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考改革副作用:成本增加,政策受限

高考改革副作用:成本增加,政策受限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接二连三爆出的高校招生丑闻,也许一时间我们还无法看清楚它有什么副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它一定会增加高考改革的成本,挤压教育新政的空间。这是高考改革乃至教育改革无法承受之重,我们没有“试错”的机会。在接踵的弄虚作假事件被曝光后,教育部就开始对这一高考改革“新政”进行重大调整,如压缩规模、严格标准、严格管理、取消指标分配、变数量控制为质量控制等。

高考改革副作用:成本增加,政策受限

接二连三爆出的高校招生丑闻,也许一时间我们还无法看清楚它有什么副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它一定会增加高考改革的成本,挤压教育新政的空间。

事实上,旨在为优秀学生提供免试入读重点大学机会的保送生制度,从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就频频爆出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案例。

此时,一些心急的人也许已经义愤填膺,喊出了“让保送生制度见鬼去吧”。但回溯这一招生模式的起源,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为了缓解高考“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弊端,试图以免试推荐的方式来把那些一贯优秀、德智体全面发展且有较强创造能力的学生或“偏才”“怪才”选拔出来,从而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目标,同时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无论从出发点,还是实际效果来说,保送生制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但高考绝不仅仅是一种终结性教育评价方式,它还凝结着巨大的利益,尤其是当它可以左右那些优质而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的社会分配时,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权力渗透的问题。所以,无论高考怎么改,前提都应该是建立一个刚性的制度壁垒,打破部门与部门、人与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链,让权力无所遁形。否则,一旦保送条件过于弹性、权力失去监督,就会滋生“推劣不推优”、拉关系、走后门等招生腐败。

这是高考改革乃至教育改革无法承受之重,我们没有“试错”的机会。任何改革都需要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事关切身利益的高考改革更是如此。无论它的顶层设计有多完美,推进的决心有多大,都无法穿越充满疑虑甚至抵触的社会情绪迷雾。(www.daowen.com)

更何况,我们正在进行的很多高考改革,依赖于一个高度诚信的社会环境。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例,把纸笔测试很难反映的情感、态度、动作技能、心理素质、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引入高考招生,怎样操作并保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客观公正,人们本身已经存疑。此时,如果再爆出徇私舞弊现象,哪怕是无心之过,也会引发汹汹的民意,给这些试图挣脱传统高考“枷锁”的创新之举以致命的打击。

对比1984年刚推出的保送生政策,30多年后的今天虽不能说面目全非,至少与制度设计的初衷已经相去甚远。在接踵的弄虚作假事件被曝光后,教育部就开始对这一高考改革“新政”进行重大调整,如压缩规模、严格标准、严格管理、取消指标分配、变数量控制为质量控制等。2006年起,又增加了对保送生实行文化测试和相关考查的制度。而这样的结果,又引来如潮的批评与诘难,因为“它实质上已经蜕变为‘小高考’”。

改革是登高山、涉险滩,权力有没有装进笼子里,制度的篱笆扎得够不够严实,关乎我们能否大刀阔斧地推进高考招生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也决定了这样的创新能走多远。

2015年5月2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