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5月份,就进入了每年的“高考季”。整个社会的注意力开始转向,从“误传”英语退出高考到加分“瘦身”,从政府出台禁噪措施到家长陪考,从誓师大会到高考倒计时,还有各路专家不停地在媒体上高相,为考生们支招。那些看上去很温馨的小贴士,譬如临考前的天气、衣食住行以及心理放松等,都让人不由地感慨:无论时光怎么飞逝,世界怎么变幻,高考依然是人们关注教育的主要窗口,依然是全社会的“重中之重”。
注意力当然是一种稀缺资源,一件事情关注的人越多,越容易获得包括政策、资金等的支持,推进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毫无疑问,教育要想从各种民生选项里脱颖而出、优先发展,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而一年一度的高考就像台注意力转换器,它把很多关注或不关注教育的人都聚拢在一起,无论是褒奖,还是批评。高考,不仅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社会的;不仅是教育的,也是历史的、文化的;不仅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未来的……一句话,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高考兴奋点以及介入高考的方式与姿态。就关注度而言,可以说,没有哪个层次的教育、哪个教育项目能与高考相提并论。
这既是一种好的影响,也会带来副作用。事实上,对高考过分的“曝光”已经让教育难以承受其重。被百万双、千万双眼睛盯着,高考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会被放大,那是一种芒刺在背的体验。那么高的关注度,那么大的压力场,又有谁能真正卸下包袱,把它当成一场普通的升学考试呢?在我看来,临考前那些高调的减压动作,都能读出“加压”的意味,只是一些老师和家长不愿承认而已。
高考很重要,但它不是教育的全部。对于高考,最好的关注莫过于有一些超越性的“看见”。因为人的注意力总是有限的,大家都拿着放大镜看高考,很容易“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把一些属于教育本质的东西遗漏在视野之外。就像品行、健康、习惯等,它们离高考很远或者关联不大,很少能引起公众的共鸣,却支配了人的一生。(www.daowen.com)
没有这一些,再精致、再周密的高考也无法支撑起有爱、有灵魂的教育。这些年,从国家到省市,教育改革步履维艰。因为只要一改革,人们就会拿高考说事,把它祭出来做“挡箭牌”,“高考不动,吾亦不动”。这是典型的高考中心主义思想,是注意力过剩的后遗症。在高考巨大的“溢出效应”之下,在这样的舆论场里,一些基础性、先导性的教育工作很容易被忽视,那都是把教育推离原点的声浪。
在“高考季”里,我们更应该多谈谈经过12 年的中小学教育,学生需要一场怎样的“成年礼”;多反思“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对他们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与认知结构等,起到了怎样的制约与塑形作用。而不是围绕着应试大做文章,把高考服务当成教育服务的全部,从而让功利的思想、等级的观念、投机的心理来一次大展示与大爆发。说到底,高考考的不仅是学生,也在检测全社会的教育观念水平。
2014年6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