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追求加内特、詹姆斯、科比、麦蒂、邓肯、霍华德,你不学习,连一张季前赛门票都买不起;你追求金泰熙、宋慧乔、孙艺珍、全智贤、金秀贤,你不学习,全家搞一顿炸鸡啤酒都要考虑考虑。”这些桥段来自无锡市堰桥中学一位副校长的国旗下讲话。一听就充满了鼓动与诱惑,非常风趣,也很接学生的“地气”。
把励志教育弄得平实一点,距离学生近一点,这样的努力应该值得点赞。以前我们总是习惯于“高大上”的教育,结果长大以后才发现,怎么孝敬父母、怎么待人接物、怎么独立生活,竟然还懵懵懂懂。
从“乌托邦”走上“太阳岛”,从“玄空”走向“实真”,这是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学校德育的一个重大进步。一些学校开始倡导“底线道德教育”,从家庭、职业、社会公德以及身边的榜样去培养和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攒人品”。就像无锡那位校长一样,把学习的目标与看一场NBA季前赛、追演艺明星等,直接联系在了一起。
但诚如网友所说的,“教育的目的仅止于此,如此价值观、人生观,属于教育失败”。在功利主义无孔不入的今天,包括学校的励志教育在内,很容易沾染利用和被利用的色彩,将许多反映人类尊严的价值还原为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和对感性生活的追求,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滑入“庸俗唯物”的深渊。
现实永远比学校教育来得深刻,它会把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价值观不加取舍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是以一种生动、立体、鲜活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正因为如此,作为一种净化机制和抵抗力量,学校德育不能亦步亦趋在现实身后,不能对现实关系做简单的肯定、复制和重现。
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地点明“学习好”与“工作好”“生活好”之间的关系,但不能把它渲染成一种价值取向,而使励志教育变了味。在这个讲究实效的年代,我们固然不适合再提一些大而空、难以操作的德育目标,但也必须对一些世俗的观念进行严格的过滤和筛选,以免误导学生,让他们一个个变得“过于现实”。(www.daowen.com)
事实上,“过于现实”的问题在校园里可谓比比皆是。它已经侵蚀到学生的理想,有那么多孩子乐意把“吃货”“土豪”当作人生的奋斗目标。在过去,这些都是羞于启齿的,但今天它们却因为所谓的大胆与真实,而被人们接纳甚至叫好。这个时候,该给学生提醒的不是如何更现实,而是要教会他们与物质、利益保持适当的距离,让理想更纯粹。
激励学生奋勇争先,我们应该“取法乎上”,应该去讲述一些与普世价值、终极关怀有关的故事,而不是拿个体欲望的满足来说事;应该让学生直面神圣的东西,而不是绕着走,任由他们沉溺在世俗的漩涡里;应该用理想去辉耀现实,而不是让现实照进理想。
走过了一段“德育政治化”的弯路后,现在有不少校长和教师不敢理直气壮地谈论远大理想和科学人生观,德育目标节节后退,由重义轻利逐步走向重利轻义,人类一些亘古不变的追求不断地被架空或风干。其实,这种缺乏深层次价值支撑的激励,容易成为一种非精神的物理运动,而“讨生活”的学习也会让学生在短暂的冲动后变得迷茫、失落。
2014年4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