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高考英语降分就像一块多米诺骨牌,这项从首都出发的改革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与猜想。于是,把某个学科赶出高考也成为网民们热衷的“杀伐游戏”。
前些天,“数学滚出高考”就成了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之一。根据网站所做的调查显示,有超过7成的网友投票“赞成”。他们大多提到,学了多年的数学,实际生活中真正有广泛用途的就是加减乘除,“平时生活中,买菜需要用到几何函数吗?”更有人指出,连英语这样的语言学科都调低高考比重了,数学完全可以给理科生多一点分值,而文科生就别再为难他们了。
“滚出高考”当然是夹杂着非理性的情绪宣泄。全面作为一项基于人才选拔、又超越人才选拔的社会制度,人们爱之深也恨之切。爱是因为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而恨则是因为它衍生出不少功利主义倾向,容易忽视人的全面发展。
许多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人如今念念不忘的,却是它曾经带给自己的不堪与折磨,进而转向了批评者的行列。他们批评高考内容的标准化和统一性,使人才选拔评价体系失去了应有的弹性;他们也批评高考比较青睐那些踏实、细致与听话的孩子,而不鼓励与提携那些抗拒扭曲、敢想敢说、起伏较大的学生,没有驱动创新,容易成为抑制学生天性和兴趣的桎梏。面对被异化的高考,有些家长直接把孩子送到了国外念高中或者上大学。
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改革,高考依然还是那么沉重,顶层设计依然没有大的突破,没有彻底扭转应试的导向。这与大家的期待相去甚远,也与一个有着悠久重教传统的国度不相吻合。相对于其他领域,实际上这些年高考的“转身”并不明显。舆论年复一年地呼唤高考改革,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因此让一些理想者充满了深重的失落感。
高考原本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适合自己的大学,让每所大学都有机会招收适合自己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学生。然而,出于公平分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要,如今它却简化为根据考试成绩来调配学生进大学的活动。只要一提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什么大学的标准、学生的需求都会失声。这不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高考,至少它远离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传统,但30多年过去了,它依然被困在原地。(www.daowen.com)
要说这种情绪里没有戏谑与嘲讽的成分,恐怕很多人都不会相信。而只有在虚拟的空间里,网友们才能摆脱各种利益的羁绊,只要看不惯哪个学科,就可以叫它从高考里滚蛋。在现实世界里,哪怕教委经过再严格、再缜密、再科学地调研与认证,只要一动高考的奶酪,就会有人跳脚,无论支持还是批评。
网上与网下的巨大反差,恰好折射出当前高考改革进退失据的尴尬:一方面,人们喊出了“滚出高考”这样伟力、深具蛊惑性的改革口号;另一方面,很多人又惧怕改革,对高考的一举一动都心存疑虑。很有可能,他们不是同一拨人;也很难说,他们就不是同一拨人。尤其是当“习惯性质疑”成为高考的流行评语时,批评、指责都是容易的,反而渐进式的改革没有了市场。
所以,“滚出高考”虽然喊出了一些人极高的改革期待,却也给这项制度的自我完善进程添了堵。我们不知道,把那些讨厌的学科赶出高考后,什么东西可以拿来补白?
2013年10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