)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一种用“泛灵论”来说明和解释生活的教育,是一种通过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达到敬畏神灵和膜拜神灵等目的的教育,是一种服从、保守和适应生活的教育。
归纳起来,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呈现出五个特征:一是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与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适应生活并在生活中进行的教育;二是在原始社会的教育中,普遍存在儿童公有公育的现象;三是在教育内容方面,儿童普遍要学习生产知识、生活经验、行为规范、氏族禁忌、部落习俗与传统等;四是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宗教教育占据重要位置;五是在教育方法方面,原始人类普遍采用游戏、模仿、做中学、解说、训诲、启发诱导、奖励、帮助、鼓舞、引导等方式。孟禄曾说:“儿童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学习如何使用弓箭和射击,如何收拾杀死的野兽,如何烹饪,如何纺织,如何制陶,其技巧几乎全部都是通过失败以及越来越少的重复模仿的方式学到的。”
总的来说,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十分简单和落后的。一般认为,在原始社会的末期,教育开始分化,教育性质发生变化并产生文字及学校的萌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