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育难题:劳动教育非种田课

教育难题:劳动教育非种田课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劳动教育岂能窄化成为“种田课”,把农场耕作与毕业证书挂钩,更是有些矫枉过正。让更精彩的生活图景、更急迫的生存问题,去激发和涵育大学生们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以及劳动技能,这远比一堂最后演变成为拼点名、拼学分的“种田课”要来得有意义。按照劳动教育的规律来引导大学生进行耕种、调查或研究,那将是一片“热土”。

教育难题:劳动教育非种田课

对于那些差使学生干体力活的举动,尤其当它们还打着“劳动教育”的旗号、摆出一副“为学生好”的架势时,我们总是心存疑虑。

最近一段时间,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大学生们天天忙碌到很晚。由于前段时间雨水较多,致使学院占地近20亩的农场秋耕播种时间受到影响,为抢播抢种,大学生们甚至打着手电筒和手机挑灯夜战,成为校园里一道奇特的“风景”。据介绍,学院将农场劳动设为必修课,共2个学分64个学时,并明确规定大学4年内必须修满,否则将拿不到毕业证书,以此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品性。

当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大学生们变成一个个挥汗如雨的农夫,这场景的确很美。是啊,再也没有娇生惯养,再也没有懒惰耍滑,再也没有眼高手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终于从纸上走进了现实,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也由一句诗变成了一种生活

教会学生明白劳动光荣,能干得了活、吃得起苦,这是一堂不可轻视、更不能忽视的必修课,似乎一点也不为过。但劳动教育岂能窄化成为“种田课”,把农场耕作与毕业证书挂钩,更是有些矫枉过正。不要说在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里,即便是那些带“农”字头的职校,“劳动创造人”也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更多样的表达形式。像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是劳动,走进社区从事一些志愿活动、废寝忘食地进行科学实验,难道就无法达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目的?

劳动不应该画地为牢,只盯着农场、种田等不放,而应该放入广阔的生活中。让更精彩的生活图景、更急迫的生存问题,去激发和涵育大学生们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以及劳动技能,这远比一堂最后演变成为拼点名、拼学分的“种田课”要来得有意义。(www.daowen.com)

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就“逼”着他们走进田间地头,看上去是“缺什么补什么”,是重视劳动教育,实则却是不动脑筋,透露出某种肤浅的有用性,与高等教育的属性更是相去甚远。而不问学生兴趣、不关注他们的经历、不了解他们的体验,把一项体力活动上升到必修课程的高度,使其成为能否大学毕业的一道门槛,也显示出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狭隘性和粗暴性,让人看上去总觉得怪怪的。

不是说干体力活不重要,而是应该将它想得更细一点、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能与思想教育、专业教育、课堂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把只有汗水的输出转变为包括体力、智力等综合素质的外化,使农场耕作真正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契合点。按照劳动教育的规律来引导大学生进行耕种、调查或研究,那将是一片“热土”。

2015年10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