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专业分流需公正,抓阄非最佳选择

专业分流需公正,抓阄非最佳选择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业分流是如此,“摇号”招生也是这样,依靠“运气”来分配优质教育资源的现象并不鲜见。而其中的情况又不尽相同,尤其专业分流,它是与大类招生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然,专业分流也必须做得公平、公正与公开。而在确保专业分流的公平上,选择用抓阄的方式是最不动脑筋的,也是一种低层次的公平。无论招生录取也好,专业分流也罢,校园里应该尽量少用抓阄的方式来教育、管理学生。

专业分流需公正,抓阄非最佳选择

如果想多快好省地将学生分流到各专业里,用抓阄这样颇具群众基础的随机方式,看起来不算“太坏”。但很显然,它偏离了大类招生的初衷,更是“因材施教”的大倒退。

根据工作安排,近日衡阳南华大学对2014级土木工程大类本科生按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分班。怎么将这500多名学生合理分流至7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呢?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每个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前景不一样,如果让学生自己选,必定出现有的专业人满为患,有的专业无人问津。学院领导酝酿、讨论良久,决定采用“抓阄”这一老传统。于是,该院大礼堂就出现了数百学生排队抓阄的壮观场面。

正如湖南省教育厅巡视组有关人员在回应此事时所言,“这种方式还是比较公平的”。因为它避免了一些高校在给学生分专业时存在的暗箱操作,杜绝了领导打招呼、批条子,防止了有关系、有背景的学生可以挑好专业等不公正现象。抓阄不仅简单易行、效率高,而且效益实现直接、公平看得见,受追捧自然也在所难免。专业分流是如此,“摇号”招生也是这样,依靠“运气”来分配优质教育资源的现象并不鲜见。

而其中的情况又不尽相同,尤其专业分流,它是与大类招生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细分专业的合并招生,也就不存在进校后的专业分流;实行大类招生,必然要尊重与落实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有意让渡的专业选择权。从法理上说,这些权利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它们只是被延后了。而抓阄定专业显然忽视了这一点,它把公平当作最大的价值取向,无意中损害了学生的权益,这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当然,专业分流也必须做得公平、公正与公开。否则,就不利于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施行。而在确保专业分流的公平上,选择用抓阄的方式是最不动脑筋的,也是一种低层次的公平。原本,我们希望通过1~2年“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找到与自我个性、特点相适应的专业。而组织学生排队抓阄,也就等于广而告之:他们是一个无差别的群体,那一刻任何自我的价值诉求都不可能得到主张。(www.daowen.com)

读什么专业最终还得靠“自摸”,又何必绕那么大一个圈呢?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种“懒政”,我看丝毫不为过。大家都明白,学校不愿意直面专业分流所面临的挑战,即由学生选择上的冷热不均而带来资源配置、课程体系、教学秩序等一系列管理难题。抓阄多方便、多省事、多稳当啊!不需要周密的顶层设计,用不着前瞻性思考学科资源和专业布局,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抛在一边也没关系。

用一种看似公平实质上却是非理性、不科学的抓阄方式,来安排那么多学生未来的学习、就业甚至人生方向,你说有多荒诞就有多荒诞。就连高考志愿填报也是一道多选题,怎么进校后的专业分流就突变成了“一抓定乾坤”?走出大类招生改革这一步,就是为了给学生多一些选择与主宰自己命运的机会,少一点听天由命的无奈,是为了更接近“因材施教”这个教育原点。

无论招生录取也好,专业分流也罢,校园里应该尽量少用抓阄的方式来教育、管理学生。因为它完全否定了学生个体的主观努力和实际表现,将选择权交给了虚无缥缈的运气,也意味着“发现”的失效,更意味着学校失去了教育的耐心与能力。

2015年9月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